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德育过程中个性社会化的几个维度

时间:2022-10-14 03:49:55

浅议德育过程中个性社会化的几个维度

摘 要: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和人对自身个性发展要求是学校德育必须做到的两个基本方面,展现着两个方面的基本方针,是德育社会化与个性发展的协调,做到德育的社会性与个性相结合,注重对人的主体性精神的培养,充分体现个体人格发展的内涵及层次性,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

关键词:德育;个性社会化;协调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64-02

一、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目前,在实现德育的基本目标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从社会根本要求出发,作为德育第一目标而确立的德育观,把人的社会属性置于首位,按照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强调个人的发展要符合社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共性要求。另一种则是从个人本位主义作为培养目标而确立的德育观,强调社会、社会群体要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强调人对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由此带来的发展上的个性化选择。这两种德育观从根本上说,都是认为社会、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基本要求是相互对立的。当强调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社会要求时,必须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无条件服从,受教育的个体在社会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统一模式中形成,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必须实现统一,这样的结果导致了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从内容到实质的与社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统一,不能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过分强调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需求,往往致使受教育者思想意识中,为社会服务意识减弱,甚至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基本道德滑坡。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看,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有主动进取和富有创造性精神的人,培养主动进取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须确保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人的个体发展必须置于社会的背景之下,才能体现出它的根本价值,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和发展人的自身。个体为社会服务和个性全面发展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由此,可以明确德育责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应该协调统一的,可以同时对人和社会发展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统一。德育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统一是要在承认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需求前提下,鼓励培养其良好的个性素质,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进取创造精神和个人才能,鼓励培养其良好的个性素质同时,不意味着不纠正其偏差的个性。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进取创造精神和个人才能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发展需求也要有效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进取创造精神和个人全面发展。

二、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基本途径

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基本途径包括,要坚持以培育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进取创造精神和个人才能为基本导向,充实德育的基本内涵。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发展不是消灭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需求,是要在承认上述差别的基础上,鼓励每个人从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需求出发,充分发展人的思想素质和独立才能,使受教育者充分地提高其思想素质和独立才能,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社会群体必须尽可能地营造一个适合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德育环境,在坚持社会、社会群体思想原则、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向前提下,不断充实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内涵,营造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统一的德育模式。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改革现有的德育模式,要把德育的功能放在促进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统一的结合点上,明确时展对于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要将社会要达到的基本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发展方向相结合。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个体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提出具体目标、具体要求,符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要求的,调动受教育者为实现这一基本要求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一基本目标必须明确、清晰,并且是唯一的,在此基础上,要注意教育情感与接受情感的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要求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具体发展要求良性互动,奠定坚实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情感基础。必须尊重个体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差异,重视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具体过程。人的个性差异还表现在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各个方面,在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具体过程中,每个人对自身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发展要求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差异。必须承认和重视这种个性差异,从不同受教育者各自特点出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下,按照受教育者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发展要求,发现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独特领域,发现自我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的价值,在差异中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

充分发掘个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潜力。在德育过程中,社会和社会群体、受教育者、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要素,社会、社会群体的主导作用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受教育者实现全面发展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关键因素。坚持德育中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统一,不仅体现在受教育者在实现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自我实现的能力,增强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主动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信息之后,都有一个经过知、情、信、义、行的内化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任何外部强制性的措施,都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要求内化为个体素质。这就要求社会、社会群体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激励的内在机制,激发受教育者自我进步的信心和能力。这种自我激励与约束的内在机制,包括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只有充分激发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能动的受教育主体,实现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社会基本要求,与受教育者自我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有机结合。

在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环境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环境影响力是受教育者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就要求社会环境必须营造好的氛围陶冶学生。社会、社会群体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对所传授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接受,不能忽略社会环境因素在其中所能起的作用。良好的德育效果取得不仅在于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显示出教育的力度,还在于教育者的个性所产生的教育力量。当社会和社会群体、社会环境有机融为一体时,才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力。社会环境要营造出这样的教育氛围,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丰富的情感、果断的意志、开拓创新的精神,显示社会、社会群体对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影响力。社会、社会群体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还体现在受教育者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信息的自觉主动的内化与现有思想品德素质外显的统一过程,受教育者在现实的亲身感受中,把握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将权利与义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要求融合在社会之中,达到个性化和社会化有机的谐调统一。

三、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基本目标

实现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社会基本要求,应与受教育者自我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有机结合。具有这样的特点,既强调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社会基本要求唯一性,又发挥受教育者自我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的独特性。个人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良性互动的过程强调在社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基础上发展个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需求,培养多样化的个性化社会,使个性有深厚的社会根基。在发展受教育者自我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的同时,要重视每个人起点阶段的优势潜能,充分展示个性的丰富内涵。还应明确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有所规范和制约,要沿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以赋予每个人应有的标准水平。宽松、和谐、民主的德育环境有利于实现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社会基本要求,经过受教育者知、情、信、义、行的主动、自觉的内化过程,才能有效实现其社会主体性。只有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才可能对社会担当使命与责任,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其独立思考、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得到主动发挥以后,才能突破教条和现状。

必须看到受教育者自我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等诸多要素之间也是有差别的,呈现不同的发展层次和结构组合。这种差别决定了社会、社会群体必须在施加影响过程中,根据不同个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特点施以不同特点的教育,促进个人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素质提升。在社会和社会群体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目标的要求上,允许个人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要求有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空间和选择方向,并尽可能营造宽松、和谐的适合个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氛围,针对不同个性特点和潜在优势的个体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要在此基础上,强调开拓未来的新品质,真正实现个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项目化管理:高校共青团工作方法的探索 下一篇:浅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