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碾压砼拱坝中斜层施工技术探讨

时间:2022-10-14 08:18:34

某碾压砼拱坝中斜层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碾压混凝土最大的优势在于入仓稳定性强,防渗功能强,并且花费少,效果实现快。斜层碾压产生的时间晚,属于新方法,本文以某一工程作为案例,说明斜层施工所具有的优势,讲解施工过程以及具体细节。

关键词:碾压砼拱坝;斜层施工法;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某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具有坝体宽度窄、拱圈长度长、拱圈面积较大的特点,碾压混凝土浇筑可采用平层法和斜层法,平层法可加快大坝施工进度,但浇筑强度过大造成人工砂石料系统、砼拌和系统、运输系统和碾压设备等临时设施投入相应增大,而斜层浇筑法施工强度较低,临时设施投入小,施工进度的满足工程进度目标,因此选用斜层法进行碾压混凝土施工。

1 斜层碾压的特点

1.1 快速施工

因为碾压砼的性质的原因,要及时完工才不会发生性状改变,其中层间覆盖是很重要的一个控制点,也是完成质量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对于层间贴合度上,停顿时间短则结合度更好,防渗效果也将提高,斜层碾压也是提高速度的一个手段,自卸车可以在仓内完成铺筑碾压工作,进而节省了运送过程所花时间,而砼的形成效果得到良好控制,最终形成稳定结构。

1.2 各施工工序平行作业加快进度

斜层碾压时,各个手段之间不发生侵扰,并且可同时开工,准备时间和工作时间不会冲突,几种工作可同时展开,大大提升劳动效果,如:立制模板、预埋件的安装,毛面的冲洗等,因此大大节省备仓时间,缩短工期。

1.3 特殊环境下的质量控制

1.3.1 多雨季节的施工。根据碾压砼本身的性质,含水量的起伏将导致碾压的硬度标准发生变化,碾压砼表面如果被水所洗刷,因为没有粘合材料的辅助,各个颗粒之间发生松散,进而不再整体稳固,强度将达不到标准。在碾压过程里,这种问题很难杜绝,不利于水的排除,发生淤积。

如果使用斜层碾压,这一情况就被解决,如果降水量超过3mm,仓面碾压工作结束后,铺上彩条布覆盖表面,雨水下落后会自行根据角度流到外部,而不会积压在一处。

1.3.2 高温期的施工。高温期碾压施工,碾压混凝土水分易散失,VC值波动较大。为降低仓面温度,斜层碾压可在斜层面顶(收仓面)配置2台喷雾机,并补充2台高压喷枪,喷雾时,注意和风的方向相同,保持仓内环境,使仓面与正常湿度和温度产生差异,保持湿润,一方面不会给砼表面施工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降低温度,有助于形成完整整体。

1.4 扰动程度

使用平层碾压办法,可能发生引起汽车重量和前进力道的差异导致已经完成碾压的表面发生损害,但在斜层碾压工艺中,要提前用彩条线做好行车标记,控制汽车走向,提前做好调头准备,进而根据已经完成标记的车道后退达到碾压层,这样就避免了转弯造成的碾压破坏。

2 斜层施工法施工技术

2.1 施工程序

碾压混凝土施工程序如图1所示。

2.2 斜层施工工艺

斜层施工法在碾压混凝土开仓前通过现场工艺性试验确定了斜层坡度不大于1∶10、铺料厚度34cm~36cm、无震碾压2遍、有震碾压4~5遍、震动碾行驶速度1.2~1.4km/h、变态砼加浆6%等参数,采用以上参数,碾压混凝土压实后相对密实度能够达到98%以上。在斜坡上,因为强度与晃动的共同作用,使得骨料受到伤害,一些材料脱落下滑,人工清理这些材料,不过清理后的部分在碾压过程中,由于厚度尺寸加大压实程度受到影响,碾压质量难以过关,因为斜层铺料通常先完成上部,再向下推进,车辆不可避免要经过施工缝,使得砂浆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对于上面提到的施工问题,在施工中对斜层碾压可进一步完善效果,与水平碾压配合使用,这一办法的增加,使得坡脚部分容易发生压坏骨料,导致层面结构被破坏,对人工解决斜层坡脚的问题,更容易完成,并且,更容易控制碾压层的稳定合理,并且,在水平层的铺设要注意方向的选择,进而施工缝更加稳定,不会再有砂浆的干扰,缝隙的处理也更容易达到要求。

2.3 施工质量控制

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项目主要包括施工缝、骨料分离、铺料与碾压、层间结合以及变态砼等,其质量控制标准与控制方法如表1所列。

2.4 碾压混凝土的养护

碾压砼在水泥的使用上平均量较少,强度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为了这个过程顺利完成,需要在完工之后进行终凝以后的保养,施工时可采用喷雾的手段保持结构的水分,碾压砼完成浇筑,一定会经过保养阶段。对施工表面来说,要做好每一层的保养,而对最上一层来说,由于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也要有超过28天的保养时间。

结语

从实际状况看,摊铺过程的快速及时,减少停顿时间,做好保养是提升碾压效果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层面结合是否稳固是砼工作开展的重点。控制相关参数,掌握铺筑用时,杜绝用力不均和局部受力是保证最终效果的最好办法。

参考文献

[1]DL/T5112—2000.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

上一篇:浅谈精铸涡轮叶片综合检测的设计 下一篇:电网输电线路设计若干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