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墓疑云――探秘上官婉儿墓

时间:2022-10-14 09:49:46

毁墓疑云――探秘上官婉儿墓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二十日夜,肃杀的气氛笼罩着唐长安城皇城。年轻的临淄郡王李隆基联合禁军将领突然发动,反叛的士兵们冲入皇宫,不由分说地杀死了毒杀唐中宗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而此时,心存一丝侥幸的上官婉儿领着宫女们执烛灯迎接李隆基。她拿出她亲笔撰写的引相王李旦(李隆基之父)辅政的制书草稿,请求李隆基的亲信刘幽求为其美言。然而,李隆基毫不心软,47岁的上官婉儿被斩于旗下――这就是《资治通鉴》所记录的“唐隆”的细节。

正史中有关一代才女上官婉儿的记载在她被杀的那一晚戛然而止,至于她有没有被埋葬、被埋葬在哪里、谁埋葬了她,统统都没有记载。

2013年8月底,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咸阳对一座唐代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当墓志盖上的泥土被擦去后,显现出的九个篆字――“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令所有在场人员都兴奋异常。要知道,在唐代做过昭容而又姓上官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官婉儿。可是,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人们发现这座墓葬早已遭到严重毁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墓葬损毁呢?盗墓?抑或另有原因?

考古勘探发现上官婉儿墓

2013年,陕西咸阳的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园区内,一条道路即将动工修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决定对这条尚未开工的道路的路基展开考古勘探。我被委派担任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领队。

通过考古勘查,我们在一段路基中发现了一座拥有五个天井的大型古代墓葬。我们初步判断,这是一座高等级的唐代墓葬,因为根据唐代的墓葬形制,拥有五个天井的墓葬通常是经皇帝同意、由朝廷出资建造的。不过,拥有五个天井的唐代墓葬在陕西并不鲜见(我以前也发掘过不少这种规格的唐墓),所以我们并没有感到特别兴奋,对它的价值也没有做出很高的预估。

8月初,这座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这座墓葬坐北朝南,由墓道、五个天井、五个过洞、四个壁龛、甬道和墓室组成,水平全长39米,深10.2米。按照规程,我们首先对墓道和天井进行了发掘和清理。在清理墓道时,我们发现墓道东西壁面上涂刷的白灰浆极薄,这更让我们确信这座墓葬不是精心制作的产物。

打通过洞后,我们对壁龛进行了清理。四个壁龛都保存完好,龛内放置随葬的陶俑和陶动物,共170余件。陶俑不大,种类也不多,基本没有彩绘,都是当时很普通的随葬器物。

接下来,我们开始发掘甬道和墓室。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我们发现这座墓葬遭到了严重破坏:第四、第五天井被挖了一个大坑,坑垂直向下,在接近天井底部处水平向北深入,破坏了甬道的拱顶和墙壁,然后直通墓室。墓室的破坏更严重:墓室顶部完全垮塌,四面砖墙最高处仅余1.3米,铺地砖被揭得一块不剩;墓室里没有一件随葬器物;墓室西部放置棺床的地方被铲平,棺椁和墓主人的遗骨不见踪影。

根据天井、甬道和墓室都遭到大范围破坏的情况,我们认为这非一般盗墓所致,应该是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破坏行为。我们猜测,十有八九是“官方毁墓”造成的。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过这种现象。事实上,毁墓现象在唐代是常见的,最著名的例子是武则天因徐敬业反叛而将其祖父李的墓葬“发冢斫棺”,连墓志都被打碎。这不仅在正史上有明确记载,对李墓进行的考古发掘也予以了证实。不过,唐中宗即位后又修复了李墓,还重新放入了随葬器物和墓志。

墓志出土破解千古谜题

墓葬遭到严重破坏,这令我们有些失望,但接下来的发现却让我们喜出望外――在甬道里,我们发现了一方墓志。墓志由高质量的青石打造,呈正方形,高广皆约75厘米,在唐代墓志中算得上大型墓志。墓志基本完好,甚至保持着当初下葬时被放置的样子。在墓志的盖面和四侧,线刻有牡丹、忍冬、瑞兽、十二生肖,其造型优美、錾刻精细,在唐代墓志线刻装饰图案中属难得的上乘之作。墓志盖题“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正文近千字,记载了死者的籍贯、世系(即父祖三代的名讳、官职、事迹等)、简要生平、死因、享年、葬时、葬地等信息。

墓志盖上的九个篆字清楚地表明,这座墓葬的主人是“昭容上官氏”,而我们知道,在唐代做过昭容而又姓上官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系唐中宗昭容(唐代九嫔之第二级,正二品阶),两《唐书》有传。上官婉儿出身名门(其祖父上官仪曾任唐高宗的宰相),才能出众,是盛唐时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对于这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除了史书上载“及韦庶人败,婉儿亦斩于旗下”而外,正史中关于她的直接记载在唐隆元年六月她被杀的那一晚就戛然而止。她有没有被埋葬、被埋葬在哪里、谁埋葬了她,统统成谜。

发现上官婉儿墓葬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代才女上官婉儿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那么,“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的出土,能为破解上述千古谜题提供什么重要线索吗?

释读墓志太平公主的眼泪

考古工作最令人着迷之处就在于如何依靠考古证据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况。我始终认为,墓志是墓葬中最重要的文物,它所提供的考古信息占到整个墓葬考古信息的绝大部分。从历史材料的选择性上讲,墓志文应该也比后代人编纂的史书更可信。那么,通过释读“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我们能从中了解些什么呢?

关于上官婉儿的生平,墓志上的文字显示,上官婉儿是陇西上人(今甘肃天水一带),13岁被封为唐高宗的才人,42岁被封为唐中宗的昭容,唐隆时“亡身于仓卒之际”。而关于上官婉儿的埋葬以及后来墓葬被毁,从墓志上的文字看,应该都与太平公主有关。

按照唐代墓志撰写惯例,撰文者大多会在序文的末尾对出资制作墓志的请托人(一般是墓主人的子女或家庭重要成员)点名奉承一番,以昭显后者的孝友或慷慨。“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也未能免俗。从字面上看,上官婉儿的墓葬是睿宗皇帝下令修建并予以礼葬的――“皇鉴昭临,圣慈轸悼,爰造制命,礼葬赠官”。接下来,关键文字出现了:“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从这段文字可见,太平公主对上官婉儿之死哀痛不已,上官婉儿的礼葬是太平公主游说唐睿宗的结果,葬礼的资助者也是这位在当时说一不二的大唐公主。那么,太平公主为什么要这么做?下面是我们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掘证据做出的推断。

首先,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的关系可能很密切。根据太平公主的初嫁年代,可以推断她和上官婉儿同龄,而且一同在皇宫中长大。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心爱的女儿,而上官婉儿在13岁时被武则天擢为才人,之后一直在女皇身边做“秘书”,两人显然具有频繁接触的条件。其次,两人很可能政见相同并相互利用。上官婉儿曾与武氏家族过从甚密,而太平公主的第二任驸马武攸暨正是武氏家族成员。鉴于上官婉儿的地位和才能,太平公主在政治斗争中拉拢她作为自己的羽翼也是极可能的。

史书记载,李隆基发动首先获得了太平公主的支持,但李隆基在翦除韦氏势力的同时,也在计划逐步削弱太平公主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这两个名闻天下的女人很可能联起手来。而如何破坏两人联手,使其无法威胁自己的地位,这或许正是李隆基杀上官婉儿的不足为外人道的动机。

如此来看,我们就不难想象太平公主在听闻上官婉儿死讯时的心情了。然而,上官婉儿为李氏族人所痛恨,在李氏皇族中排位仅次于睿宗皇帝的太平公主是不可能公开批判李隆基的行为的。所以,为上官婉儿正名并批准为她举行葬礼或许就是太平公主表达不满的唯一方式。当然,上官婉儿当年大兴文学,提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文人,太平公主或许也想借此举让这些人为自己效力。

之后发生的事情,史载很清楚:延和元年(712年)八月,唐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太平公主因谋逆被赐死。玄宗皇帝下令平毁驸马武攸暨墓,目的是让太平公主死无葬身之地。至于太平公主被埋葬在哪里,按照什么级别埋葬,历书上没有记载。被毁的武攸暨墓目前还没有发现,一个可能的地点是上官婉儿墓以东8千米的武则天之母杨氏顺陵附近,因为已出土的武攸暨的堂兄魏王武承嗣的墓志上明确记载其“陪葬顺陵”。

那么,是谁毁了上官婉儿的墓呢?我们翻遍史书也没有找到有关记载。一种猜测是,在武攸暨墓被毁的同时,附近的上官婉儿墓也被顺带毁掉。因为,上官婉儿即便已经死去,但作为太平公主派系的人,在太平公主被扣上“谋逆”帽子之后,她也难逃毁墓的厄运。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上官婉儿生前的大靠山武三思也被人为毁墓――睿宗即位之初,“以三思父子俱有逆节,制令斫棺暴尸,平其坟墓”。公元8世纪初,毁墓似乎是执掌权力者发泄怨愤的一种极端方式,而毁墓行为的背后纠缠着几代人的权力欲望。

上一篇:古代最牛的妻子 下一篇:刘建宏:下半场的录取通知书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