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流失问题原因分析

时间:2022-10-14 03:09:56

职业院校学生流失问题原因分析

摘 要 职业院校普遍存在“高流失”的现象,居高不下的辍学率成为各职业院校普遍的招生后遗症,成了实现职教战略目标的重要障碍,更是困扰职业院校发展的巨大阻力。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学生流失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1课题背景

我校是一所于2011年挂牌组建的高等职业院校,全日制学生包括高职、中职2种教育学制。近几年来招生情况逐渐好转,但是较高的流失率仍然是学院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近五年来年流失量约占当年招生总量20%,特别是中职结构流失现象严重,学生流失现象在职业类院校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2学生流失的原因分析

学生退学不是因为某一种原因,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梳理出以下学生流失的原因,抓住流失根源才能防患未然、对症下药,这些原因主要包括社会方面的因素、学生自己的因素和学院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

2.1社会方面因素

(1)旧有观念的影响,提前就业的诱惑。受社会偏见和陈旧观念的影响,导致学生不愿到或不愿在职业学校学习,学生思想压力大。部分学生受亲戚朋友的影响,受就业岗位的诱惑而结束学业进入社会。

(2)家庭因素导致辍学,家长观念负面影响。家庭生活困难,经济来源不畅,也是学生辍学的一个原因。不少家长把学生时期或者已流入社会的行为习惯差、管不住的学生送入我院,让学院承担保姆的角色,“学生年龄小、到社会上容易学坏,送到学校让老师管管,混张毕业证”是部分家长的目的;这种指导思想的存在,家长对子女没有太高的要求,导致学生“混日子”思想严重,原有行为习惯难以改变,学习上、纪律上难达到学院要求,一些学生自曝自弃,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厌学退学,这类现象在中职中尤为凸显。

2.2 学生方面因素

(1)入学门槛过低,学习基础不好。来我院学习的学生,大部分高考、中招成绩较低,考入本科、高中无望,他们学习基础普遍不好,达不到高中、初中所学课程的结业程度,甚至缺乏对学科的基本常识。另有一部分学生已流入社会,在各种压力之下又从新回到学校学习,他们文化课基础更差。

(2)到校目的不明,学习动力不足。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家长的压力,另外一部分由于升学考试的失败,而被动选择了职业学校,很少量的学生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而自主选择。因此学习方向不明、动力不足,上课无精打采,看小说、玩手机、聊天、发短信、打瞌睡成家常便饭,作业不想做或抄袭或不做。对老师的管理和批评充耳不闻,我行我素,甚至旷课、逃课、上网。

(3)叛逆心理不服管教,沾染恶习适应性差。叛逆心理是职业院校学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也是发生在职业院校学生身上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在家不听父母话,习染不良社会习惯,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早恋、逃课、沉迷网络、夜不归宿甚至聚众赌博,对学校倡导的事项对着干,甚至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既影响自身学业,又对于他人的学习、生活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也损害了学院的声誉。另有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自理能力较差,对学校内所遇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其中,学院中职学制每年在春节过后的开学季,都会招生春季班若干个。这些学生,要么是已经流入社会的学生在压力之下重新返校学习,要么是在其它职业学校中途退学后的流转而来,学生沾染不良习气更明显,学习动力更低。另外这部分学生数量少,有的专业寥寥数人不够成班,学校一般会把他们插入上学期招生的秋季班,学习跟不上,不适应新环境。以上因素导致中职春季班流失率明显高于中职学生整体的流失率。

2.3 学院方面因素

(1)学生实际素质与教材内容存在差距。目前我院基本是按照职业教育大纲要求完成理论教学,大部分是选用人社部指定职业教育教材,学生文化素质和基础情况与教材内容脱离。如果教师按照教材讲解,能听懂教师讲课内容的便少之又少,其结果是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旷课、迟到、睡觉、玩手机等小动作较多。

(2)教学方法单调,教学质量不高。因以上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和教材选用脱离学生实际的状况,教师在上理论课所受局限较大,有时不得已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注入法”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一味灌输,最终以完成教课计划为目的,很少顾及学生是否弄懂,教与学没能有机的统一,学生学习兴趣未能激发和调动,最终学生对理论教学感到乏味,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关心学生不够,人文关怀不足。处于逆反期的学生本身就对学校管教和教师教育不感兴趣或者有意抵触,再加上有时教师的管理方法没有适应形势发展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思想工作缺乏创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关心不够,高压式的管理使部分差生压抑感与日俱增,懒散、放任、违纪等伴生现象也就司空见惯了。

(4)师资结构有待优化,专业设置亟需完善。近几年来,学院有目的性和前瞻性的进行了人才储备,但总体上教师队伍距办学要求的合理的职称、专业、年龄结构的要求还很远;由于招生规模的突破,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需求量加大,很多新进教师一进校就开始接任班主任或讲授新课;学院为迎合市场需要和追求专业覆盖面,在条件没有质变的情况下,又开设新的专业,招来学生不够开班或者人数不够勉强开班,导致教学质量跟不上,这些都存在负面影响。学生刚进入学院生活学习,对一切都很陌生,思想波动较大,对学校,对专业,对班主任,对任课教师,对周围的一切都采取挑剔的眼光对待,学院师资构成、教学质量、及专业培养都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落差。

(5)校园文化底蕴不足,社团活动丰富性差。我院成立时间晚,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乃至校风、学风、班风建设等软实力上仍未形成特色和规模,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不强。校园社团组织数量少、质量不高,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学院内积极向上的业余活动不很丰富。

上一篇:基于数字化电厂理念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娱乐圈和时尚圈的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