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孩子的自信与快乐

时间:2022-10-15 04:02:46

半年前晶晶两岁生日的时候。妈妈的同事刘阿姨送给她两副拼图,一副是16片的“认识动物和昆虫”,一副是20片的“卡通车”。这几天晶晶老是吵着耍玩阿姨给的新拼图,妈妈只好拿给她。但妈妈觉得孩子才刚会拼10片的拼图,16片和20片难度太大了。于是,每次晶晶玩拼图的时候,妈妈都会陪在晶晶身边,当晶晶拼错时,妈妈都会马上说,不对,你找不到的,来,妈妈来帮你放。就这样玩了好几天,妈妈突然发现,晶晶对拼图完全失去了兴趣,连之前她十分喜欢玩的4片和10片拼图也不去碰了。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显得低落。

妈妈有点担心,晶晶到底怎么了?她怎么突然间就不喜欢玩拼图了呢?

别让“习得性无助”偷走孩子的自信

妈妈已经注意到了晶晶对拼图游戏的消极表现,但妈妈却不知道,晶晶的这种表现不单纯是因为她对拼图游戏产生了消极情绪,还因为晶晶对自己也产生了消极情绪。晶晶正在经历一种叫做“习得性无助”的情绪体验。

名词解释: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经历一连串的失败或挫折之后,在情感和认知上都会表现出消极倾向,产生自我无用感,认为自己无能、无法避免挫折和失败、失去对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来的。

塞利格曼认为,“习得性无助”的最终形成常常会经历四个阶段。

首先是挫败体验。孩子经历一连串的挫败,体验到了伤心、无奈和沮丧,情绪低落。

首次是认知阶段;孩子会把自己所经历的失败解释为自己笨、没用、不行。如果父母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对孩子有“笨”、“不行”、“做不到”等言语刺激的话,孩子就会更坚定地认为,一切失败都是由自己引起的,自己是没用的。

再次是泛化阶:段孩子在认为自己无能之后,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和努力都失去希望和信心,认为无论什么事情,自己都是没有办法完成,没有办法改变的。不但认为自己做不好曾经失败的事情,还会认为自己做不好一切事情。

最后,孩子的情感、认知、动机都会受到损害。表现出对任何事情都退缩,不敢尝试的态度。甚至会经常流露出沮丧、愤怒、绝望、抑郁等情绪。

晶晶的消极情绪是习得性无助情绪体验的表现,可以说,她尚未真正形成习得性无助。她只是在妈妈的一连串的否定中感到沮丧,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感到自己不能拼好拼图。她对自己的这种怀疑来自妈妈的过保护和无意的否定。“你错了”、“你不会”、“你找不到”、“你拼不了”。妈妈原本想要维护她,帮助她,却成为了她体验自我能力

尽量避免习得性无助的方法

为孩子创造力所能及的任务

孩子的能力是在锻炼中增强的。当孩子要求做的超过了他的能力,父母可以为他降低难度,创造一个他力所能及的任务。孩子要帮忙摆饭桌,碗拿不稳,可以让他分筷子;孩子要帮忙洗碗,可以让他负责洗,而爸爸或妈妈负责把洗好的碗从水里捞出来,放到清水里面;孩子要玩片数很多的拼图,父母可以先把拼图分成几堆(可以拼出原大图中的一小块的)。让孩子一小块一小块地拼,最后组合成完整的大图。

总而言之。让孩子尝试,但帮他降低难度。当然。父母要用心把握去这个难度,适宜难度的任务应该是孩子不能轻易完成,但只要孩子努力就能完成的。

用宽容和指导替代消极的评价

孩子犯错总是无法避免的,孩子从中体验到的痛苦至少有两种:一是事情失败带来的痛苦,一是他人评价(批评)带来的痛苦。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消极的评价往往比失败的事件本身更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特别是幼儿,他们自己还没有分辨能力,父母说他“笨”,他就会以为自己很笨。所以,当孩子犯错或失败的时候,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收起“你真笨”、“没用”、“什么事都做不好”的评价,帮助孩子找出犯错的原因,必要时教给孩子避免犯错的技巧,让孩子明白可以怎样做好。

帮助孩子扫清挫败影响

失败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总是成功无益于孩子耐挫能力的提高。孩子经历了挫折,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扫清挫败的影响来促使挫折产生正面影响。

比如孩子看到爸爸回来了,跑去帮爸爸拿拖鞋,却把鞋架上其他的鞋子也弄掉地上了。如前所述,父母首和对自己形成评价的“学习材料”。

类似晶晶妈妈这种“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当孩子动手给家里摆碗的时候,父母连忙制止,“宝宝,你拿不稳会把碗打碎的,等妈妈来”。孩子拿起扫把要扫地,奶奶在一旁说,“让奶奶来,你扫不干净的”。要是孩子坚持要扫,扫完以后,家里人又拿起扫把来,一边把孩子没扫干净的地方重新扫一遍,一边说“都说了你扫不好的,看妈妈还是得重新扫一遍”。诸如此类,父母对孩子内心经历的痛苦浑然不知。先不能责怪孩子,等孩子把拖鞋给了爸爸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把掉在地上的鞋子捡起来放好。注意,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孩子亲手把残局收拾好,不仅不会让他觉得自己刚才很失败,倒更加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虽然我刚才做得不好,但是我有能力消除这个不好的影响,我有能力弥补。

单纯的失败是不足以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只有这种失败强大到孩子没有办法改变、弥补,产生失控的感觉,才会对孩子产生伤害。

上一篇:她为何变得格外“矜持”? 下一篇:育儿博客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