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15 03:10:00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虽然心房颤动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但也有部分心房颤动患者不能检出任何异常,阵发性心房房颤发作通常<24h,可自行转复或经药物转复,有症状的患者需要尽早抗心律失常治疗,包括药物及电复律,绝大多数非紧急情况下,药物复律作为首选。现将静脉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2005年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经心电图证实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本次房颤发作1~48h,2周内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共60例,排除:(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房室传导阻滞;(3)心肌梗死;(4)甲状腺功能亢进;(5)严重肝肾功能不全;(6)电解质紊乱。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80岁,平均48岁。

1.2 治疗方法

入选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胺碘酮组:150mg稀释后10min内静脉注入,30min后未转复者再静推75mg,随后1~1.5mg/min静滴6h,减至0.5mg/min持续48h,复律成功即停止用药。普罗帕酮组:普罗帕酮针剂70mg静推,10min内推完,15min未转复者再静推70mg,不成功再静推70mg,总量不超过210mg,密切观察给药前后心律、血压等变化,记录从给药到房颤转复的时间,比较两组转复时间和4~8h的房颤转复率。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用t检验和χ2检验,治疗期间无效者计入疗效分析,不良反应而脱落者计入不良反应统计。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胺碘酮组32例中15例4h内复律成功,4~8h中8例转复,共转复23例,占71.9%;普罗帕酮组28例中13例于4h内转复,4~8h转复成功6例,共转复19例,占67.9%,见表1。两组4h内、4~8h、8h内的转复疗效差异无显著性。表1 房颤转复的临床疗效 例(略)

2.2 转复时间

胺碘酮组房颤转复时间在(1.8~7.5)h,平均(4.1±1.4)h,普罗帕酮组(0.5~5.0)h,平均(1.8±0.8)h,平均转复时间胺碘酮组大于普罗帕酮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毒副作用

见表2。胺碘酮组出现低血压3例,皮肤过敏1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普罗帕酮组4例出现心功能不全而终止,8例复律后出现Ⅰ度或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或心率<60次/min,胺碘酮出现的毒副作用少于普罗帕酮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表2 两组副作用比较 (略) 注:χ2=4.13,P<0.05

3 讨论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1],房颤持续数小时已有心房电重构和心房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故对阵发性房颤目前多主张尽早采取积极的复律措施。阵发性房颤伴血流动力学异常时,电复律是首选治疗方法,因口服起效慢,对于非紧急情况下多选用静脉给药治疗。近年临床因ⅠA类有较多严重毒副作用而很少应用。洋地黄对于持续性房颤心室率的控制有效,但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效果差。本试验证实ⅠC类药物心律转复阵发性房颤效果好,但其有较强的负性肌力、负性传导作用。因此禁用于年老的、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Ⅲ类药物胺碘酮延长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时间而抑制传导,有频率依赖性,在延长复极时无频率依赖性,因而其抗心律失常同时致心律失常作用小[2,3]。胺碘酮是一种外周血管扩张剂,当以72.5mg/kg静脉注射时能降低心率和全身血管阻力,能增加左室输出量[4],故可致低血压而又不加重心功能不全,其他毒副作用如角膜色素沉着、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肺纤维化、肝酶升高见于长期使用者。本试验因试验时间短未有上述不良反应,故静脉使用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有较高有效率和安全性,尤其适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者。

【参考文献】

1 S Levy, G Breithardt, RWF Campell, et al. Atrialfibrillation: current knowledg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ment. Eur Heart J,1998,19:1294-1320.

2 Sager PT, Follmer C, Uppal P, et al. The effects of beta-adrenergic stemulation on the freguency-dependent electrophysiologic actions of amiodarone and sematilide in humans. Circulation,1994,90:1811.

3 Sager PT, Uppal P, Follmer C, et al. Frequency-dependent electrophysiologic effects of amiodarone in humans. Circularion,1993,88:1063.

4 Braunwald(主编),陈灏珠(主译).心脏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58.

上一篇:银行内部审计外包的操作与控制 下一篇:痛平膏主要药理作用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