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卷

时间:2022-10-15 07:25:28

题目

有这样一段由成功人士代言的广告语:“人生如登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能!”

请联系你的感受和认识,以“我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为保持原貌,本栏目所选考场作文中,对于漏字、错别字、错词、病句等采取如下形式处理:漏字(含标点)的补正,在“()”内用楷体字标出;错别字(含标点)、错词、病句的更正,在“〔〕”内用楷体字标出。

――编者

我能

雄鹰说:“我能征服蓝天。”

溪水说:“我能汇成大海。”

种子说:“我能擎起天空。”

终于,雄鹰长出翅膀,征服了广阔的蓝天;溪水纳流入洋,成就了浩瀚的大海;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擎起了一片天空。

“我能”,是一种勇气,是一种理想,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在逆境中不服输的勇气 〔“勇气”改为“气概”〕 。“我能”如开山之斧,披荆斩棘,助人攀登。凭借“我能”,人们绘出了一幅幅达到“新高度”的成功画卷。

风一样的青年

“亚洲有我,中国有我!”充满自信的刘翔说,“谁说黄种人不能进奥运会前八,我今天就要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奥运会冠军!”

忘不了刘翔在赛场上的如风身影,忘不了他在领奖台上的一跃。奥运会后,人们一直期待着他能打破世界纪录,原以为这一天会来得晚一些,可他如风的速度很快证明了自己的实力。12秒88,一个相当吉祥的数字,洛桑的赛场因他的表现而更加光彩。

刘翔抱定“我能”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创造着奇迹。他将科林.杰克逊抛在了身后,新的世界纪录上是他的名字――刘翔!

海一样的先哲

是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词人吗?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放达之士吗?是的,是他,是苏轼啊!小人的一句谗言,让苏轼谪居黄州,可他仍未失去信念,仍旧在快哉亭畔咏古吟诗,依旧在赤壁山下纵酒放歌。“我能”让他在抑郁中抱定理想,坚持信念。虽然历史上少了一位清官,却多了一位伟大的哲人,永远在启示我们: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

往事如观流水,来者如仰高山,无数的风云人物铸就了强悍的历史传承,犹如苏子的启示,我们用“我能”的信念,传承他的理念。

枫一样的诗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失意的张继漂泊在异乡的江水之上,吟唱着内心的寂寞。可是,这失意中不乏信念,落寞中不乏执著。也许只有悲伤,才能铸就伟岸的诗篇。前 〔先〕 贤张继即使在失意中也未放弃信念,否则,哪里会有这流传千古的诗篇?

“我能”,是一种勇气,是一种理想,是一种信念,是刘翔的自信、苏子的放达、张继的执著。

有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一切困难都能克服。我相信,走向成功,我能,我们能,我们一定能!

点评:

比兴开头,引出话题。

阐释话题的含义,提出自己的观点。

引用刘翔的事例,十分典型,很有说服力。

扣住“风”来叙述,形象生动,且抓住了人物的特征。

引用诗句,表现人物性格。

事例叙述简洁扼要。

富有哲理。

引例详略得当。

总结上文,再次诠释话题。

重申观点,并发出有力的号召。

整体评价:

这是一篇文采亮丽的考场佳作。考生先用雄鹰、溪水、种子起兴,进而提出“‘我能’是一种勇气,是一种理想,是一种信念”的主题思想,然后用刘翔的自信、坡的放达和张继的执著证明观点。文章主体部分的三个事例都拟了同样格式的小标题,整齐而富有诗意;最后的总结,使主题得以强化。文中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分段排列的排比句,不同形式的引用,诗意与哲理的并存,赋予语言别样的艺术美感。

(罗 胤评价)

我能

深圳企业家王石在为全球通做广告时说:“人生如登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能!”

坚信我能 (,) 会在逆境、痛苦、茫然之后 (,) 带你迈向生命 (的) 新高度。

“我能”是希望之光。曾为满洲第一权臣的美男和就坚信:我能走出困境,改变命运。

和在少年时代就与弟弟和琳相依为命,过早的失去双亲,使他们孤苦无依,生活十分困苦。但和却并不气馁或抱怨,依靠 〔“依靠”改为“凭借”〕 “我能”的坚定信念,他进入了专门为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开设的学堂。在这个离皇宫最近的学堂里,他学会了汉语、藏语、维语,并读了多部儒家经典,且悉心研究乾隆诗词,而当时的八旗子弟仅学会先生教授的内容 (就满足了) 。和因其 〔删去“因其”〕 对自己潜力的挖掘为他后来与乾隆为伴奠定了基础,使他走出逆境、走向成功。

“我能”是积极之念。 (从) 曾经欧洲游学 〔“欧洲游学”改为“游学欧洲”〕 的红衣少年,到清华园谈笑风生的中年学者,再到中山大学的白发老人,陈寅恪用他的一生践行着“我能”。

陈寅恪虽仅有一张复旦大学的文凭,却成为 〔“虽仅有一张复旦大学的文凭,却成为”改为“被称为”〕 清华史上最博学的教授,他的博闻强记 〔识〕 更 〔很〕 是让人称道,但 〔删去“但”〕 他的视力也 〔删去“也”〕 因读书而每况愈下。在那个战火纷飞,男儿当报国的年代,他放弃了治疗眼睛的机会,这使他的后半生都处于失明状态。在黑暗中,“我能”这个积极的观 〔信〕 念,让他重新讲课、著书。他回到家乡的中山大学,他 〔删去“他”〕 将他所学的一切知识毫无保留 (地) 传授 (给了) 学生,他 〔并〕 穷尽半生之力完成 (了) 《柳如是别传》。

如今陈寅恪的塑像,虽双眼无光但却异常坚定,始终傲视远方。

“我能”是定心丸。作为一个表演世家的孩子,选择 (走) 文艺这条路并不稀奇,他们 〔删去“他们”〕 大红大紫也是正常现象,但他始终不瘟不火,出演过多个配角。一部《疯狂的石头》终于使他为观众所熟知,他就是郭涛。

人们为他在戏中扮演的角色所感动,为他纯熟的演技所惊异。戏里他说得一口标准重庆话,孰不知 (那是作为) 地道北京人的他,是 〔删去“,是”〕 一字一句练出来的,因为他相信“我能”。

因为有“我能”的信念,使他安心 (留) 在演艺圈,终守得云开见月明。《名声大震》中他倾情唱出“我能飞得更高”,更让人们见识到蔫狠男人 〔“蔫狠男人”改为“他”〕 的魅力。

人生之路必是坎坷崎岖,不会时时顺利。孙中山 (历经) 十次革命失败,却始终相信革命 (能) 成功。那么让我们相信,在困境中对自己说一句“我能”,便可以无所不能!

点评:

照抄话题材料,欠妥。

对话题的理解比较准确。

提出第一个分论点。

用和的事例来论证分论点,不太恰当。

提出第二个分论点。

陈寅恪的事例比较典型,但叙述与事实有出入,削弱了说服力。

语言富有深意。

提出第三个分论点。

郭涛的事例选得比较恰当,但叙述散乱,没有抓住要点。

生造词语。

总结观点,照应前文。

2007年

辽宁卷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命题作文题。提示语揭示了题目丰富的内涵,应是审题立意的出发点。“人生如登山”,强调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艰难险阻;“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能”,强调每个人面对逆境,都应有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勇气,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应对。

题目中的“我”是对话题的“限制”,且题目要求“联系你的感受和认识”作文,所以考生必须从自身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能”,否则就偏离了题意。

对于文体,除诗歌外,考生可以自由选择。但要注意,为了使文章内容充实、深刻,写记叙文要点面结合,避免单线行文;写议论文,要选好切入点,然后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进行论证,表达主旨。

整体评价:

考生对题旨的理解比较准确,文章始终围绕“我能”这一主题行文,提出了三个分论点,并分别用和 、陈寅恪与郭涛的事例进行证明,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对事例的处理上,如对郭涛的事例的叙述比较散乱。行文逻辑不够严密,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比较含糊,并不能构成完全独立的并列关系。语言的表达不够顺畅,也影响了主题的表达。

上一篇:让材料闪现耀眼的光彩 下一篇:命题作文的审题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