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是怎样被望穿的?

时间:2022-10-14 09:14:21

甲骨文里的许多字因为是从图画发展而来,所以如“日”“月”“水”“火”之类简单的是一“望”可知的,但一些复杂一点的,恐怕不经过专门的研究就无法识别了,比如一“望”可知的“望”字,很多人就不一定能看出来。“望”的最下方是一条横线,代表了一块平地,平地上有块巨石立在那儿,巨石上站着一个“人”,一双大脚,正拱着身子努力朝前远望。由于“望”主要是靠眼睛,因此这个“人”的头部其他器官都被省略掉了,只剩一只眼睛了,整个字对“望”的表达形象又生动。这就是所谓“会意”的造字方法了。

站得高看得远,谁都懂!一般人对这个字的认识也许就此而止丫。

其实这个字中更值得我们关沣的是:在眼眶中的那颗眼珠居然如棍了般往前伸出去了。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看来古人不仅知道登高望远的道理,而且还懂得像后世的望远镜一般调整眼睛的焦点距离了,真是神奇!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洲,将今比古,偷偷一乐而已!恐怕完全无法在严谨的学术层而立论。

可要是说完全没有在学术卜立论的可能,恐怕我们也无法解释得通像“望穿秋水”这样的成语,它里而有对渴望能够调节视觉距离的一种直白的感觉,体现了前人的思考与智慧。

像这样了眼珠往前伸的最著名例子要属四川三旱堆文化中的儿什青铜而具,在这儿件青铜而具中,那两颗眼珠完全就是两恨棍子插在那里一样,往前突的距离最长达到了三十儿厘米,非常奇特。李白曾有诗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个诗中所说的古代蜀王“蚕丛”,据说他的相貌是“纵目”的,前人不知道纵目是怎么一回事,有些人还以为是像戏曲脸谱里画的三只眼的“马王爷”或者“二郎神”一佯,在两只眼睛中间的额头部位再竖着长一只眼睛,完全想不到会是这样大胆地暴突着往前长的,等到三旱堆的文物一挖掘出来,大家这才明白过来,原来“纵目”不是在脸卜平而地横竖布局,这才是真正的“纵目”。三旱堆的青铜工艺迥然不同于中原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给我们中国历史的源头注入了另一股富有活力的源泉,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内涵。这儿个而具除了,眼睛怪异之外,耳朵也被拉得特别长,视听器官的夸张,大约是形象地表现其主人所拥有的非儿超自然力量,以使他人敬畏与信服。这儿个而具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中常见的两个“超人”――“千里眼”与“顺风耳”的最好图示。

关丁前人在视觉艺术作品中对眼睛所作的文章其实还有好多例了,比如前人所画造字的仓颉是四只眼睛的,还有前而说的“二郎神”与“马王爷”是三只眼的,但如甲骨文与三旱堆那佯的,在后来的遗存中就见不到了。丁是我们很慨叹,这么伟大的创造力,我们究竟是怎佯失去的呢?

注:图片见封三

(本期撰文及图片供稿: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高旭彬)

上一篇:看流光飞逝,看文字升腾 下一篇:传说中的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