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

时间:2022-10-14 06:04:05

小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

摘 要:新课标下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是当前教师比较关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从转变教学理念、学生协作分组、活跃语文课堂、教师肯定鼓励、依托语文写作、不断总结改进六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 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形式的学习方式,其主体是学生,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发现、创造等能力来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对立的,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的根本转变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标已经施行数年,收效显著,笔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

一、调整教学思维,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依据,教师为中心,而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学生习惯了顺从接受,渐渐忘记了自己也是有着独立思想的人。要改变这种毫无乐趣可言的状况,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发现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必须切实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分组协作,间接实现目标

学生根据兴趣和自愿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有利于将课外锻炼和课内学习相结合,以促进学习技能和兴趣爱好的共同提高。分组方法:性格相似、兴趣相投的学生同组;生活上能互助的学生同组;同桌同座同路的学生同组;学习成绩好、中、差搭配同组等。分组合作学习的优点是学生之间对学习的内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消化,同时学生间的相互督促和勉励可以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从而间接、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利用课堂提问,活跃语文课堂

新课标下,学生学习的课堂应该是鲜活的、灵动的、有生命的。老师是原点,学生的思维是老师辐射下无限延长的射线。课堂上,学生需要老师的引路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提问和课堂即时的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突破学生闭塞的思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会非常高。不会让学生有压力的课堂提问才是成功的提问,而且学生的主动性思考也会充分被调动,因此语文课堂的提问最好不要过于简单的重复课文或者限定答案。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以整篇课文为基础,设计出环环相扣、相互联系、逐渐深入的问题,使每个提问都为后来的提问埋下伏笔,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涵,达到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之目的。

四、尊重学生情感,积极肯定鼓励

教师要解除传统教学对学生的束缚,要尊重和信任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提倡民主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和谐平等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并快乐成长。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作出激励性评价。它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进步和主动性发展的情况,而不是单纯看到学生的成绩提高到了什么标准。老师的肯定,是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鼓励,是其主动思考、解决难题的动力,可以让学生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更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的关键。

五、依托语文写作,加深课文理解

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水平。自主学习不在于学生的见解是否独特、观点新颖与否,而在于其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体验到的学习乐趣,这是一种过程,也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自主探究与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激烈的课堂辩论或讨论后,要求学生把此次讨论的心得写成读后感或者小论文,阐述自己的感想和认识,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提出要求:观点鲜明、符合逻辑、行文规范、论据充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进一步深化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达到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六、不断探索实践,及时总结改进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对学科的内外联系和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能力、观察感受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丰富语文实践活动的渠道和形式,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并不断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总结,发现并分析问题,找到改进的对策,不断探索并解决自身和教学方式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升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它要求教师运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不仅符合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通过充满朝气,积极活跃的课堂引导,使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逐渐养成一种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沈皎月.新课改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指导尝试.新校园(理论版),2012(7)

[2]刘雪军.语文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索.科海故事博览,2013(5)

上一篇:文如其“人” 下一篇:把“不能”埋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