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灰蒙蒙的天》中所蕴含的精神分析原理

时间:2022-10-14 11:25:00

论《灰蒙蒙的天》中所蕴含的精神分析原理

[摘 要] 《灰蒙蒙的天》(The Sky is Gray)是美国著名非裔作家欧内斯特・盖恩斯的一篇短篇故事。故事主人公一位黑人小男孩詹姆斯在母亲的陪同下去镇上拔牙,并在这次历经困顿的过程中获得了心理和精神上的成长。本文将从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指出作者创作小说时的潜意识思想,并根据小说的时代背景分析小说中的精神分析原理与故事主题的关系。

[关键词] 《灰蒙蒙的天》;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集体无意识;原型

一、引言

欧内斯特・J・盖恩斯(Ernest J Gaines 1933-)是当代著名的非裔美国作家。1933年,盖恩斯出生于路易斯安那州伯恩特库佩教区。就像这篇短篇故事《灰蒙蒙的天》中的主人公小詹姆斯那样,盖恩斯本人也曾有过一个悲惨的童年。盖恩斯从九岁就开始工厂做童工。父亲去世以后,他就同其他的兄弟姐妹一起寄养在姑母家中。从军队退伍回来,盖恩斯才开始接受到正规教育。他先是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学习,后又去了斯坦福大学深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是人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在美国社会盛行的年代。这一阶段,许多非裔美国作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中代表作包括,理查德・怀特的《土生子》以及拉尔夫・埃里森的《隐形人》,这些作品都通过探讨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问题表达了自己对人权运动的支持。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背景的前提下,欧内斯特・盖恩斯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灰蒙蒙的天》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短篇故事。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八岁大的小男孩詹姆斯。小说的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詹姆斯由于牙痛而与母亲一起去城里看牙医。受到公交车上、牙医所、大街上以及老妇人的家中的所见所闻的影响,詹姆斯的获得了精神上、心灵上的成长,开始理解尊严、友爱、亲情以及社会的含义。本文准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这篇短篇故事。

二、弗洛伊德精神理论

1、潜意识

弗洛伊德对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强调人类心理中潜意识方面。他认为“人类行为中的大部分都是受到潜意识力量的支配,而对此我们却无能为力”(Guerin,2012:127)。[1]在故事中作者竭力描写出小詹姆斯的家庭是多么的困难,因为欧内斯特・盖恩斯童年也曾遭受过缺乏父爱的痛苦经历,所以在作者的潜意识中,没有父亲的家庭是不完整的家庭:母亲独力支撑,辛苦操劳,即使去一趟镇上,她都要想着“孩子们是否有足够的柴(Gaines,266)”,“是否会跑去雨中玩”(Gaines,266);孩子缺乏父爱,心灵受创,为了生存不能有任何“像个小孩撒娇”(Gaines,267)的行为,为了食物不得不杀掉自己不想杀死的红雀。詹姆斯的父亲去了前线(可能已经死了),妈妈独自支撑着家庭。作者借贝庸先生之口道出了詹姆斯的家庭苦难:

――这是事实,他们留给了这些孩子们什么?他们每天需要步行三英里半去学校,无论寒暑,这就是给一个做父亲的报答吗?她每天要去地里干活,无论风吹日晒,只为了能保证孩子们的一日三餐,这就是给一个做丈夫的报答吗?(Gaines,281)[2]

除此之外,作者还写道詹姆斯饱受牙痛的折磨,为了防止风进入口中甚至不敢张开嘴,只因为家里困难,没有多余的钱来看医生。詹姆斯和妈妈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冷和饿已经成为詹姆斯对这个世界仅有的感觉。在咖啡馆里,想给又冷又饿的小詹姆斯买点吃的但是却没有余钱;文中几处对妈妈动作的描写显示出了她心中对于买还是不买的挣扎,在门口时她把手里的钱“在手里攥来攥去”(Gaines,282);在咖啡馆里,她“在那25美分上轻拍着”(Gaines,282),“考虑着是否要步行回家”,最终她快速走到柜台前,“要在她改变主意之前花了这25美分”(Gaines,282)。小说中这样的描写,正是符合了作者潜意识中对没有父亲的家庭中的艰苦的认识。

2、三重人格结构

1923年弗洛伊德在其发表的《自我与本我》及《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书中,认为人性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它会地做任何事情来满足自己对快乐享受的渴望(快乐原则),不考虑后果和伦理道德;自我会遵循现实原则来调节本我的这些欲望,以使其符合社会的要求,代表的是理性和常识;超我则是在引导着自我来对本我进行控制,代表的是道德和良知。小说中,当詹姆斯的弟弟泰早早地就被叫起来时,他就一直在发牢骚,埋怨妈妈。因为泰的年龄很小,同时早上又没有睡醒,可以说这个时候他的本我想要满足睡觉的愿望,而他的自我太弱,不足以协调本我,所以泰才会不停的埋怨。在大街上,詹姆斯又冷又饿;当他经过咖啡馆的时候,“妈妈告诉我眼睛不要乱看,专心走路,但我却又情不自禁地去看别人吃东西”(Gaines,279);这种对食物的欲望如此强烈,以至于詹姆斯无法控制住本我了。

三、荣格原型理论和集体无意识

1、原型理论

就像荣格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艺术的关系》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他把原型描述为无数相同经验的精神残余,不是发生在个人而是发生在他的祖先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结构是在大脑的结构中遗传下来,先验的决定着个人的经验(拉曼・塞尔登,2000:242)[3]。应用到文学中,原型就是文学中所出现的意象所蕴含的意义。颜色也是一种原型,文学作品中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会给人不同的感受。这里,笔者将根据原型理论来解读《灰蒙蒙的天》中所蕴含的颜色意义。

小说题目中的“灰”一词就会给人带来一种压抑的氛围和悲伤的感觉,这种氛围就好像当时的美国社会中黑人的悲惨命运;同时灰蒙蒙的天又预示这大雨将至,万物重生。这场雨就映射出当时美国社会将会迎来一场解放性的变革,黑人将会赢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从色谱学上来看,灰色是黑色和白色的搭配混合,这又暗示着作者对黑人和白人融洽相处的强烈愿望。

黑色在小说中多次提到。黑色在英语中带有不折不扣的贬义色彩,是魔鬼、邪恶、痛苦、不幸的代名词[4]。妈妈身上黑色大大衣,黑色的帽子意味着告诉我们她的痛苦与不幸:丈夫前线从军,生死未卜;她独自支撑着家庭,由于缺钱她的儿子不得不忍受牙痛一个月;现实社会中她要忍受着这个不平等的社会。受到这种悲伤颜色的影响,詹姆斯下定决心“等棉花丰收以后,我一定要给她一件新大衣;这次不是黑色的,我要给她件红色的”(Gaines,276)。红色将会给詹姆斯和黑人们带来无限的希望。

幸运的是,作者不只是给了我们悲伤失望,他还给了我们希望。故事最后,一位善良的白人老妇在不伤害詹姆斯母子自尊的前提下,巧妙的赠予了母子食物,帮他们度过困难。我们这里注意的是老妇的衣着――“她全身穿的都是黑色的衣服,头上还围着块黑色的破布”(Gaines,283)。白人身上穿戴着黑色的衣物,一方面意味着老妇人不排斥黑人,不歧视黑人,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作者的美好愿望:黑人和白人将来能融洽的生活在一起,不再有歧视,不再有压迫。

2、集体无意识

荣格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的其中一个方面体现在他在个人无意识之外又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强调无意识不是生物本能或者性冲动,而是种族对人类历史的记忆(王一川,2009:75)。[5]荣格解释道:“集体无意识就是从远古时代就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共通意象”。换句话说,集体无意识就是人类对于某些知识、经验和画面的历史储存,是人类所共有的,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小说的牙医馆里,黑人中年妇女和黑人青年之间的对话就可以看出集体无意识的观点。

四、结语

《灰蒙蒙的天》本来是一部社会题材的文学作品。通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这篇小说,我们不难看出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也受了自身潜意识的影响。在描述小詹姆斯的心理成长的过程的同时,作者又抒发了自己的心理。尽管有过童年的悲惨经历,但好在作者不是悲观的,他对黑人和白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未来抱有希望。

参考文献:

[1]Willfred L.Guerin, etc.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Ernest J. Gaines. The Sky is Gray, The Literature of the American South [M]. A Norton Anthology, Norton Company, New York,1998.

[3]拉曼・塞尔登(著),刘象愚.陈永国等(译).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张旭慧.《灰蒙蒙的天》中颜色意象与黑人命运之间的隐喻关系解读 [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2):8-11.

[5]王一川.文学批评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张金涛(1990―),男,河南濮阳人,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

蔡奂(1974―),女,云南昆明人,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

上一篇:论李长之“反功利”的批评态度 下一篇:浅析高职高专院校产学合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