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时间:2022-10-15 06:54:09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需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能产生没有执着和烦恼的、以慈悲为怀的行动力

禅宗传统巧妙结合了印度冥思无限的瑜珈功夫和中国“平常心是道”的精神,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经由印度、中国、韩国、日本的一脉相承,而及于现代西方。禅的“直指人心”,予人明快简洁之感。回归生命自身所展露的创造张力,不仅曾在宗教、文学、艺术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更吸引了无数热爱生命的人,不断加入这个穷究真理、体证心性的行列。德国禅宗史学者杜莫林所写的禅史巨著《Zen Buddhism: A History》,就为这段在印度、中国与日本的禅宗传统,留下了历史见证。

禅:从东方到西方

禅法在现代世界的开展,要首推日本铃木大拙禅师于20世纪中期在美国的传播。这股西渐的东风,一方面在学术上与西方精神分析的传统展开对话,形成美国学术界在宗教、哲学、心理学及亚洲研究等领域中的禅学研究风潮;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则与密教、印度教、日莲宗等其他东方宗教传统的分支合流,提供了新时代(The New Age)运动的外来资粮,并填补了美国社会因社会宗教世俗化而呈现的心灵空虚。艾伦・沃兹和凯普勒等人,便是从日本习禅后教导美国大众禅法的第一代美国禅师中的代表人物。

“平常禅”是夏绿蒂・净香・贝克在美国本土建立的现代禅宗。净香在上世纪60年代曾依止安谷白云及中川宗渊两位禅师。1983年正式成为前角博雄的第三代传人,并开始担任洛杉矶禅修中心住持。其修行主旨为不求特殊的开悟境界,不企图达成有别于当下的超常意识状态,不参公案或话头,不借数息、观息或随息来规避当下的情绪活动,更不主张透过专注禅定引发虚假的三 境界。因为这种充满至福感的定境,仍然存在着微细的主客二元对立,所以一旦出定回返真实的日常生活,这份至福感势必消散,而修行者又会迷失于尘劳之中。

净香要帮助修行者达到的存在状态,只是平平常常在此时此地过着自己的日子:维持感官的开放度,留意身心在当下的反应及变化,逐渐增强对身体的觉知,愈来愈细微地去发现意识底层的焦虑及紧缩倾向。如此方能突破这些根深抵固的制约系统,学会安住于身体上的情绪能量。心理上如果不再企图挣扎抗拒负面的觉受,心量就会因此而拓宽,对空性的体悟也会深化,进而领会苦的真谛,发现我们与生俱来的慈爱与悲心,这才是精神修为最真实的目的。

有三十多年禅修经验的艾兹拉・贝达于1998年正式成为夏绿蒂・净香・贝克的传人。他曾罹患过免疫系统失衡的疾病和摄护腺癌,更换过三种行业――从老师变成电脑程式设计师,最后发现自己的天职竟然是做木匠,并且在北加州经历过长达十一年的田园生活。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诚恳而精确的实修态度,使得他的教诲每每呈现青出于蓝的明晰度。

在荆棘丛中下足

《平常禅》一书从介绍禅法修持的基本要点出发,继之以禅法如何对治心念、转化烦恼,最后以觉醒慈悲之心成就圆满修行。内容层次井然地盘旋铺叠而上。艾兹拉・贝达以三十年实修之功为基础,于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是禅宗心法的要义。他不落传统名相窠臼,在日用平常的具体情境中,云淡风清地刻划出禅者绵密的心地功夫,突显了他对“大道无痕”的生动体悟。书末所载贝达禅师个人参与临终照顾的个案纪实,尤其可圈可点,使读者清楚认识到真诚地直下承接种种烦恼,才是禅修的真正精神。这份“在荆棘丛中下足”的道心,正是此书要旨所在。

艾兹拉・贝达说,生命像是在薄冰上滑行,不仅颠簸,而且随时可能戳破脚下的冰层,跌落到寒冷的无尽深渊中。当我们试图解决问题时,会竭尽所能回避生命薄冰之下即是深渊的事实,只想努力操控生命使其符合自己的幻想,而未能如实知见,观照到那自性的存在。看清问题本质是一切禅修或精神锻炼的起点,如果欠缺了这一层“见地”的把握,再多付出也只是盲修瞎练,无法使我们走上正道。禅修之道所以困难,也正显现出这层省察功夫的不易。正如《奥义书》所说:“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不能如实面对生命的根本问题,而一再沉溺于自己编织的幻象世界中呢?

答案是:“我们迫切需要自我带来的那份安全感。”于是我们穷毕生之力打造一座自我中心的王国,因自他矛盾陷入业网千缠的“葛藤世界”中,无力超拔解脱。心理学家说,自我的结构并不如想像的那样坚实。只是多数人宁愿拥抱那份环绕著自我建立的安全感,而不愿意认真地检视立足的基石,一探生命究竟。临济禅师说,要想在动荡不安的生命之流中打造自我,犹如“虚空钉橛”(在虚空中钉钉子)一般荒谬可笑,但这却是世间一切言说学问背后隐藏的动机。

因此,从禅的观点来看,要走出自我缠绕的“葛藤世界”,就必须彻底摆脱认为有个自我的束缚力量,也就是跳出从观察者立场看待生命的惯性,以回归生命自身。生命自身是无限丰盈的自足,其真如情境非任何二元对立的外在观点所能描写。这个回归生命自身的取向是禅者一生修行的挑战目标,关键之钥在于觉性的开发,其入手处是潜入生命觉知中心的身体。

虽然“在荆棘丛中下足”是迈向觉悟禅心的必要态度,但是随着功夫日深和对我执的破除,禅者更要留意“于月明帘下转身”的艰难。随着禅功积累体现出舒适美好的进境时,禅者若不能醒悟这也不过是一种意识状态,耽恋而难以自拔,其转圜的困难程度犹胜昔日初发心面临荆棘遍布时。任何爱美成痴的艺术家会对某种美学境界爱不释手,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人性经验。禅宗曰“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就是要破除这一层法执。生命的本质是爱,爱会带来烦恼,禅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爱而又没有烦恼的般若。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有动机才会有行动力,但有动机就有执着和烦恼。需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能产生没有执着和烦恼的、以慈悲为怀的行动力。而般若的撷取,舍弃体验生活的当下和穿越生命的苦难,别无他途。即“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现代人很需要一种清晰的修行方法,帮助我们从真实的生活经验中学习。《平常禅》正是一本“实修经典”。所谓“平常禅”就是要活出禅的身心体悟,帮助现代人纾解压力、超脱不安和痛苦。艾兹拉・贝达是一位资深禅师,但他在书中却极少用到“空性”或“不二”之类的名词。他认为修行无法被化约成一种理论或公式,不管读者所选择的是坐禅、内观或藏密法门,最重要的还是将修行落实到日常生活里。■

上一篇:中国央行当前加息的“副作用” 下一篇:出口规模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