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10-14 05:22:01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实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社会综合变革,是主动适应新形势,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人类经济发展历史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出发,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重点及方向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发达国家 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 启示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概述

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发展强调的是经济增长的过程,即经济产值和利润的增长以及物质财富的增加;二战后的近20年中,人们注意到,发展并非是纯经济性的,而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不仅包括经济的繁荣,还应包括社会状况的改善和政治体制的进步,发展因此被视为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是受限制的,而资源环境因素的限制是最基本的,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又被纳入发展的视野,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对前述三个阶段发展观点兼收并蓄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并日渐成为各国制定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和依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逐步形成了全面、综合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从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被首次提出,其后兴起了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讨论热潮,并逐渐促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单纯的发展理念到国家战略层次的转变。从1972年的联合国环境会议到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主持完成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再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可持续发展观形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可以说,在可持续发展观从诞生到成长的过程中,资源环境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推进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的作用。反过来说,资源环境本身也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焦点问题,纵然是在可持续发展内涵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资源环境问题仍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沿领域。为此,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要求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的幸福而满足其需要,同时也要求一国一地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全球或他国(其他地区)的利益为代价”。

顺应这一认识变化过程,在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由于人们一开始并不了解污染的严重危害,大多数国家都走过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到20世纪70年代,迫于资源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发达国家开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把传统的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表现为高耗能、低利用、高污染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表现为低能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的“循环经济”。这一转变对这些国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产生了显著效果,尤其是应运而生的环保产业为这些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利润。据估计,21世纪初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规模已达到6000亿美元。国内外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尤其是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自然规律,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消耗高、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但一般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近年以来,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煤、电、油、运瓶颈制约日益严峻,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铁矿石、石油、铜、氧化铝等进口大幅度增长,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扬,资源约束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同时,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每年因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达到GDP的8%-12%(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近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9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另外,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符合国际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加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而且,金融危机爆发后,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汹涌而起,我国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遇到了直接挑战,产能过剩日渐突出,结构性矛盾正在积累,及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减少对外部市场需求的依赖,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走出一条绿色低碳、以人为本、科学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关系到中国能否迅速崛起和实现赶超目标,也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可以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赶超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战略任务。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建设低碳循环型社会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循环型经济,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对资源的依赖,有效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增强综合竞争力,而且是完成碳强度减排目标承诺的基础(我国政府已经做出了“到2020年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两项承诺;环保部“十二五”规划已经拟定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总量控制目标,即到2015年,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将比2010年减少10%,而COD的排放总量将比2010年减少5%)。可以说,增长方式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软肋,并可能影响我们成功崛起的进程。因而,及时有效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过度追求高增长的发展取向,转向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构建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和培育内生增长潜力的良好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和改善宏观调控,扫清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各种阻碍等等,是我国亟待解决的战略任务。

对策建议

综合以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减少对外部市场需求的依赖,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走出一条绿色低碳、以人为本、科学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证明,按照内外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和路径是任何一个经济体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从我国国情出发,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应该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从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从过于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以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可以说,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核心主题和战略,在此过程中,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引擎,以发展新能源和科技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低碳经济,将成为经济复苏和重塑竞争力的主攻方向,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危机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积极应对挑战,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力争走出一条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来。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进行了政策调整,经济的战略转型使得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汹涌而起,我国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遇到了直接挑战,中国经济必须迎难而上,积极应对挑战,及时调整经济结构,而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减少对外部市场需求的依赖,提高内需,而提高内需的基本要点就是提高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同时提高有效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从长远看,全球气候变暖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使得绿色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及可持续发展正在催生一场绿色产业革命浪潮。发达国家利用他们的科技研发、技术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势,已经占领了绿色低碳经济的制高点和话语权,而绿色低碳经济本质是人与自然及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人类经济在经历工业化与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以低碳和循环为核心的绿色经济,这种经济是一种符合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必须通过绿色工业革命来完成,即通过整个产业、整个国民经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来完成。为此,我们要想迅速崛起和赶超,最紧迫的应该是及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重要性关系到我们能否控制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性,也直接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扩大和提高内需、节能降耗与减排、技术创新实施的迫切性日益加剧,我们只有优化制度建设,强化政策导向,通过产业政策和治理行动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才能为实现崛起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针对我国国情,调整经济结构应该包括经济结构优化和结构升级两个主要方面。结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协调、合理;结构升级是指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高级化。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一般可通过两个基本途径实现:一是对国民经济存量进行调整,主要是对已形成各种结构进行改革、改造和优化升级;二是对国民经济的增量进行优化和升级,主要是把握好投资方向和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来说,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从经济发展战略、政府效能提高、市场运行优化、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改革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可以说,调整经济结构是手段,经济结构调整是对内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的重要途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层次和地位,应成为后危机时代我国实现持续增长和赶超战略的正确选择。通过调整结构,要着力构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的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 发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形成,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建伟等.未来两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与发展趋势[J].经济学动态,2010(4)

2.唐未兵等.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0(3)

3.曾青云等.论成人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5(1)

4.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向消费拉动为主的转变[J].统计研究,2007(3)

5.中国能源供求状况及前景分析课题组.中国能源供求状况及前景分析[J].统计研究,2007(10)

上一篇: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关于“亚当.斯密问题”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