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探讨

时间:2022-10-15 03:12:12

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探讨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下发,决定在浙江、山东、江西、贵州、吉林、重庆、陕西和江苏8省(市)率先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2004年8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21个省(区、市)被增补到改革试点行列中。这次改革以明晰产权和完善管理体制为改革的核心内容,提出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此后,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基本在全国铺展。虽然信用社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目前社会各界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的评价却又存在较大分歧,对改革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针对困难所提出的方案也有不同看法。因此,正确分析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信用社改革,为信用社改革寻求一条合理的出路。笔者拟结合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立黑河市农村商业银行的实践对此进行探讨。

农信社内部经营面临的困难

2003年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长期积累的历史包袱逐步得到解决,系统性风险大大降低;二是资本状况和经营业绩明显改善,支农能力不断增强;三是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尽管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在纵深发展上探索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然而,处于改革初级阶段的农村信用社,仍存在着产权不够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商业性职能与政策性职能冲突等诸多难题。

不良资产置换不够彻底,使得资产质量难以实现全面改善和有效提高。农村信用社改革是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中央银行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来化解历史包袱,但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信息灵敏度不高,对政策理解的不够深入等方面原因,使得黑河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置换的并不像发达地区那样彻底。一些历史遗留、支持“三农”信贷投放、城市信用社更名改制等形成的不良贷款并未置换,截至2011年末,黑河市农村信用社历年亏损挂账余额仍有0.5亿元,使得农村信用社虽然通过票据资金兑付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信贷资产质量并未得到彻底改善。

产权关系明晰困难,法人治理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虽然以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主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作为在欠发达地区新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之初,首先面临的仍是资金上的难题,要扩大贷款投放规模,必然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为此,该行通过投资入股方式积极筹措资金。2011年12月末,黑河市农村商业银行股本金总额6.2亿元,其中:自然人股4.3亿元,占比69.4%,法人股1.9亿元,占比30.6%,全部为投资股。入股社员参与信用社管理成本较高,导致入股社员参与信用社管理意愿不强,股东所有权缺失。

专业人才匮乏直接影响和阻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纵深发展。黑河市地处黑龙江省北部边陲,对面即是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市,气候比较寒冷,交通也不如中心城市便利,而且受俄罗斯经济、金融等政策影响,边贸发展不活跃,在吸引人才、吸引企业与项目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至今只有一家银行在黑河市设立了分支机构,一些经营理念比较新、方式比较灵活的招商、浦发、兴业、光大等股份制银行无一入住,金融人才的培养也成为空白。黑河农村信用社现有1203名从业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仅占员工总数的30%。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平均年龄较高,缺乏学习型、管理型、专业型、创新型的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股改后的农商行商业性职能与政策性职能之间矛盾难平衡。在现有政策体系下,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滞后,改革创新意识也不强,发展比较困难。支农基础仍不牢固,基于商业利益,资金投向非农产业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商业银行的“难贷款”与农户“贷款难”现象同时出现。这与欠发达地区历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职能划分有很大的关系,短时期内实现较大的突破难度很大。加之,近几年个别地区出现的旱涝灾害,使得农业贷款无法按期足额回收,资金周转比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贷款的发放。

农信社改制的外部环境需求

在经济结构调整、金融监管从严、信贷规模趋紧、金融消费升级的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进入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作为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处于相对弱势位置的农村信用社,更需要在转制中寻求战略性机遇和持续性发展。

第一,城乡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必将对金融业产生新的需求。从国家“十二五”规划看,到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从现在的46.6%上升到51.5%,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闲置劳动力进城就业等成为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新情况,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转变已有的经营模式,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各类经济主体的新型资金需求,重新配置金融资源,寻求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新途径。

第二,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出现突破性增长,必将在经营区域、业务品种、服务质量等各方面展开全面竞争,对网点、客户、资金等市场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直接融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优质客户分流、贷款增长受限、负债不稳定性增加等诸多因素的考验,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的改制,以适应新的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三,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农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加大,许多地方的土地被流转,产生了土地流转方面的金融服务。农民收入增加后对财产保值、增值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民城市化之后创业贷款需求也不断增加。新的农村经济体增加了对金融产品服务的新需求,仅承担农村存贷款业务的农村信用社很难达到这一要求,迫切需要农村商业银行来完成金融服务多元化的历史使命。

改制为农商行的必要性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农村信用社票据资金兑付改革,为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体看成效明显,对于发达地区,效果尤为显著;对于不发达地区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7年5月,黑河市及其辖内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相继成立,标志着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此基础上,2011年初,黑河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所辖爱辉区农村信用社在全省率先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在经历了增资扩股、票据发行、监测考核、票据兑付四个发展阶段后,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开创了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的先河,为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纵深发展做出了方向性探索。主要体现在:

扶持政策到位,资产质量改善

改革试点以来,黑河市共认购专项中央银行票据14060万元,其中:置换不良贷款13265万元,置换历年亏损挂账795万元;获得专项票据利息572万元;专项票据置换资产处置收入949万元;累计获得税收减免9654万元;保值贴补息591万元,股金分红补贴1349万元。综合以上几项,此次改革对黑河市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支持超过27000万元。截至到2011年末,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统计,黑河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率为11.4%,比改革前下降8.2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由改革前的-32.2%提高到了2011年末的9.18%(见图1)。

存贷业务快速发展

2011年末,黑河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73.4亿元,比改革前增加56.9亿元,增长3.4倍。各项贷款51.7亿元,比改革前增加40亿元,增长3.4倍。贷款增速大大高于同期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占辖内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由改革前的11.5%提高到2011年末的26.3%,提高了14.8个百分点(见图2)。2011年末,黑河市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38.8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改革前的53%提高到75%。其中农户贷款占农业贷款的比例较改革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

财务状况逐步改善,盈利能力得到提升

自改革以来,累计实现盈利4.82亿元(见图3)。2011年末,农村信用社历年亏损挂账余额0.5亿元,比2004年末减少1.1亿元。

法人治理架构逐步建立

目前,黑河市辖内5家县级联社全部实现了统一法人,并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法人治理结构,确立了授权程序、方式和范围。在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向农商行改制的建议

黑河市农村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资本总额不断提高,资金实力不断增强,盈利能力不断提升。目前,该行在第一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了《2012年对外投资计划暨对五家县级联社实行股份制改造工作规划》,为推进辖内农信社向农商行改造奠定了基础。但我们认为,要实现向农商行的全面改制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地方政府要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整体规划,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农信社实现全面改制。建议实行区别对待的财税政策。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过程中,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形成的农贷损失,政府应在财政上予以补贴,在呆坏账准备金提取、核销制度安排上,应考虑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支持方面的特殊社会责任和贡献,由农村金融机构和财政共同分担损失,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信贷支农风险。

第二,基层人民银行要发挥好参谋助手、组织协调、服务推动等方面作用。2004年进行的农村信用社票据资金兑付改革是人民银行通过不良资产置换,实现“花钱买机制”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于农村信用社摆脱困境、扭亏为盈以及今天成功转型至关重要,1999年至今连续13年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发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农商行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改制过程中要考虑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比管理,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扩大其可用资金规模。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宽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限制,满足合理的农村信贷资金需求。

第三,银监部门要实行富有弹性的监管政策。在确保能够实施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允许更多的民间资金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从事“三农”金融服务。尽快出台专门针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激励政策,在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的前提下,在监管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先和便利,调动农村金融机构和人员服务农村市场的积极性,支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正确引导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换,有效防止由于体制、机制以及人员变动导致的银行信贷资产流失,减少风险隐患的发生。

第四,农信社要进一步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理事会作用。建议尝试引进独立理事制度,以增强理事会决策的客观性、科学性。在强调个人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的同时,多吸收一些财会、法律、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加入,提高专业化决策水平。根据现有公司治理结构要求,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强化权利制衡作用。做到股东大会行使最终控制权,理事会行使经营决策权,理事会委托管理层实施管理权,理事长、主任、理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由此实现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权利制衡机制。

第五,进一步整合内部专业资源,强化专业监督作用。无论是农村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都按照各自章程成立了财务、稽核、信贷和风险管理等专业机构和部门。这些部门在内部管理方面应该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各部门从事的工作直接对其领导负责。在过渡期内可以考虑由一名董事牵头,相关专业部门直接参与和领导相关方面的工作,为理事们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信息,对某些重大事项组织专业调查研究,形成议案,提交理事会做最终决策参考,有效维护农村信用社的安全、稳定、廉洁、高效运转。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黑河市中心支行行长)

上一篇: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心理、膳食护理在亚健康... 下一篇:石狮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