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利率,学乐器

时间:2022-10-15 07:23:34

看利率,学乐器

和一位朋友吃饭,忽然听到其幽幽的一句:唉,真有个冲动,想认真去学会一种乐器。问她想学哪一种,她却反问我建议她学什么。

乐器音色之美,欣赏者众亦:钢琴的淙淙泉响,小提琴的翻飞急雨,二胡之如泣如诉,琵琶之嘈嘈切切,古筝高山流水,笛子轻快悠扬。这些都给我们听觉以美的享受。接触过不少人,都抱有平生不曾学习过一种乐器的遗憾,遗憾的人多了,类似的意见征询也就多了,大多数人都喜欢问:“如果现在开始学,应该学哪种乐器好呢?”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人可能会因不同际遇、阅历和学识,而有不同的建议。我跟这位朋友说,此非我所专长,给不了多少专业意见你,但是,如果你真要去学,我倒大概能猜测你会选择哪种乐器。朋友反问“凭什么啊”,我说是利率二字。

依据利率推算他会选择哪种乐器,不是神智不清,而是依靠经济学的基本逻辑。

经济学理论说,利率受不耐度(impatience)影响(编注:市场理论认为,利率与人的“不耐度”有关。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认为,由于现在的钱贵于将来的钱,若现在想要提前预支将来的钱,那么就须付价差,这个价差就是利息。即是说,利息是货币的时滞之价;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则认为,虽然人性普遍不耐,但程度却有高低之分,有人很不耐,有人稍耐些,于是,不耐的人要即时享受,就得用将来的期货交换稍耐人的现货,为达此目的,不耐的一方必须给稍耐的一方贴水(付息),简言之,费雪认为,利息是“耐”的报酬,“不耐”的代价。一个人越不耐,所付利息就越多,利率也就越高。

不同社会、不同个人的不耐度是不同的。处身乱世,朝不保夕,社会的利率会很高,及时享乐的观点会盛行;而政通人和,社会安定,人们会更多考虑未来,不耐度就没那么高了。对于个人来说,不同年龄段的利率是不同的,老人不会和年轻人去赌长命,他们知道生涯有限,不耐度自然较大。

需要知道,任何一种乐器,要学到娴熟的状态,已是殊为不易。要成为出色的专业演奏家,更是难上加难。现在很多家长省吃俭用,把孩子送去学钢琴,甚至咬紧牙关花费巨资买回一台钢琴。他们不是不知道,钢琴演奏基本是赢者通吃的市场,世间只有一个朗朗,也只有一个李云迪。也就是说,能够在专业演奏上取得一席之位的人数和学钢琴的人数相比,实在是太少了。大多数家长的初衷,不会是期望如同中那样渺茫机会,自己的孩子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下一个朗朗。他们更多的心态是通过学习乐器来培养孩子,使得他们以后能够有更多机会。况且很多研究也表明,练习乐器有促进智力的作用。

我们不妨从不耐的角度分析人们对乐器的态度。不同乐器难易有别,这里头大概是钢琴最为难学,十年八年也许都难有气象;大小提琴相对而言容易一些,不过也要好几年才能有所成绩;一些相对简单的乐器、吉他、口琴等,花一两年时间对谱弹奏几首曲子是没多大问题的。也正因此,学钢琴的多数是从小孩开始,目前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始送他们去学习了。看看近几年在国际上声誉鹊起的几位钢琴家,朗朗3岁开始学琴,李云迪4岁开始学手风琴,7岁转学钢琴。钢琴神童牛牛也是3岁开始学钢琴,天赋所至,6岁已经开了个人演奏会。据报道,现在国内学钢琴人数达到两千万之巨。显然,这里面的很大一部分是中学以下的孩子。学钢琴要成气候,除了天赋之外,恐怕另外一个优势不得不提,就是年龄。因为钢琴无论怎样看来,都可以说是一项长期投资,就如你的养老保险一样,是放置几十年的。一般孩子,没有特别的天赋,是靠勤奋积累,能熟练弹奏一些钢琴曲,应该是从学习开始的很多年之后吧。

而学习简单容易乐器的,多是年长一些的,比如已介退休之龄的人。思维敏捷、手指灵活性是另一回事,从利率角度看,他们是不会选择学钢琴那样大额资金占用还要很长时间才能有回报的投资;学习那些难度适中,例如古筝、吉他的,多是年轻人。曾几何时,大学校园泛滥着各种吉他班,毕业很多年了,现在应该也不会冷下多少来吧。

我的那位朋友,性子不急,年纪不大也不小,不耐度不高也不低,她的利率偏好适中,学钢琴已经嫌迟、口琴吉他的回报率又偏低,她很大可能是会选择类似古筝的乐器,难度适中又颇有古意。结果,事实证明我没推算错误。

上一篇:21世纪应该生小孩的理由 下一篇:于荣光全民炒股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