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乾隆学“撮谷道”/张子和明察秋毫巧识病源

时间:2022-10-14 04:13:31

跟着乾隆学“撮谷道”

文/王志胜

乾隆皇帝活了89岁高龄,在历代帝王中,他可是名副其实的长寿冠军。乾隆虽然是满族皇帝,但他非常认可汉文化,善于根据汉文化养生理论去养生。其中之一便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撮谷道”。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国喜教授说,所谓“撮谷道”其实就是提肛。古人称谷道为“五谷残渣之泄道”,“撮”就是做收缩上提之法。“撮谷道”的确是一种很独到的养生方法。

“撮谷道”简便易行,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它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或蹲、或站、或坐、或躺没有定法。具体做法是:吸气时稍微用力,提肛连同会阴一起上升,呼气时一齐放松,每次反复10-20次,每日3-5次为宜。

有些部位在平常生活中很难运动到,因此为疾病留下隐患。我国传统中医养生法就发明了一些针对特别部位的运动。撮谷道只是其中一种,还有叩齿、咽津、弹耳、揉鼻、运睛等。而“撮谷道”可以使整个盆腔肌肉得到运动锻炼,适合各个年龄层的人群,尤其是上班族和中老年一族。可以预防盆腔静脉瘀血,增强血液循环,同时还可防治痔疮、肛裂、脱肛、便秘等。

张教授说,乾隆的养生并不局限于此。根据中医理论,乾隆自己制定了养生十六字诀:“吐纳脏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而撮谷道就是十常之一(“十常”为: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捋,肢常伸,肛常提。“四勿”为: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

纵观乾隆的养生方法,张教授认为,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生活的点滴中锻炼,并且坚持到底,这是最值得人们去学习的。

支持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国喜教授

张子和明察秋毫巧识病源

张子和是金代一代名医,著名攻邪派大家。他善用医理,创新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医技超群,对诸般疑难杂症有独特见解。

据传,当时陈州府内有一官家婴儿患病,其症状为整日入睡,呼之不醒,家人不用说有何等着急。召遍城内名医为之诊治,大多立论惊吓所致,所立方药均为一派平肝镇惊之伍;更有用艾火加灸;甚者灌药催醒。种种方法仍无济于事,个个面面相觑。

主人怎么也想不通,婴儿出世数月,体质正常,从未患病,又未外出,哪有受惊吓之理?对群医分析的结论,一直难以信服。忽有人荐张子和对疑难病有奇术可解。

张子和远道而来,听完陈述,细察病情,发现婴儿两脉平和,没有洪大而强的惊吓脉象,惊恐所致定论不能成立。

于是,张子和私下与乳母攀言,并问她三天前有无酒醉情况?乳母不言,追问再三才细声笑道:“夫人前几天用好酒招待客人,醇酒香美,待客人走后。主人特邀上席赏酒助兴,我酒兴大发,将一壶好酒一饮而尽,主人还称好酒量!结果酩酊大醉,昏睡了一天一夜。”张子和拍案有声,自言道:“原来如此。”

张子和认为陈年老酒甘甜回味,酒醉后乳母乳汁中含有酒的成分,小儿稚嫩,吸吮了乳汁自然酒醉怎能苏醒?张子和确定病因,立下了解酒催醒方药,挥毫急成,生甘草、葛花、缩砂仁、贯众等解酒之药,让家人急煎成浓汁给婴儿徐徐少饮。不出所料,一个时辰过去了,病儿竟神奇地苏醒了,而且乳母还给哺喂了一肚饱奶。众人惊呆,不用惊风药而自醒,久久不解其理?主人重金酬谢,设宴款待,在宴中张子和才道出所探究病因结果。

中医治病贵在治病求本,张子和对病因进行辨证,他明察秋毫,敏锐分析,追根求源。得到确切病因,派兵用药,丝丝入扣,直达病所,有的放矢,收到了满意效果。百姓敬仰,传颂至今。

上一篇:心病还得心药医/“遗忘”也是一种养生 下一篇:孔子留给后人的养生术/听古人弹琴助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