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阅读的“生命体验”,追寻课堂效果的“节外生枝”

时间:2022-10-15 06:09:53

尊重学生阅读的“生命体验”,追寻课堂效果的“节外生枝”

【摘 要】

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如今,阅读教学的重心已从关注“文本课程”转向关注“素质建构”,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全面发展”,从关注“教师对文本的解说”转向“学生对文本的体悟”,从对定于一尊的标准化答案的寻求转向对学生个性化读解的尊重,等等,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必将给课堂教学灌注生气,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

文本 对话 体悟

一、引 言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理念的切入引发了中语教坛的巨大震撼。广大教师力避“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往往又陷入“满堂问”外热内空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教参转,学生依旧是承纳知识的容器,何谈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事实上,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并不一定要追求形式的“精彩”!阅读教学的重心已从关注“文本课程”转向关注“素质建构”,已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全面发展”,已从关注“教师对文本的解说”转向“学生对文本的体悟”,已从对定于一尊的标准化答案的寻求转向对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回归最初的生命体验!

二、基于课堂阅读实践的两点思考:

(一)站在师者的层面,要做到“尊重学生特有的‘生命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能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有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1.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和“创生性”

(1)选择性

教学内容主要是由教师开发出来的。正是由于教学内容来自教师的开发,渗透着教师的独特感悟、生命体验,因而教学的过程应成为教师生命激活、情感荡漾、心灵放飞的过程。但是,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而且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因此,教师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与融入、激发应该带动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进入到一种心智活跃、激情勃发的亢奋状态,于是,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师生情感交融、智慧展开的过程。

(2)创生性

学生在对教师所选的内容进行解读时要有解读意识,使这些内容在学生心灵中产生震荡,留下深刻的感受和印象,以此来激活师生文化积累和智慧经验,从而强化课堂教学的深度、力度和效果。

2.教师引导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教师的引导是民主的、对话式的,教学的展开,不是通过教师单方面权威的“律令”实现,而是通过不断提出新问题实现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调度,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开合自如,学生思维才会活跃而轻松。

(1)有所为

教师要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怀学生的生命成长。不能直接将语文知识渗透到主题探究活动中,而应让学生通过参与和探究,自我主动地建构出语文知识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时,要对学生探究的结论做出价值判断,当学生探究的结果是错误的或意义不大时,教师要通过质疑问难等途径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协调,只是师生对话互作用的展开方式,是语文课堂意义生成的重要源泉。

(2)有所不为

教师要将对语文知识的关注纳入到个体生命关怀的范围内,从关怀个体的生命体验出发来考虑自己的语文教学设计。教师不能将语文教学简单化为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将知识看做一个外在的东西,从教参里或是教师的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头脑中。

3.教师释疑要有“瞻前性”和“即时性”

(1)瞻前性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准备好一些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支撑性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自己去发现意义,并尝试做出解答。

(2)即时性

教师要在瞬间判断出问题的价值和有效性:问题本身是否值得我们去探究?学生能否把握其中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教师要敏锐地把握问题内在的某种意义,但不能直接将意义告诉学生,而要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所谓“开启他的智慧”。学生在探索行动中激发自己的思维活力,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并将这种体验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经验,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根本所在,即教师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否则,教师的观点如果不是愚弄学生的话,至少也算是思想征服。

(二)化身学生的角度,要追寻“课堂效果的‘节外生枝’”的境界,这就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动,要有一种“敢做长江前浪人”的勇气。

1.“生活”才能“生活”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使课堂能有效地“节外生枝”,关键的源头还是生活,只有有了生活的保障,所生之“枝”才能“一枝常青”。笔者认为,语文实则是生活的另一代名词,语文课堂理应成为生活的课堂。

(1)营造和谐生活氛围 ,激发兴奋点。

生活化的课堂拒绝虚情假意的情感,需要师生在共同体验中实现真正的情感交融。人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才会放松心情,激起自主学习的兴奋点,才会说真话,吐真言,才会乐于探究,敢于实践。教师可在此时适度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以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他们交流的欲望,同时享受体验的快乐。

(2)了解已有生活经验,寻找链接点。

生活化的课堂应该是常态化的课堂。语文课堂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因为这些生活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性,同时这些实践性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课堂正好为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提供了一个交流、感悟、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体验和提升。

2.“生动”才能“生动”

说到生动,不免引发一个话题:我们的课堂“沉寂”了多久?还要“沉寂”多久?这不是一个关于课堂热闹程度的讨论,而是基于学生最初的生命阅读体验和主动探究的话题。笔者认为,一堂生动有深度的课,一定有生“动”的课堂。

(1)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指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意识和态度。学生在与教材文本、生活文本及他人经验文本的对话互作用中,生成丰富的语文素养,并获得关于语文学习的鲜明自我感。这源于学生良好的个性,一种在课外主动读书的自觉态度,和勤思善问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名著伪阅读走向真阅读之路 下一篇:英语写作技巧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