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培养路径探析

时间:2022-10-14 07:16:32

基于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培养路径探析

摘 要:实践取向已成为当前教师教育的主要理念之一。高师院校必须基于实践取向重新思考并构建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对职前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重构,以提升职前教师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实践取向;职前教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59-02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实践取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教师教育的主要理念之一。这对高师院校的职前教师培养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意味着高师院校必须基于实践取向重新思考和构建职前教师培养模式,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必须由长期以来过于注重理论转向关注实践,以提升职前教师培养质量,促使职前教师教育的发展迈向一个新的阶段。本文试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四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目标定位

职前教师培养的目标是关于职前教师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的具体要求,是对把师范生培养成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的未来教师的设想。职前教师培养的目标是职前教师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引领着职前教师培养活动的进行。在实践取向理念下,教师的形象不再是传统的“技术熟练者”,而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就是在实践中并通过实践不断建构和提升自身经验的反思性实践者。”[1]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又是教育教学实践情境的研究者,通过在教育教学行动中的反思,生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发展自己的实践性智慧。对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来说,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性智慧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性智慧的获得,是建立在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之上。舍恩认为“当实践者进行‘行动中反思’时,就会成为实际情境中的研究者,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行动中的知识’(实践性知识)”[2]。可以说,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形象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性智慧,还要求教师要具有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因此,在“实践取向”理念下,高师院校在培养未来教师时不能仅仅只注重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应注重实践性知识、实践性智慧和反思意识、反思能力的培养,将师范生培养成为一个初步的反思性实践者,这应是基于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培养的目标所在。

二、课程体系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职前教师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理论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居于优势地位,占据着课程结构的大约80%―90%的比重,实践课程则只有约10%―20%的比重;教育类课程的结构依然如此,教育理论课程庞大,教育实践课程薄弱。随着实践取向的确立,高师院校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也必须及时调整改变,以适应实践取向的要求。作为高师院校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和理解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走出“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师教育观,形成“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教师教育观。要看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学习的有机整合实现的,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培养高质量教师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坚持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并重,构建均衡合理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具体来说,针对理论课程一统天下,实践课程较为薄弱的现状,应适当缩减理论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使实践课程的比例上升到占整个课程比重的30%―40%左右,特别要增加教育类实践课程的比例,使其至少占实践课程比重的一半。在此基础上,要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门类,丰富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在教育实践课程的门类上,应在传统的教育实践课程基础上,探索新的教育实践课程门类。可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关于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课程目标,来开发新的观摩性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三方面教育实践课程。在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上,应包括教学工作实践、学生管理工作实践、课外教育活动组织工作实践、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工作实践、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实践、教育研究工作实践、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等。此外,在教育类理论课程中应适当补充具有实践性的内容。综观教育类理论课教材,绝大部分的体系编排是纯粹的系统化的理论结构,较少有与理论结合的实践内容部分。这样的教材内容让师范生在学习中始终接触的是抽象而空洞的各种理论,由于缺少具体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支撑,学生既难以真正理解理论的要义和精髓,也无法懂得所学的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究竟有何用武之地,如何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因此,教育类理论课的教材设计应走出一贯的强调系统完整的教育理论的思维习惯,坚持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整合”的理念来选择课程内容,针对特定的教育理论补充与之相关的教育实践内容。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职前教师培养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职前教师培养的质量高低。从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从理论到理论”的满堂灌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一种教学常态。以教育理论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始终都是围绕着一系列的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而进行,教育理论犹如悬挂在教师和学生头顶上的一把尚方宝剑,“教师讲理论,学生听理论”成为了课堂的主要景象。当然,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必然要以教育理论为主,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理论知识也是教育理论课教学的首要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育理论而组织教学活动,向学生讲清楚教育理论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白教育理论知识是理所当然的。然而,需要质疑的是:这样的理论课教学是否能实现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理论知识的美好初衷呢?事实恰恰却是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掌握得一知半解或似是而非,甚至产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厌烦。既然对教育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都没有形成,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尊重都没有产生,何谈对教育理论知识的正确运用呢?在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下,我们要培养的是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仅仅依靠脱离教育实践的单纯教育理论学习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所以,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必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理论联系实际应成为教师进行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心中要有理论,更要心中有实际。教师要成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人,为学生搭建起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能够借助这个桥梁来融会贯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互动中理解教育教学的真谛,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其次,教师在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应通过呈现教育案例、讲述教育故事、提供教育视频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去观看、思考、讨论教育实践世界,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复杂而真实的教育实践世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再次,教师要主动进入到基础教育教学现场,深入到中小幼学校的校园和课堂中,去亲身感知和体悟学生、教师、教学、管理等具体的教育教学元素,储存大量的真实教育教学资源,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贯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四、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因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独特价值,当前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理念的确立,使高师范院校的实践教学工作面临着强烈冲击。在我国高师院校中,实践教学虽已形成一定的制度、程序、形式,但是也存在种种问题,如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时间较短和较集中、实践教学形式较单一、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缺乏有效指导、实践教学的管理形式化等,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师范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因此,基于实践取向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是高师院校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课题。

对此,高师院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职前教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形成正确的实践教学观念,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从实践教学的作用来看,“一方面,实践教学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感性基础和实践验证的土壤,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也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提高学生直面教育问题,学会发现、解决问题和提升教育素养的重要环节。”[3]从实践教学的地位来看,在职前教师培养中,实践教学不是理论教学的陪衬或补充,而是与理论教学具有完全平等和同样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培养未来教师的并驾齐驱的两条道路,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着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其次,积极建立实践教学共同体。“大学实践教学具有多主体性,学校、社会与政府不同主体都要参与到实践教学不同层面,在实践教学不同场域中发挥作用。”[4]职前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不是一个在高师院校内部能够独立完成的活动,也不只是高师院校的全部责任,它需要高师院校和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同心协力。因此,应建立一个以高师院校为主体,政府、社会、基础教育学校等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共同体来实施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共同体中,各实践教学主体共同担负实践教学的责任,有明确的职能分工,既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又积极互动,共同合作,来进行实践教学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工作,搭建起一个坚实的职前教师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2]王艳玲,苟顺明.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北美教

师教育界的争议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4).

[3]赵宝荣.浅谈高师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

科学,2014,(15).

[4]时伟.高师实践教学体系的生成与运行[J].教师教育研

究,2012,(5).

上一篇:CDIO工程教育理念内化路径探究 下一篇:2016~中国瓷砖业发展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