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102岁女寿星俞芳老师

时间:2022-10-15 06:38:44

访102岁女寿星俞芳老师

出生于1911年12月13日的俞芳老师,是著名的“俞氏三姐妹”中的老二。7岁丧母,今已102岁。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的她,桃李满天下;历经磨难的她,终生未婚,恬淡安然地守护着心爱的教育事业。在俞老满门弟子中,不仅有“武侠大师”金庸,也有像天津大学校长吴咏诗与夫人朱竹英这样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德高望重的俞芳老师,不仅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鲁迅研究专家。

偶识俞芳

我有幸认识俞芳老师,是在1981年浙江省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研讨会时。不知不觉间,也已31年过去了。

当年,研究鲁迅先生原配夫人朱安女士是一个“”。别说公开“研究”,就是私下议论几句也不允许。在会议期间,我得悉俞老师与鲁迅以及鲁迅母亲鲁瑞、朱安关系密切。于是,在开会时,我总设法坐到俞芳老师身边,轻轻地向她发出话题,但每当提起鲁迅与原配夫人朱安的事,俞老总是莞尔一笑,只给我一句淡淡的回答:“那时是封建包办婚姻。”我知道,她在尽力避开当年的“”话题。

会后一个月左右,她的新著《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印了3200册。1981年12月22日,我收到她寄赠我的这一本书。打开书页,凡排版时存误的个别错字,俞芳老师都用三角板工工整整地给打上一个小方框,将纠误的正确的字,写在行旁空白处,并且也用三角板工工整整地给打上一个小方框,再用直线相连以示之。如此认真,一丝不苟,令我叹服!

1982年秋,我参加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鲁迅研究学术讨论会,又与俞芳老师见面了。在会议期间,她给我题了一幅字:“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愿与李丹同志同勉。俞芳 1982,10,20”。

自1986年由我母校杭州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郑择魁教授(1935—1999,天台县人)出任浙江省鲁研会会长后,浙江省召开鲁研年会,郑老师常会给我一个“美差”:让我到西湖区学军中学去接俞芳老师。那时,街上没有出租车,三轮车也免谈,除了挤公共汽车乘坐几个站,就得穿街走巷步行。就连会长郑择魁也是骑着他的那一辆老式加重的“永久牌”自行车。郑老师对我说:“在会议期间接、送、照顾俞老的有关事宜,就拜托给你了。”就这样,我跟俞芳老师开始熟悉。所谓的“接、送、照顾俞老”,实为给了我能跟俞芳老师有着散步式的聊天机会,可以海阔天空,谈古论今。

俞芳与鲁迅的渊源

俞芳与鲁迅先生一家的关系的确相当密切。诚如周建人在俞芳著作《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序》中所说:“俞氏三姐妹(俞芬、俞芳、俞藻)和鲁迅在砖塔胡同相处了九个多月,以后又常常到西三条胡同去。鲁迅南下以后,俞氏三姐妹还常常去照看鲁太夫人,所以,她们是很了解鲁迅当时的情境的。”查读鲁迅研究史料,知悉在1923年7月19日鲁迅先生与他的大弟周作人决裂,“怡怡兄弟,成为参商”,鲁迅先生便“携妇迁居”到俞芳父亲俞英崖(1876—1955,蔡元培的朋友,同盟会会员)在北京砖塔胡同61号的家中租住,租金每月8元。俞芳在书中回忆说:“八月二日下午,大先生一家搬来了。记得大先生初搬来时,他身穿白夏布长衫,留着短胡须,神情严肃,脸上没有一点笑容。”鲁迅先生在砖塔胡同61号虽只住了九个多月,却给小俞芳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送给“俞氏三姐妹”每人一盒彩色积木;他曾用毛笔替小俞芳修改她用铅笔写在香烟壳上的童话,指导小俞芳如何使用标点符号,教俞氏三姐妹做体操;有一次他曾用温开水给小俞芳冲洗她在削铅芯时飞入眼睛的铅末;他还常常给俞氏三姐妹讲一个又一个的绍兴民间笑话。俞氏三姐妹跟鲁迅先生住一屋,融洽相处,他们之间,总没大没小地叫着“野牛”(大姐俞芬生肖属牛)、“野猪”(俞芳生肖属猪)、“野蛇”(鲁迅生肖属蛇)。俞芳称,“代太师母给大先生写信,是从1930年3月开始,到1935年夏,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为止。这五年多,太师母给大先生的一百多封信,绝大部分是由我的”。“我问太师母:信上怎么称呼?信后怎么署名?太师母告诉我:称呼‘豫才’,署名‘母字’。”“我尽量按照她老人家的口气写。信末写‘母字’后,我自作主张加上(俞芳)。信稿写好后,我慢慢念给太师母听,她听到不合适的地方,就提出意见,叫我修改,改到她老人家满意为止。然后誊清,请她过目。老人家看到(俞芳)四字,表示满意,并加称赞。最后由我付邮。”

俞芳上小学时,她和三妹俞藻要从北京市笃志小学转入培根小学,按照那时学校的规定,每个新生入学,都需要填写一张保证书,保证书要有保证人的签名盖章。小俞芳与小俞藻就一起去找大先生。鲁迅了解到她俩到笃志小学上学需步行一个多小时,离家太远,需要转学,就一口答应了做她俩的“保证人”,鲁迅立即给填写好了保证书并签了名,盖了章,还勉励她俩认真读书。

鲁迅在北京砖塔胡同61号老屋南房居住九个多月的时间里,写下了小说集《彷徨》中的《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四个短篇;完成了《嵇康集》的校勘工作;写了《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作了《娜拉走后怎样》和《未有天才之前》等重要讲演。此外,还翻译了用做讲义的文艺理论。鲁迅曾经在砖塔胡同61号多次会见郁达夫。郁达夫亲切地回忆起他跟鲁迅在砖塔胡同相见的情景,其文章刊于《宇宙风》乙刊创刊号。

朱安,一只落地的蜗牛

在俞芳眼中,大师母朱安“个子不高,身材瘦小,脸型狭长,前额、颧骨均略突出,看上去似带几分病容。眼睛大小适中,但不大有神,而且有些下陷,梳发髻。脚缠得很小,步履缓慢不稳。她当时虽只有四十多岁(比大先生大两岁),可是穿着打扮比较老式,除夏天穿白夏布大襟短衣,下系黑色绸裙外,其他季节的衣服都是色泽较深较暗的,朴素整洁。从外形看,是旧式妇女的典型模样。平日少言寡语,少有笑容”。“大师母操持家务是称职的,节俭持家,空下来就做针线。她还能炒一手道地的家乡菜。每当大先生有客人来,她总是以礼相待的,泡茶、烧点心,都很尽心。”“每逢节假日,太师母的屋里常常宾客满座,热热闹闹;而大师母的屋里却是冷冷清清。她常独自坐着吸水烟,有时在厨房忙家务。”“大先生和大师母两人同桌吃饭,饭桌上谈话很少。大师母如果开口,无非问问菜的咸淡,大先生或点头,或答应一声,这类‘是非法’的谈话,一句就‘过门’,没有下文”,“晚上则各到各的屋里睡觉”。“和大师母相处熟了,我发现她为人是很善良的。在砖塔胡同大先生生病时,吃不下饭,只能吃粥。大师母每次烧粥前,先把米弄碎,烧成容易消化的粥糊,并托大姐(指俞芬,比俞芳大12岁)到稻香村等有名的食品商店去买糟鸡、熟火腿、肉松等大先生平时喜欢吃的菜,给大先生下粥,使之开胃。她自己却不吃这些好菜。大师母对大先生生活上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

上一篇:基于SOCKET机制的TCP协议通讯 下一篇:浅谈武汉市三环线道路投资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