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赤子”本义

时间:2022-10-14 05:27:55

摘要:通过追溯“赤”的原本义, 探求“赤”本义为“焚大火祭天,人在高处”。提出“赤子”之“赤”宜理解为“身上空净无物”。

关键词:赤子;赤;本义

中图分类号:H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赤子”是一个在文学作品中惯常使用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赤子”的基础义为“刚出生的男婴,借指纯洁善良,毫无邪念的人”,引申义为“对祖国和家乡怀有纯真感情的人”。对何谓“赤子”本源义,主要有两说:一说遍身通红的新生男婴,取“赤”之颜色义――“浅朱色。亦泛指红色。”:婴儿出世,浑身皮肤呈红色。执此观点者众:《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汉书・贾谊传》:“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颜师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二说尺长的新生男婴:“赤”通“尺”,比喻孩子很小。清人李慈铭谓“尺字古通用赤……赤子者谓始生小儿仅长一尺也。古人多以尺数论长幼,如三尺之童、五尺之童,成人曰丈夫,是也。” 然而观察体会上下文,考察“赤”词义流变,谨提出另说“赤子”:为“身上空净无物的新生男婴”,取“赤”之“空尽无物”义:小孩挣脱母体来到人间时,身上空尽无物。

首先论述“赤”的本义。赤的红颜色义虽然深入人心,但是“赤”的原始义也许并非“浅朱色。亦泛指红色。”而是与祭祀有关。

察古文字字形:赤甲骨文,上为“大”,下为“火”,金文,小篆,到了楷体为了书写便利“赤”上部变为“土”。《甲骨文字诂林》中列出赤的本义众说纷纭,归纳共有三说:一说以孙海波、马叙伦、黄锡金为代表的“大火”义;二说代表者白玉峥、王辉、朱岐祥等人“焚人以祭祀”义,此外也有学者著论文表达同类观点;三说“土经火烧色红”为商承祚提出,第三说似乎为赤的楷体上为“土”而做了脚注――字形简化不仅为了美观、便利,而且可以达义。但颜色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是人们的抽象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产物,人们的抽象思维越发达,对颜色的区分就越细。远古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远逊于现代人,即使以“什么是赤色”问现代人,也是个不容易下定义的问题,所以表颜色的字多是通过假借其他字来表达,而由于颜色词的频繁使用,假借义逐渐替代了假借字的本义,而成为这个字的基本义。黄、白等颜色字莫不如此,赤也不例外。许慎《说文・赤部》:“赤,南方色也。”是从五方对五色的角度对“赤”进行定义:南方属火,火色赤红。许后文“从大从火”才是关键――点出“赤”为会意字。会意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会意所依赖的是物象,故最初的会意字都是象形的组合: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按照一定的布局,组成一个相关联的“画面”来传达信息。用现代的字义理解古文字的本义是不正确的。故“从大从火”解为“大火”是值得商榷的。大的甲骨文 ,许言“天大,地大,人亦大”。在甲骨文字中“大”多表示“人”。许书言此,且将“大”与“赤”同放于《说文》第十卷想必也是有其深意。因为《说文》“同类相聚”和“形近系联”部序原则。由此“赤当属会之以形的早期会意字。大,像成年人的形状。赤,人在火上,故第二说观点者认为这是“殷人火祭说”的真实写照。然“赤”的本义是“以火焚人祭祀”有其不合理之处,人在遭受烈火焚烧时,体态竟然是舒展为“大”字形,不禁让人质疑。有学者认为古字上下形者,往往表示空间上的前后关系,这可能在解释“赤”的古字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即人并没有被烧而是在烧火的祭坛旁处或是旁边的高台上舒展四肢向天神祈求。

审文例,也可知“赤”本源义虽然与人焚火有关,但人不一定被焚。有学者以为古籍中颇有记载“焚人祭天求雨之事”。例如:

《文选・思玄赋》李善注引《吕氏春秋》:“汤夏大旱七年,乃以身祷于桑林自以为牺牲,乃使人积薪,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自焚以祭天,火将燃,即大雨。”①

《太平御览》卷十引《庄子》:“宋景公时,大旱三年,卜云:‘以人祀,乃雨。’公下堂,顿首曰:‘吾所求者,为人,今杀人,不可。将自当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里。”

但是看官且留心划线文字:“将自焚、” “将自当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里。”“将”表示还未进行,而有此趋势。可想见古人求雨场面:燃起熊熊大火,人在火前求雨。天降大雨。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下雨是暖气流上升遇到冷空气,发生对流而形成的。古人通过燃烧大火祭祀雨师这一迷信方式,误打误撞使得天空降雨。而这火也并非一般小火,而是熊熊大火。“燎祭”是古代祭祀仪式之一。把玉帛、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祭天。《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南郊即皇帝位” 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登坛燎祭”再次证实之前的想法:熊熊大火,人登坛祭祀。会意字“赤”的从大(实指人),从火,恰表现了这一祭祀场景:焚大火祭天,人在高处。

“大”在古文字中不表示火大,而且表示“人”,但这祭祀又非大火不可――不然不足以形成足够强的暖气流遇冷成雨。所以,容易引起后人错误的认识,何况前人未曾见甲骨文,故这样的误读是很容易理解的。甚至《说文》四大家之首段氏也认为“从大者,言大明也。”现可知其不确也。

“赤”本义既定,词义流变中“空尽无物”就不难解释:大火烧尽了一切,故空尽无物。后又引申为“外表无所遮饰;。”因此谨提出“赤子”第三说:“身上空尽无物的新生男婴儿”,取“赤”之“空尽无物”义:小孩挣脱母体来到人间时,身上空尽无物。 “赤子”最早见于老子所用的比喻“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文本大意为: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就像“赤子”一样,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鹰隼不搏击他。在这样的上下文中,读者不难体会一个刚出生不久的男婴,身上没有任何遮挡:空尽无物,而由于其精气至纯至和,毒虫、猛兽,攫鸟都不冒犯它。遮挡与冒犯可以形成一对概念。如果“赤子”指一个肤色呈红的婴孩,它不受毒物、猛兽、恶鸟袭击所带来的表现力则稍弱。

其次,注明“赤子”最初指的是男婴。古时男婴儿与女婴儿称谓不同:“《冠子・备知》其民猷赤子也”陆佃解:“男曰赤子,女曰婴儿”。

当然,老子此段选择男婴儿――赤子,作为自然、原始生命力的代表也体现了封建男权思想。现代“赤子”的解释淡化男性概念,体现出破除封建,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

按:通过“赤”本义的源流考辨以及相关文献提出“赤子”之“赤”非“赤”的“红颜色义”,而是“空净无物”义。“赤子”本义为“刚出生,身上空净无物的男婴”。

参考文献:

[1]许嘉璐首席顾问、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第 6 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78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3]孙星衍撰、 陈抗、 盛冬铃 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354

[4]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6:1029

[5]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64

[6]张学城.释“赤”[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4

[7]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王辉.殷人火祭说[J].四川大学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2001

[9]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91下

[10]老子撰、 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149

[11]宗福邦、陈世铙、肖海波主编.《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199

注解:

①[唐]李善等注,[南朝]箫统编.六臣注文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7:281

上一篇:阳光开心果的平凡之路 下一篇:企业伦理视角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