“四方三层”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15 07:56:46

“四方三层”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关键,是设计合理高效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实现合作双方共赢的运行机制。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方三层”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高职院校多方位、深度地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操作性强、可借鉴的体制机制建设模式。

关键词:“四方三层”;校企合作理事会;体制;机制;工作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50-03

一、厘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相关概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是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组织架构、运行制度。“机制”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是指高职院校理事会组织架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运行功能。

从汉语词义中可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分属于静态、动态层面。校企合作“体制”指导和规范了校企合作的“机制”,而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检验并“考核”了校企合作“体制”设计的合理性。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有效途径,要“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入推进学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决策议事制度,健全校企合作、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理事会是由政府、学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按照平等原则组成的联合性、互利性、非营利性、以合作培养人才为目标的议事机构。

二、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创建“四方三层”校企合作新体制

(一)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关键是设计合理高效的体制和共赢的运行机制。依据现有基础,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四方代表成员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形成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

在“四方三层”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中,理事会是顶层和核心,负责指导并协调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开展相关工作;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是理事会的下属机构,区域合作委员会主要负责校内外办学资源的统筹和协调,专门委员会主要负责校内办学活动的指导与协调,两者为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提供内、外部支持;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是基石,具体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明确理事会各相关机构职能

1.理事会——规划监督层。理事会负责制定章程及有关制度,明确理事会职能、理事成员单位的推荐和选举办法、各方权利义务等事项,在理事会中,各方代表认真履行职责,充分行使权利,自觉履行相关义务,“对学院的办学方向、培养规模和层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学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建议权和咨询权”。理事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日常工作,全面协调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相关工作。

2.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组织协调层。在学院学生实习和就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依托各地高新园区,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四方成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合作委员会。主要负责推选并产生区域内的理事单位,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联系;掌握校企合作情况,建设并管理校企合作工作站,推进“厂中校”和星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区域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向理事会汇报校企合作进展情况,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区域合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和相关协调工作由区域内校企合作工作站承担。根据校企合作载体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成立了政策与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8个专门委员会,挂靠相关部门,搜集相关信息并开展专项工作。专门委员会的成立为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提供各种条件和保障。

3.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具体实施层。由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学院聘请)和各系教学骨干等组成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如下:一是负责组织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负责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安排专任教师的培养与兼职教师的聘任等工作;三是负责校外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等工作;四是负责组建科研团队,搭建社会服务平台,组织教师参与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五是负责监控专业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以及整个专业建设过程中的质量保障。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由教务处统筹,各系具体实施相关工作。

三、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探索“四方三层”校企合作运行新机制

(一)校内通过专项工作会议形式,推进校企合作理事会高效运行

定期召开理事成员年度大会,围绕学院的联合办学、联合人才培养、联合科技教育培训服务等方面展开讨论,对学院办学方向、人才培养规模和层次、专业设置、教学改革以及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要问题,提出指导性建议。学院广泛听取意见,认真吸纳理事单位的建议和意见,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还召开理事成员专项会议,具体讨论、研究、决定校企合作专项事宜,达成以下目的。

1.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校企合作理事会是学院与行业企业之间收集、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渠道之一,其信息源包括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各理事单位的需求信息与合作意向等。理事会通过秘书处、各理事单位的联络处和联络员之间进行交流,获取信息资源,分门别类后交由相关职能办公室公布、处理,为各自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渠道。

2.及时便捷的人员互聘。学院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认定办法》、《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等制度,企业根据校企合作协议聘请专业教师担当企业技术顾问、开展横向课题项目,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不同专业教师到“校中厂”相应岗位挂职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学院聘请园内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开展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等人才培养工作。通过科研主导、岗位互聘,打造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3.教研学互融的合作育人。根据学院制定的《校企共建实训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校中厂”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根据“校中厂”合作协议:学院为企业提供场地、设备技术、员工等,企业为学院提供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兼职教师等,建立利益共享动力机制;通过例会、座谈等形式,保证校企双方有效沟通,保证“校中厂”高效运行,建立沟通与反馈机制;通过实施“校中厂”在教学功能、师资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绩效考核,促进“校中厂”良性发展。

4.及时快速的利益协调。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架构下,理事会成员均遵守共同约定的章程和制度,形成一个均可平等发言的交流平台,使其作为一种利益协调机构成为可能,其利益协调的形式包括理事成员大会、专项工作会议以及第三方协商等。

5.合作双方的权责监督。校企合作的诸多项目,均围绕合作育人、合作共赢的目标和原则进行实施。为了维护理事会成员的整体利益,理事会对合作方进行合作过程的检查和监督,一旦违背原则,即对违背方进行有效制止。

(二)校外依托校企合作工作站,打造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四方共同参与的区域合作平台,推动校企合作理事会影响力的辐射

学院依托区域合作委员会,在学生实习就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打造由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校外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努力把“工作站”建设成为学生校外实训的“大本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桥头堡”、校企互聘人员的“联络处”、信息共享的“交换机”,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信息共享、责任共担,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1.以“厂中校”建设为突破口,稳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依据《“厂中校”建设与管理办法》,各专业会同合作企业筹建若干个“厂中校”,根据教学进程,组织学生进入“厂中校”参加顶岗实习,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教师依托“厂中校”参加企业实践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以“工作站”为中心,辐射所在区域,稳步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合作企业的规模、效益、信誉度和校企合作紧密程度等要素,制定《星级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标准》,分层建设校企合作基地,探索并形成校外实训基地分层建设机制。

2.以“订单培养”为抓手,实施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工作站”,学院修订并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办法》等制度,全方位推进“订单”培养教学工作:校企共同开发与实施课程,变车间为课堂,“教室、实训室、车间”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各类技能培训,使学生在感悟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并在其中接受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教育,缩短了就业“磨合期”。

3.以双师素质培养和兼职教师储备基地为主阵地,校企互聘人才。根据学院《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专业教师按计划轮流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工作站”协助师资队伍建设专门委员会在区域内星级校企合作基地中建立双师素质培养基地。“工作站”在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场所的同时,也搭建了学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平台。学院修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建立兼职教师准入机制,发挥“工作站”优势,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通过校企双方互派人员,探索和实现校企双方“岗位互聘、校企融通”的双师素质与兼职教师队伍运行机制,为学院双师素质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平台和支撑。

4.以客户满意度为导向,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在区域合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工作站”推动区域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收集校企合作信息、整合区域资源,建设企业资源、企业需求信息、实习就业管理等三大网络,并认真开展校友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行业、企业人才状况调研等三大资源库建设,协助系部和相关职能部门收集专业设置、招生等信息。这三大网络和三大资源库建设,为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提供信息支撑。

四、“四方三层”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创新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的“四方三层”校企合作理事会,在近三年的实践中,推动政府、学校、企业共同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内部平台,服务常州市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发挥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在合作育人、师资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在理事会组织架构的创新方面,“四方三层”校企合作理事会创新地设计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和“理事会、区域合作委员会与专门委员会、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三层的组织架构,并相应有实体机构专项负责,逻辑思路清晰,为高职院校多方位、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方面,“四方三层”的校企合作模式较完整地提出了“四方三层”的“内外联动”的运行方式、实施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为高职院校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彭银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研究。裴智民: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一篇:浅谈《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教学的达成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其职业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