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引流方式在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10-14 09:12:45

不同引流方式在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评价两种不同引流方式在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72例,随机的分成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的负压引流,观察组患者同时实行负压引流和弹力加压包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总引流量和拔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引流;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皮下积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13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513-01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可达10%-35%[1]。皮下积液的产生不但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延迟化疗或放疗的时间、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因此,有效的降低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成为术后的关键环节之一[2]。我科2010年1月――2013年6月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应用负压引流和弹力加压包扎,并于常规单纯负压引流进行了比较,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72例,随机的分成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中年龄28-54岁,平均年龄(42.5±10.8)岁,部位:左侧乳腺18例、右侧乳腺14例,病理分型:黏液腺癌6例、浸润性导管癌15例、小叶原位癌7例、导管原位癌4例;TNM分期:I期3例、II期15例、III期13例、IV期1例;观察组中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41.9±10.2)岁,部位:左侧乳腺23例、右侧乳腺17例,病理分型:黏液腺癌7例、浸润性导管癌19例、小叶原位癌9例、导管原位癌5例;TNM分期:I期4例、II期19例、III期15例、IV期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部位、病理分型和分期各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照组患者在腋窝、前胸壁常规放置硅胶引流管,通过负压吸引器连接。观察组患者在腋窝、前胸壁常规放置硅胶引流管,通过负压吸引器连接,同时采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

1.3统计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相关数据,其中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运用t检验进行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运用X2检验进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皮下积液3例,发生率为7.5%、对照组患者发生皮下积液6例,发生率为18.7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造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原因很多,但是手术创面的渗液或渗血、淋巴液的渗出、以及手术造成的胸壁和皮瓣不能完全贴合导致的腔隙是引起患者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的最主要原因[3]。传统的在腋窝和前胸壁负压引流能够对产生的积液进行引流,促进皮瓣与胸壁的贴合,但是皮瓣张力过大或者腔隙过大并不能完全解决,在负压引流的基础上通过弹力绷带包扎能够有利于贴合皮瓣和胸壁,杜绝死腔的产生,从而降低皮下积液的产生[4]。徐雪东[5]在其研究中报道,应用负压引流和弹力加压包扎的观察组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6.5%,明显的低于使用负压引流的对照组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21.3%,同时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和引流量都短于对照组患者。与本组研究的结论完全相符合,表明负压引流和弹力加压包扎对有效的预防术后皮下积液具有显著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负压引流的基础上应用弹力加压包扎能够有效的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减少引流量和缩短拔管时间,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双群,邓黎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不同引流方法预防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4):151-152.

[2]贺卫锋.乳腺癌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l7):123-124.

[3]张连忱.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5):450-451.

[4]张韶光,席如光,丁言朕.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8(7):547-548.

[5]徐雪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20(6):604-605.

上一篇: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周围神经损害临床研究 下一篇: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