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三步曲

时间:2022-10-14 02:32:56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三步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92-01

古诗文是一座蕴藏丰富民族文化的宝藏,千淘万漉,吹尽狂沙,它是古人遗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它硬度高,经得起推敲和品味;它密度大,包含了丰富而巨大的知识和文化内涵;它成色好,细节之间透着人世的沧桑、岁月的轮回,散发着历史的馨香,闪耀着生命的光彩。它是历史,记录了民族心理成熟的生命轨迹,它是地理,九州方圆,天文运行,无所不包;它更是文学、美学、民俗学乃至大百科全书,它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桥梁,更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经典。

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对古诗文的特点及其教学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才能以更崇高的责任感,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取得丰硕的成绩。在中小学进行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其意义首先在于传承民族文化。对此,我们教师就该怀有恭敬的态度,在古诗文的教学上,没有理由不去审慎细思,全力品味。在几年来的古诗文教学中,我总结出"古诗文教学三步曲",取得明显效果。

一、深挖掘

面对这个宝藏,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深挖掘。再好的的东西不呈现出来,光靠学生的领悟是不现实的。"挖掘"就是需要充分地备课,备课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文本的过程,是教师"书读百遍"的过程。在此,教师首先要扔掉在许多老师看来是"赖以生存"的教参和现成的教案,让自己的思维处在绝对的自由和放松的境地,要让自己思接千载,天马行空,让联想、想象游刃有余、触类旁通。要从文章的表与里、显与隐、知识与人文方面,要做细致入微的思考和界定。作者的把握,时代背景的联系,同类文章的比较诠注,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文化民俗,要用心灵细致耐心地去"浸泡",使古诗文放大膨胀,立体丰富。

二、细提练

挖出来的东西有"美玉"也有"石头",有"金子"也有"沙子",这就需要我们"深思之,明辨之",分出哪些是适合全面地呈现给学生的,哪些是需要丢弃不用的,哪些是要细致入微,极尽深刻探讨的,哪些是要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的。当然,这个提练过程也是个"个性过程",去留处理不仅要取决于学生的学段特点、知识水平、教学环境需要,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教师的专业素质特点和特长。总之,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尽量地提高课堂素材的"含金量",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者,这个提练的过程中还要照顾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切不可偏激一处,旱涝不均,既要照顾整体,又要照顾局部,既要体现全面性,又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教学设计就有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思路了。

三、再体验

教学实践是达成教学目标、促成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现、个性体验和学习中的生活共鸣,让他们强烈地感受到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什么熏陶,明白了什么道理,做到好学、乐学,用心体验文本和作品,把学习当作一次心灵的旅行或者精神的一次放飞。

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在教学古诗文时,要注意,鉴于学生的精力和老师授课时间的有限,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以多种形式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树立"与古文对话"的学习观念,把文章看成古人对自己的诉说和自己对古人的倾听,让学生首先学会静静地倾听古人的心声,在这种观念引导下的诵读过程就变成了双向的交流,会更加有利于让学生深入情境,用心体验。唤醒学生内心蛰伏的诗性和对生活体验的兴奋点,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使古诗文距离我们不再遥远。

完成以上三步,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更加广阔和生动的语文学习情境,创设一个鲜活的语文学习氛围,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这应该是我们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上一篇:浅谈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下一篇:舞蹈教学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