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纶卷绕系统研究与改进

时间:2022-10-14 05:21:36

氨纶卷绕系统研究与改进

【摘要】针对控制方式单一的氨纶卷绕系统存在的问题,将配方管理技术、编程语言、PLC编程、通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改进了早期的氨纶卷绕控制系统,多配方同时生产,效果显著。

【关键词】氨纶;卷绕角;横动;摆频;PLC HMI;位控;改进

一、存在的问题

我公司一期二期纺丝工程共有6条大生产线,分为12条小线,每条小线12个位共48台卷绕机,共有288台卷绕机。控制方式都是线控,存在以下问题。

1.卷绕控制方式都是线控,一条小线每次只能生产同一个批次的产品,生产的工艺配方单一,丝饼成型质量一般,无法完成大丝饼的生产。

2.由于设备进厂早,一二期的卷绕控制系统只能进行单角度的纺丝,无法进行多角度纺丝,很难提高丝饼卷装成型质量,在工艺上有较大的局限性。相关影响主要如下:

(1)氨纶丝的成型差,目前正常生产出来的丝饼都有轻微的凸肚形象,严重直接形成凸肩、凸肚、端面不齐等不良丝饼。

(2)断丝数量增加,由于在目前的生产工艺条件下,凸肩凸肚丝饼,需要调整导丝器的位置,而导丝器位置的调整,会造成丝束吸附在GR上,经常会造成断丝,形成连锁反应。

(3)后续工序的退绕性能差,影响客户使用。

(4)不良丝饼需要经常性停纺处理,直接造成废丝、薄卷丝、停位时间和员工工作量增加。

(5)由于设备的问题,也会给以后公司新产品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为此,我们细致研究线控到位控的控制方式的改变的可行性,探究单角度纺丝到多卷绕角纺丝生产的可行性,改善氨纶丝饼成型质量以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

二、卷绕系统改进

依托现有设备工艺流程,做以下改进:

1.线控改为位控

线控改为位控,将能更有效的满足生产需求,实现的要点在于原系统的充分利用以及新系统的无级对接,将原有的线控变频器(1拖24)取消,对每个位的横动系统将独立控制(1拖1)。如图1所示

2.单角度纺丝到多卷绕角纺丝的改进

研究发现,丝饼成型主要是横动装置的控制,对现场各条生产线观察比较发现,在位控的条件下按照事先编好的PLC程序,实时调整横动速度,能实现多角度纺丝。

实验结论:横动系统(TR)工作正常,丝饼切换(AD)正常;实现多卷绕角纺丝的设计;新增设备同原控制系统衔接良好;多卷绕角的生产能够明显改善丝饼成型质量。试验产品发到客户做测试,2010年3月29日,技术部反馈客户使用正常。至此,多卷绕角在理论和实际上得到验证。

3.探究做大500g丝饼的可行性

由于系统原因,原有系统无法生产出500g的丝饼,这是一个横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将难题化为课题,课题化为问题,需要从卷绕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机械性能着手进行研究、实验论证。

4.有效改善丝饼的成型效果

三、方案设计和实施

1.技术创新点

卷绕系统的核心是横动系统的控制,横动控制装置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横动速度的控制,横动速度的控制在氨纶行业都采用变频器进行控制,问题转化为对变频器的控制,核心是摆频控制。

2.多卷绕角控制系统设计

为使丝饼卷绕成型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多角度进行纺丝,需要对卷绕角控制方案进行设计,让中心频率可以随着时间得改变而改变,并同时做横动运行,满足纺丝卷绕的工艺要求。

控制系统设计:PLC+HMI+变频器

a.系统构成

每台卷绕机增加一只TR变频,选用中型PLC,通过RS485或者MODBUS通讯,编程去控制变频器,实现卷绕机TR速度实时调节。再辅以人机画面(触摸屏或者上位机监视软件)作为控制和监控的接口。

b.控制选型

c.程序编写和上位编程

包括PLC程序编写,主要是实现卷绕角度之间的连续切换,各种卷绕工艺的程序编写包括斜率控制、抛物线控制等,实现多卷绕角实时控制;触摸屏(HMI)组态,实现卷绕工艺配方管理如图5所示,卷绕数据监视,设备运行监视,参数设置等功能,便于操作人员操作,缩短工艺变更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四、效益分析:

通过以上措施,对公司一二期纺丝卷绕系统进行多卷绕角改造,实践表明,改造后纺丝卷绕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前只能生产400g丝饼,实现大丝饼(500g)生产,提高了丝饼产量。

2.解决了单一品种生产的现状,能同时生产多个产品种种,满足客户的多种产品需求。

3.通过对卷绕角度的修正,丝饼成型质量对比以前得到很大改善。

4.改造前需要专职的工艺人员更换配方,多个地方修改,耗时长,不方便,还有安全隐患;现在在HMI界面上直接更换配方,安全省时便利灵活,便于追溯。

5.多卷绕角改造后,生产500g不同品种的丝饼,每年增效24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

参考文献

[1]1769-SM2 COMPACT I/O DSI/Modbus communications module.ROCKWELL AUTOMATION Publication 1769-UM013B-EN-P-January,2006.

[2]CONTROLOGIX.Publication 1756-UM001D-CHN May 2003.

[3]C语言程序设计(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1.

上一篇:基于语义模型的信息推送平台研究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