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民营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内涵与外延

时间:2022-10-14 05:56:52

探讨民营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内涵与外延

摘要: 自1980 年科尔奈提出“软预算约束”理论以来, 软预算约束已经被作为一个基本的概念广泛地应用于传统计划经济和转型经济的研究当中, 不但应用在国有企业中, 同时这一理论也应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软预算约束的研究中。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并运用对软预算约束的成因进行分析, 归纳出几种软预算约束的主要观点, 同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预算软约束;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经济制度;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民营经济作为三分之二的GDP提供者,贡献工业新增产值的70%和新增就业的80%,逐渐承担起过去一直由国有经济所承担的渐进改革重任。在这种情形之下,相应经济制度安排的需求便应运而生。但目前民营经济从国有经济体制中不能获得足够支持的机会,例如国有企业对国有金融体制的金融支持(金融补贴)形成一种刚性依赖,这使得民营经济无法从国有金融体制中寻找到获得金融支持的机会,而只能另辟新径,从民营经济的广泛交易中内生出专业化的金融中介以及相应的金融市场。由这种中介和市场衍生而来的民营金融制度因其天然地来自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需求,符合渐进改革的当前要求,可以说它也是经济制度变迁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

一、预算软约束的定义及内涵

预算软约束(Soft Budget Constraint)最早由是西方的科尔奈1980年在分析社会主义企业行为时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当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国有企业一旦发生亏损或面临破产时,国有企业的经理会预期得到国家财政支持,而国家或政府常常通过追加投资、减税、提供补贴等方式,以保证其生存下去。以后的经济学文献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预算软约束”。这一理论已被运用到一些试图解释转轨时期或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行为的尝试之中(Maskin 1999)。

科尔奈后来在讨论有关预算软约束产生的原因时,认为存在外生性和内生性两种解释(Kornai,1998a)。

1、外生性解释。经济理论所指的外生性是指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某一经济变量在一定的时期中不随模型内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约翰伊韦尔,等,1987)。科尔奈首先提出预算软约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父爱主义,Goldfeld等人则利用父爱主义来解释破产企业获得事后拯救等软约束问题,Hillman等人则从政府无法承受企业破产后引起的政治代价来分析,Schaffer从政府对企业作出承诺的可置信性程度论述了软约束的形成,我国学者林毅夫和谭国富则从政府或国家的责任归属的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总之,预算软约束的形成是社会主义国家或政府对企业的父爱主义所致,是一种外生性变量引起的经济后果。

2、内生性解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在探讨预算软约束成因问题时,把注意力转向经济系统内部,从不同经济主体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探讨预算软约束发生的机制。Dewatripont-Maskin(1990,1995)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在政治性等非经济因素之外,预算软约束的发生可能与经济因素相关,并把其归因于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即对一个未完工的无效率的投资项目追加投资,其边际收益可能大于项目废弃产生的边际成本。由于信贷市场中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一方的逆向选择和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这一分析思路很快被运用于解释其他与软约束有关系的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富有说服力的成果。

3、上述两种解释的缺陷。就外生性解释而言,其难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前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和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十几年以后,软预算约束的现象仍旧普通存在,且许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也不能幸免,即使是市场化后的中国企业进行了体制改革,还是存在了大量软预算约束的现象。而内生性解释固然能够解释美、日、欧洲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的个别案例,但在社会主义经济和某些发展中国家软预算约束的情形普遍而且长期存在于许许多多的企业,很难令人信服这些长期、普遍、不断重复出现的软预算约束,起因于对投资项目的信息不充分,出现时间非一致性所致。

综上所述,传统的预算软约束理论只局限于社会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认为预算软约束是造成社会主义经济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现论发现,预算软约束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也不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或金融机构特有的,这一理论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解释转轨时期和市场经济下企业的行为中去了。根据预算软约束在实践中的表现,本文认为,可以把预算软约束更广泛、更通俗地定义为:当预算的约束力失去其权威性、严肃性时,就形成了预算软约束。

二、预算软约束的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本文认为预算软约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民主异化与所有制异化的共同作用,而在民主和所有制健全的情况,即使存在表面上的预算软约束,但由此带给企业的利益会以其他形式流回国家、政府或其他提供补贴者,因此对非职工所有者分配到的利润没有影响的预算软约束不是真正的预算软约束。

1、民主的异化

民主是一个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如果将民主在企业或事业单位内推行,就会产生异化,使民主成为小集体追求自己利益的工具。企业的存在源于资本的逐利性,是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企业的行为由资本的所有人按出资的比例投票决定,这是决定企业行为的外部民主。在企业内部不能有民主的存在,企业的员工与企业是一种合同关系,这种合同关系依旅于企业外部民主产生的法律来规范和保护,而不是由企业员工这个集体的民主行为来决定企业的行为以及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在我国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各级政府内部(以下简称单位),大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民主异化,即经营管理者在年终及晋升时,都要由被管理者(职工)进行投票评议,以做考核之用。经营管理者为了使这项考核更好,一般会在自己权力范围内给职工最大的利益;或者经营管理者不是由其所代表利益人的意志评价与决定,而是由其他利益集团或个人评价与决定。

2、所有制的异化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财产或资源的公有制有两种:一种是归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由于全民或集体是一个抽象理论,实际上是无主所有,由于在全体成员中客观存在着坏人或被剥夺拥有财产或资源的少数人,实际上根本无法实现全体成员所有,如果将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理解为由全民或集体的代表即政府所有,在法制不健全和政府官员腐败的情况下有可能被称之为“代表”的少数个人所有;二是归国家或集体中的全体成员共同分割享有,即每个成员都是财产或资源的个体所有者,这是真正的公有制,实质上是“社会个人所有制”。与此相适应,财产或资源的私有制也有两种:一种是少数人的私有制,即只有小数人拥有大量财产或资源,而大多数人没有或只有少量财产或资源:二是“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即每个人都拥有适量的财产或资源,又称“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提俱的是第二种公有制(即每个成员都是财产或资源的个体所有者的“社会个人所有制”),没有提倡虎幻、异化的第一种公有制(即“无主所有”或“假公为私”的公有制):马克思批判的是第一种私有制(即小数人拥有大量财产或资源的私有制),没有批判第二种私有制(即“个人所有制”)。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公有制恰恰有点类似马克思没有提倡的、虚幻的、“无主所有”的公有制,因为我国并没有从法律上确立和完普由国家或集体全体成员选举和监督其代表的真正体制和法律制度。按照异化理论,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只有在全民中部分的、个人利益中对象化自身,反映自己、实现自己、规定自己,从而达到统一性。国家对单位资产的占有是虚拟的,全民中的部分职工才真实地拥有对单位资产的占有、支配、处置和使用的权利。

三、预算软约束外延及在民营企业中的表现形式

运用“软预算约束”这一理论,科尔奈解释了造成社会主义普遍存在的短缺现象,分析了短缺的原因和后果。在此之后,人们广泛认为“软预算约束”是造成社会主义经济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软预算约束”的分析框架被广泛用来解释计划经济和转轨经济中存在的许多经济现象,成为解释计划经济和转轨经济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的关键。

在非公有制的民营企业中也存在一些预算软约束的现象,例如上世纪80 年代美国政府对克莱斯勒公司的贷款避免了公司的破产,金融危机中韩国政府对大企业的保护等。这些现象是由于民主的异化产生的。我们上面讨论的民主异化是单位内部的,实际上在地方政府及一个国家内都有民主异化的存在,这种异化也会改变资源的最优配里,并且成为非公有制中存在预算软约束的原因。国家对大企业进行保护,是为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但放在全球来说,就形成了浪费,这就是非公有制中存在预算软约束的原因,当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显然也存在大量的预算软约束现象,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但是,尽管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理论来解释软预算约束所有方面的现象,也不存在一个正式的理论模型能够代表所有的软预算约束理论,理论界对产生软预算约束的原因和制度环境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论

结论:

软预算约束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使得相关的研究能够广泛地融合,而目前,从相关的文献中,我们已经发现了这个缺陷:人们不太注重整体论的观点,人们不太注重不是通过动态承诺模型建立起来的研究。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前面科尔奈等提出的软预算约束研究逻辑。我们应该广泛考察各种软预算约束现象, 而不仅仅是口头承诺问题下的软预算约束现象。

参考文献

[1]科尔奈.短缺经济学(中译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2]热若尔?罗兰.转轨与经济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上一篇:探讨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 下一篇:谈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