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基于产品质量的出口政策选择

时间:2022-10-15 01:56:56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基于产品质量的出口政策选择

摘 要:在产品质量信息不完全性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企业产品质量选择与国家产品质量声誉相互影响。提高国家产品质量声誉可以提高企业期望收益和国家福利,但由于产品质量外部性的存在以及国家产品质量声誉的“公共产品”性质,企业的自主产品质量选择行为并不会必然导致较高的国家产品质量声誉,从而存在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在一般情况下,实施“税收―补贴”组合政策是较优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不完全信息;产品质量;出口政策;出口退税

中图分类号:F741.省略。。

命题(1)从直觉来说就是,随着出口国产品质量声誉的提高,一方面,进口商对出口国企业的产品为高质量产品的先验信念增加,后验信念b(z,ρi)随之上升,使得进口商意愿支付的价格水平上升,增加了企业的期望收益;另一方面,企业与显示产品质量信号的相关成本下降,降低了企业的质量信号成本,使得企业的期望利润增加。而且,随着出口国产品质量声誉的提高,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由于所显示的质量信号成本,相对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更容易被进口商所接收到,使得其质量信号显示成本下降更快,因而高质量企业从国家产品质量声誉上升的过程中获利更多。

命题(2) 当更多的企业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使得θ[DD(-*4][HT5]~[DD)]′上升到θ[DD(-*4][HT5]~[DD)]″、均衡水平由ρi′=F(θ[DD(-*4][HT5]~[DD)]′(ρi′))上升到ρi″=F(θ[DD(-*4][HT5]~[DD)]″(ρi″))时,国家福利水平随之增加。

命题(2)就是说,如果更多的企业选择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虽然由于企业成本类型的上升,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会上升,但均衡质量水平的上升导致国家产品质量声誉的上升,可以增加企业的期望收益,减少企业质量信号显示成本,使得企业期望利润水平上升;更重要的是,高质量企业期望利润上升的速度相对低质量企业更快,更多企业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必然导致国家产品质量声誉上升和企业总体利润增加,从而提高国家整体福利水平。

命题(1)和(2)也说明了随着国家产品质量声誉的上升,高质量企业期望利润上升的速率相对更快。因此,原本处于生产高质量产品与低质量产品无差异类型的企业,都会选择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家产品质量声誉的上升,最终会导致所有企业类型都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那么,在没有政府干预时,企业的自主选择行为是否确实会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呢?

命题(3) 在(1)-(7)式得到满足时,企业最优的产品质量和质量信号水平{q*,s*}=arg max[DD(X]q,s[DD)]EΠ(θ,q,s,ρi),在ρi趋近于0时,随着ρi的上升而上升,在ρi趋近于1时,随着ρi的上升而下降。

命题(3)从直觉上说就是,在国家产品质量声誉处于极低的阶段时,譬如说ρi=0时ρi=0时,必有F(θ[DD(-*4][HT5”]~[DD)](0))=F(θ[DD(-*4]-[DD)])=0,因而,ρi=F(θ[DD(-*4][HT5”]~[DD)](0))=0是一个均衡点。,无论企业的产品质量信号如何,都不能改变进口商对出口国企业产品质量的信念Prob(h|i)=0,即出口国i企业不可能生产高质量产品。因此,企业显示其产品质量为高质量产品的信号成本极其高昂,企业的自主选择行为不能打破这样一个极端的均衡,使得ρi上升。但一旦存在国家干预,使得ρi上升,只要ρi稍稍大于零,就会极大地减少企业显示其产品质量的信号成本,成本类型较低的企业就会率先生产高质量产品;而且,由于ρi相当低,企业不得不依靠选择更高的质量水平和显示更高的质量信号来提高自己的期望收益。此时,企业的自主逐利行为会进一步促使ρi上升,ρi的上升和企业的自主质量选择形成良性互动。当国家产品质量声誉极高时,譬如ρi趋近于1时,随着ρi的上升,虽然企业的期望利润也随之上升,但由于国家产品质量声誉的“公共产品”性质,企业此时最佳的选择应该是尽可能地利用“公共产品”(国家产品质量声誉)来提高其期望利润,而不是依靠选择更高的质量水平和更高的质量信号来提高其期望收益,客观上阻碍了国家产品质量声誉的上升,最终使ρi下降。ρi不可能是一个均衡点。若ρi=1,则无论企业的产品质量信号如何,Prob(h|i)都等于1,即只要是原产于出口国的产品,进口商就会认为该产品不可能是低质量产品。此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盛行,理性的进口商会认为F(θ[DD(-*4][HT5]~[DD)](1))<F(θ[DD(-*4]-[DD)])=1,因而,在没有国家干预时,ρi不可能在1时达到均衡。因此,可以想像,存在一个ρli>0,当ρi≤ρli时,企业的最优产品质量和质量信号选择随着ρi的上升而上升,企业的自主选择行为和国家产品质量声誉的上升形成良性互动;存在一个ρhi<1,当ρi≥ρhi时,企业的最优产品质量和质量信号选择随着ρi的上升而下降,企业的自主质量选择行为在客观上阻碍了ρi的上升,甚至使ρi下降;当ρli<ρi<ρhi时,企业的最优产品质量和质量信号不随ρi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企业的自主选择行为并不必然导致国家产品质量声誉的上升。

三、出口政策选择

涉及产品质量信息不完全时的出口政策,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其一为产业结构调整,即政府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兼并或合并,甚至自动限制出口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通过减少低质量企业的数量,提高一国高质量企业所占的比重,从而提高国家产品质量声誉和国家整体福利。代表性学者有Chiang和Masson以及Donnenfeld和Mager等。其二为实施“税收―补贴”组合措施,把高质量产品和低质量产品完全分离开来,消除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完全性,增加高质量企业的期望收益,激励更多企业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从而提高一国的整体福利水平。代表性的学者有Bagwell和Staiger等。其三为实施最低质量标准,即通过最低质量标准把低质量产品和高质量产品分离开来,同时限制低质量产品的出口,以提高国家产品质量声誉,增加高质量企业的期望收益,改善国家整体福利。代表性的学者有Zhou和Vertinsky等。本文认为,三种措施的优劣不可一概而论,应该根据国家产品质量声誉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

首先考虑“税收―补贴”组合政策,根据Bagwell等(1989)、Chisik(2003)等人的基本思想,如果政府可以采取抽样技术或其它方法确认产品质量,或进口商消费后可以证实产品的质量,则有:[JP+1]

引理(2) 如果出口国政府允许企业在决定生产前,可以以τ的价格购买一个高质量产品标识,τ=P(s(h,1),1)-P(s(l,0),0)+δ, δ为任意小的正常数,并承诺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确为高质量产品,则可以获得τs=τ(1+rf)的补贴,rf为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否则补贴τs为0。如果政府的承诺可靠,并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则这样一个“税收―补贴”组合政策是一种完全分离的机制,并使得Prob(h|z,i,τ)=1, Prob(h|z,i,0)=0是唯一均衡的信念。

证明:高质量企业将选择购买高质量标识,因为购买时,其收益P(s(h,1),1)-τ+τs≥P(s(h,1),1)[JP+2]。而低质量企业不会购买这样一个标识,因为不购买时,其收益为P(s(l,0),0),而购买时的收益为:P(s(h,1),1)-τ<P(s(l,0),0),购买只能使其收益更低。

如果政府的承诺是可靠的,并在时间上是一致的,则Prob(h|z,i,τ)=1, Prob(h|z,i,0)=0是唯一均衡的信念。[JP+1]如果进口商的信念为Prob(h|z,i,0)∈(0,1),即进口商认为部分高质量企业不会购买高质量标识,但高质量企业如果不购买,其期望收益总是小于P(s(h,1),1),高质量企业购买标识是一个占优的策略,因此该信念不可能是均衡的;如果进口商的信念为Prob(h|z,i,0)=1,即没有企业会购买高质量标识,这样一种情况只有在不需要政府干预,所有的企业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时才会出现,由命题(3)知道,没有政府干预时,Prob(h|z,i,0)=1不可能是均衡的信念;如果进口商的信念为Prob(h|z,i,τ)<1,即进口商认为部分低质量企业也会购买高质量标识,但低质量企业购买高质量标识只能使自己的期望收益减少,低质量企业不购买标识是占优的策略,该信念不可能是均衡信念。因此,只有Prob(h|z,i,τ)=1,Prob(h|z,i,0)=0是唯一均衡的信念。证毕。

命题(4) 当0<ρi<1时,实施“税收―补贴”组合政策和最低质量标准政策都可以提高国家整体福利, 两者都在国家产品质量声誉较低时,实施的效果较好,而且实施“税收―补贴”组合政策要优于实施最低质量标准政策。

实施“税收―补贴”组合政策可以把高质量企业和低质量企业分离开来,虽然减少了低质量企业的收益,但增加了高质量企业的收益;同时,分离政策诱使一些原本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转而生产高质量产品,最终使得国家整体福利增加。

当国家产品质量声誉处于较低的阶段时,实施“税收―补贴”组合政策,高质量企业所占的比重虽然不高,但可以相当显著地增加它们的期望收益,低质量企业所占的比率虽然很高,但它们期望收益的减少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实施“税收―补贴”组合政策后,高质量企业和低质量企业期望收益的差异相对较大,可以促使更多的企业转而生产高质量产品,从而提高国家产品质量声誉,改善国家整体福利。

当国家产品质量声誉相对较高时,实施“税收―补贴”组合政策,高质量企业所占的比重虽然较高,但期望收益增加的空间很小,而低质量企业虽然所占的比重很小,却显著地减少了它们的期望收益;而且,已有的低质量企业成本类型相对都已经很高,转而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数量相对就要少。因此,“税收―补贴”组合政策在国家产品质量声誉较低时实施的效果较好。

实施最低质量标准政策和实施“税收―补贴”组合政策的分离效应基本相同,由分离效应所带来的国家福利的增加效应也大致相同。但实施最低质量标准政策时,低质量企业不能出口,因而低质量企业期望利润的减少比实施“税收―补贴”组合政策更甚。如果不考虑政策的实施成本,在本文的设定下,实施“税收―补贴”组合政策要优于实施最低质量标准政策当国家产品质量声誉相当高,低质量企业所占的比重很小,实施最低质量限制措施所减少的低质量企业的总利润相对很少时,如果考虑产业内贸易,把最低质量标准当作一种非贸易壁垒(NTBs)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止国外低质量产品的进入和低价倾销,增加本国企业的期望收益;同时,按照Zhou等(2002)的说法,最低质量标准使国内外消费者收益的增加更甚于国内外生产者收益的增加。由此,在出口国产品质量声誉处于相当高的阶段时,实施最低质量标准可能会获得比实施“税收―补贴”组合政策更多的国家福利。。

虽然从表面看来,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可以减少低质量企业的数量,提高国家产品质量声誉,从而提高企业的期望利润和增加国家福利。但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相当于一种混同策略,并不能消除企业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完全性,企业产品质量的外部性依然存在;同时,由命题(3)可以知道,当ρi>ρli时,企业的最优质量和质量信号{q*,s*}并不随ρi的上升而上升,理性的进口商也就不会由此调整其信念,从而最终导致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失效。因而在ρi相对较高时,不宜采用产业调整政策。然而,当ρi相当低时,譬如说,ρi=0时,单一的分离政策可能失效。因为ρi=0时,即使政府的分离政策值得信任,从未消费过出口国高质量产品的进口商,只有通过消费验证了出口国的产品质量后,才会改变其对出口国产品质量的信念。因此,首先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可能会遭受损失,而不愿率先生产高质量产品,打破ρi=F(θ[DD(X-*4]-[DD)](0))=0这样一个均衡。此时,需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并辅以补贴,才能打破该均衡,提高国家福利。

因此,当国家产品质量声誉很低,比如0≤ρi≤ρli时,应该实施产业调整政策,并辅以补贴,以打破较低的均衡,使企业产品质量选择和国家产品质量声誉形成良性互动;当国家产品质量声誉很高,比如ρhi≤ρi<1时,应该实施最低质量标准,自动限制低质量产品出口,同时阻止国外低质量产品的进入和低价倾销,以提高国家福利;当国家产品质量声誉处于中间状态,比如ρli<ρi<ρhi时,应该实施“税收―补贴”组合政策,消除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完全性,增加高质量企业的期望收益,激励更多的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提高和改善国家福利水平。

四、结 论

本文认为,国家产品质量声誉至少从两个方面影响了企业的期望利润水平:一方面,国家产品质量声誉影响消费者对企业质量水平的先验判断,从而影响消费者意愿支付的价格水平,最终影响了企业的期望收益;另一方面,国家产品质量声誉影响企业质量信号的选择及其质量信号显示成本。因此,提高国家产品质量声誉,可以提高企业的期望利润水平;反之,更多的企业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可以提高国家产品质量声誉,从而提高国家整体福利水平。但由于企业产品质量外部性和国家产品质量声誉的“公共产品”性质,企业的自主质量选择行为并不必然导致较高的国家产品质量声誉,从而需要国家的适当干预。

实施“税收―补贴”组合政策和最低质量标准政策,都可以有效地消除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完全性,提高国家整体福利水平;由于实施最低质量标准政策还相当于一种自动限制出口措施,在本文设定下,“税收―补贴”组合政策是相对较优的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因为不能消除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完全性,只有在国家产品质量声誉极低时才可能有效,随着国家产品质量声誉的上升,该政策可能会失效。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实施“税收―补贴”组合政策是较优的政策选择。

在实践中,“税收―补贴”组合政策可能会由于难以严格区分高质量产品和低质量产品及其相应的价格,而难以实施。但本文结论对现实的出口政策,尤其是出口退税政策的制定仍然具有潜在的意义。首先,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家产品质量声誉相对较低,可以考虑实施分离政策,增加高质量企业的期望收益水平,鼓励更多的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避免企业的低质低价倾销行为,从而提高国家产品质量声誉,增加国家竞争力,提高国家整体福利水平;其次,对具体的出口退税措施而言,可以依据企业可能生产的产品质量水平建立分级制度,把高质量企业和低质量企业分离开来,给予高质量企业更高的退税率水平,而降低低质量企业的退税率水平,甚至取消低质量企业的退税。这样一种分级制度的建立,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企业的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利用经济计量技术,比如利用概率单位模型(Probit Model)等相关离散选择模型来完成。

参考文献:

ARMINGTON P. 1969. A theory of demand for products distinguished by place of production [R]. IMF Staff Papers, 16:159-179.

BAGWELL K, STAIGER R. 1989. The role of export subsidies when product quality is unknown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7:69-89.

CHIANG C S, MASSON R. 1988. Domestic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xport quality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9: 261-269.

CHISIK R. 2003. Export industry policy and reputati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9: 423-451.

DEARDORFF A V. 1984. Testing trade theories and predicting trade flows [M]//JONES R W,KENENP B.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I:25-30.

DONNENFELD S. 1986.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 about product quality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0: 401-417.

DONNENFELD S, MAYER W. 1987. The quality of export products and optimal trade policy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8:159-174.

ZHOU DONGSHENG, VERTINSKY I. 2002. Can protectionist trade measures make a country better off? a study of VERs and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5: 227-236. [ZK)]

[WT3HZ]On the Choice of Product Qualitybased Export Policy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WT4”BZ]CHEN Hu

[WT5BZ](School of Business,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Yancheng 224002)

Abstract: Product quality of an enterprise and a country′s quality reputation affect each other, because production quality information is generally imperfect. The improvement of a nation′s quality reputation will increase the exporters′ expected revenue and the country′s welfare. However, because of the externalities of product qual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goods of quality reputation, nonintervention quality choices of exporters will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a country′s higher quality reputation, so the intervention from government is necessary, and a combined policy of taxsubsidy is superior in most cases.

Keywords: imperfect information; product quality; export policy; export rebates[WT]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农产品流通效率衡量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下一篇:中国要素贸易条件变动考证:1985―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