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乡情更怯”的几种理解

时间:2022-10-15 12:05:42

摘 要:《渡汉江》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所写的一首诗。仅仅二十个字,便深入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其中“近乡情更怯”一句广为传唱。本文分析“近乡情更怯”,得出其可能包含的四种情感。

关键词:《渡汉江》 宋之问 近乡情怯

《渡汉江》是初唐知名诗人宋之问的佳作,作于诗人自流放地泷洲(今广东罗定东)逃归故乡途中。全诗共二十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描写了作者离家被贬到五岭之外,在那儿度过了冬季和春季。由于交通不便,长时间没有和家人联系。现在作者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人的情况。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思乡心切,到家却不敢回家的复杂心情。

前两句,叙述诗人被贬“岭外”的生活:常年与家中音信断绝,其中“岭外”二字,着眼于被贬路途之遥远;“复”字,言其被贬时间之长久。显然,这两句是以平常之语叙述不平之事――诗人被贬“岭外”,抒发深沉之情――诗人对家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不过诗中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诗人的满腔深情寓于叙述之中。

后两句,写诗人终于有机会返乡,可他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就常情而言,诗人久别故乡,应是“近乡情更喜,急于问来人”。何况这还是他受屈在外多年后返乡呢?然而,诗人偏偏要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近乡情更怯”所表达的情感,实在耐人寻味。根据作者的生平、社会背景和人之常情,推测这句诗有四种可能的解释:

一解,害怕自己被人发现。

因为诗人此时未得到官方的允诺,偷偷地从贬谪之地、以戴罪之身狼狈逃归洛阳,一心只求隐身匿形以免再起祸端,害怕遇上邻里熟人、亲朋故交,使自己逃归的丑行败露;或者,因为联想到自己以往的种种不光彩行事,深怕曾经之事今日乡邻犹记,遭到乡里邻人的羞辱嘲讽与指责笑骂。

其中的缘由得从他被贬说起。作者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氏去世后,张氏兄弟,作者受到连累,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此诗。有不堪的过去和戴罪之身的宋之问归乡有如此心理,是人之常情。

二解,害怕听到家中不幸的消息。

诗人是获罪之身,长期谪居荒远南夷,很久以来,与亲人故交音信难以相通,如今渐行渐近故里,害怕听到家人亲朋受到自己牵连或者其他不好的消息。由诗的前句“岭外音书断”,可知诗人已经长期没有和家人互通消息,心中一直怀有一种担忧之情,但是现在终于临近家乡,可以亲自获悉家人的情况时,诗人却害怕不幸的消息会让自己伤心失望。

这种情感和杜甫《抒怀》中的“反畏消息来”如出一辙,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点评此诗道:“后两句即老杜‘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意。”杜诗中“反畏”二字跟《渡汉江》中的“情怯”两句在“意”的方面确实相近。

三解,诗人以反常之笔见深情。

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常情、实则符合情理的笔法。作者日思夜盼回到家乡,可是在“近乡”的一刹那,内心萌发的不是“切”情,反而是“怯”情,一反常人的心理状态,初看让人费解,细想却觉韵味十足,写出了长期客居异地、与家中断绝联系之人在行近故乡时的矛盾心理。

这种以反常之法见深情的诗句很多,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句,表现了生活拮据的卖炭翁的复杂心境。

四解,近乡情怯。

周慧敏有一首歌叫《近情情怯》,歌词这样写道:“期待又怕受伤害,不愿回答不是故做姿态,沉默着是我掩饰心动的情怀,有些不安、又怕失败,近情情怯是我对你最真的表白。”这是对待爱情的一种“情怯”,女孩面对暗恋已久的男孩,相见却不敢见。

所谓“近情情怯”,是一种矛盾的心理,越是想要的东西,真正要得到的时候,反而可能由于太美好而不敢触碰,或者由于太不真实而害怕失去,越靠近越是忐忑不安。白居易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听见听曲客人的呼喊声时,她却躲在帘子后面,想要出去却又不敢出去的心情,就是“近情情怯”。

“近情情怯”的“情”可以包含很多种感情,对家乡、对恋人、对朋友、对家人,甚至像琵琶女对待即将开始的演奏。

宋之问的这句诗表达的是一种“近乡情怯”。诗人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变成害怕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越是接近家乡,就会让人越不知所措,心中百感交集。

宋之问这首诗的语言平淡至极,没有修饰,不讲求丽辞,仿佛不经意间脱口而出,可谓落尽铅华见真淳,情至深处诗自工。但是他所表达的情感,确实是真诚而炽热的。无论你体会到的是哪一种解释,都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强烈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这也使得这首诗成为思乡诗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陶敏校注.沈缙凇⑺沃问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邓魁英选编.杜甫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清]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程倩云 湖北武汉 湖北大学文学院 430062)

上一篇:例谈小学数学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课堂理答 下一篇:袁说友《成都文类》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