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雕刻技艺之我见

时间:2022-10-14 04:00:11

歙砚雕刻技艺之我见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歙砚雕刻技艺”深受业内外各界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歙砚雕刻技艺”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被忽视。一直未能被升华到“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进行审美审视,所以一旦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格外引人关注。同时,更因为“歙砚雕刻技艺”是个实践性、理论性均较强的命题,因此导致砚雕家与理论家均难以单独来完成,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前不久,笔者有在清华美院的“充电”机会,学习了一些理论,于是将实践经验予以总结,就有了这篇《歙砚雕刻技艺之我见》。

歙砚的历史逸事

歙砚的起源,始于唐代开元年间。其砚材出自古徽州婺源县的龙尾山中,这里山高溪流、古树林荫,为历代文人骚客所向往之地。龙尾山产出的歙砚石材更是纹理奇绝,极为丰富,大自然的造化神奇,使文人雅客刻意追求、百般迷恋。为了寻一方砚宝,不惜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得到了则爱不释手,甚至传为家宝。因此有的以“我生有田,食破砚”、“以文为业、砚为田”表白自己喜爱歙砚的心境。有的竟将歙砚比喻为“和氏壁”。如:唐代的李白,南唐的后主李煜。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坡、米芾、黄庭坚等都对歙观作了精彩的描述。

歙砚在唐宋曾几度盛行,以后又几百年不曾开采,直到解放后,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关怀下,使龙尾老坑又得以恢复开采,老坑石料方重见天日,歙砚文化又得以继续弘扬。

歙砚的石材品类

歙砚石材品类较多,主要分布在婺源龙尾山一带,可分为“龙尾石,宋坑石,前石”等。名品有“金星、金晕、金花、银星、眉纹、水波、玉带、彩带、刷丝、角浪、鱼子、罗纹”等。它的特点是:石质坚润,纹理缜密,发黑如油,经久不涸,历寒不冰,磨墨无声等。

歙砚的雕刻技艺

传统的歙砚,是作为文人书写用具,以实用为主。雕刻的起源较早,当时徽州文化昌盛,加之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参与,使得歙砚从开始就品味较高,式样也较为丰富,最典型的如“抄手砚,蝉型砚,瓜型砚,风字砚,其型砚”等,从这些砚的工艺上看,都非常重视刀法,做工也极简练,线条流畅,大气凝重,突出实用为主的风格。而雕刻的纹饰,则大多采取徽州的传统吉祥图案,如:龙凤里祥、松鹤延年、喜鹊登梅等。在雕刻手法上,则以“浮雕、浅浮雕”为主;用刀以平刀为主,平中带圆。所刻之砚,线条如行云流水,刚劲有力,很见功夫。有些砚,如“抄手砚、蝉型砚、其型砚”等,虽然工极素,但在当时的工具上看,其雕琢这样的砚还是非常困难的,加之歙砚石材的构成是板崖,使得雕刻更加困难。要琢成一方好砚着实不易。

歙砚的雕刻技艺,从古至今通过多少代人的辛苦积累,形成了具有徽州特色的独特传统,也因此奠定了歙砚在中国四大名砚中的地位,这与徽州传统文化、人文地理有着重要的关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文化人和艺术家的参与,使得歙砚艺人素质大幅提高,歙砚的雕刻风格有了质的突破,各种流派不断成型,最典型的有“抽象派、写意派、写实派”。其中:写实派的雕刻,注重于物体的真实性、形象性。它通过介质反映艺人对物体观察的真实写照,是一种技术的体现;抽象派的雕刻,则突出作品的“怪”,用刀精简,以一当十,大朴不雕,返朴归真,表现出砚不只是文房用具,更体现它的艺术价值;而写意派的雕刻呢,则是充分表现艺人的艺术思想,应用质地的纹理、俏色、造型。纳天地之灵气,自然与人为有机结合,求得画面的和谐完美。比如:笔者为九七年庆香港回归而创作的作品“归航”砚,就以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使其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具体地说。就是利用遍布砚台上的眉纹。来体现波涛汹涌的大海,它们或浓或淡,亦浅亦深,呈现波涛汹涌的动态美。因此,在砚的正中位置上,雕刻了一轮喷薄而出的太阳映着朝霞,正腾起于大海的万顷波光之上。边上又刻上一艘嵌有紫荆花的帆船。乘着微波细浪,扬帆迎面驶来,整个画面美轮美奂,视觉冲击强烈,体现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香港回归祖国犹如砚中意境,扬帆踏浪驶向太阳。

总之,要做成一方好砚,一定要反复研究。充分发挥自然之美,来体现作者的艺术造诣。砚雕之魂在创新,只有大胆创新,才有不断的成功。

上一篇:胸中罗万壑 刀下定乾坤 下一篇:石雕创作与艺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