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顽固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

时间:2022-10-14 10:58:30

论顽固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

【摘要】 目的 探讨顽固性心绞痛在临床方面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60例顽固性心绞痛患者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阿司匹林进行临床治疗,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对照比较。结果 研究组30例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30例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 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进行对照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应用于顽固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 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安全性较高,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 氯吡格雷;顽固性心绞痛;临床疗效

由于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直线上升, 高脂类食物的摄入量也逐渐增加, 这将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心绞痛在心血管疾病当中的发生率较高,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致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进而造成心肌的暂时性缺氧、缺血, 最终引发心前区疼痛[1]。在临床方面, 心绞痛根据表现形式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对于其中发作较为频繁、疼痛时间持续较长的类型, 临床方面成为顽固性心绞痛。本次研究当中采用氯吡格雷对顽固性心绞痛进行临床治疗, 旨在探讨顽固性心绞痛在临床治疗方面如何提高疗效与安全性,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顽固性心绞痛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龄范围在45~6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3.23±2.25)岁, 病程范围在2~15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4.15±2.25)年。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对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辛伐他汀、钙离子拮抗剂、ACEI类、硝酸脂类、降糖以及倍他乐克等基础常规治疗, 另外采用100~300 mg的阿司匹林进行口服治疗, 连续进行用药治疗3 d后调整为100 mg/d。若患者产生不适或恶化的情况, 应及时调整为研究组治疗方法。研究组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口服氯吡格雷进行治疗, 剂量控制为75 mg/d。两组患者均以30 d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经1个疗程的临床治疗后, 进行临床指标的观察与统计, 观察项目包括: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心肌酶谱、凝血四项、肝肾功能、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24 h动态监测心电图等[2]。

1. 4 疗效判定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心绞痛发作的频率与持续时间减少至治疗前20%或更低; 好转:临床症状改善, 心绞痛发作的频率与持续时间减少至治疗前50%或更低;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恶化, 心绞痛发作的频率与持续时间与治疗前相差不大或增加。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患者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P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30例患者当中, 25例显效(83.33%), 5例好转(16.67%), 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30例患者当中, 13例显效(43.33%), 11例好转(36.67%), 6例无效(20%), 总有效率为8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照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30例患者当中出现3例不良反应, 分别为1例胃肠道反应、1例WBC轻度下降、1例皮肤出现淤点;对照组当中共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分别为2例胃肠道反应、2例皮肤出现淤点。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临床指标比较 对两组治疗1疗程后的临床指标进行观察, 研究组ST治疗前为(3.5±0.3)mm, 治疗后为(1.9±0.3)mm;血小板计数治疗前为(169±45)×109/L, 治疗后为(159±55)×109/L;纤维蛋白原水平治疗前为(6.15±1.54)g/L, 治疗后为(4.84±1.01)g/L。对照组ST变化治疗前为(3.4±0.4)mm, 治疗后为(2.1±0.3)mm;血小板计数治疗前为(169±35)×109/L, 治疗后为(159±65)×109/L, 纤维蛋白原水平治疗前为(6.21±1.61)g/L, 治疗后为(6.02±1.03)g/L。

对两组患者进行ST、血小板计数以及纤维蛋白水平方面的对照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绞痛在临床方面主要分为稳定型及不稳定型两种, 前者发病的次数、频率以及持续时间较为稳定, 病因均为过度劳累;后者则包括劳力性、变异性等多种性质的心绞痛, 临床特点为疼痛发作无规律、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病程较长的情况下可能病变为心肌梗死[3]。

本次研究当中的绝大多数患者曾经内科积极治疗后无效, 因此在临床表现方面为具有心绞痛发作的病史, 近期发作较为频繁, 发作的频率与程度较重, 持续时间有所增长, 通过心电图检查后具有明显的缺血样变化。

氯吡格雷属于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当中的一种, 为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对心绞痛患者临床应用氯吡格雷, 能够有效预防钙依赖性纤维蛋白原受体与血小板表面的GPⅡb/Ⅲa的结合, 对血小板腺苷酸环化酶产生刺激作用, 提高血小板当中的cAMP水平,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TXA2的形成以及血小板膜ADP受体。本次研究当中的30例研究组患者, 在应用氯吡格雷对顽固性心绞痛进行30 d的治疗后, 总有效率达到了100%, 且仅有3例患者产生了较为轻微的不良反应, 临床疗效显著, 安全性较高,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春书, 王少霞, 赵玉兰.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近期疗效观察.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6):588-589.

[2] 高燕, 安小兰.尼可地尔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5):111.

[3] 何国祥, 宋志远, 迟璐湘.经皮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治疗严重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随访结果.重庆医学, 2008, 37(23):2635-2640.

上一篇:食管癌切除术预防吻合口狭窄的术式探究 下一篇:“忽略性糖尿病”孕妇4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