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内涵

时间:2022-10-14 12:21:08

追求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内涵

摘 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学习方式不仅符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而且极大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和展示的机会,它是新时期下广受学生喜爱,也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 学习方式 人文性

语文教育是我们的母语教育,在体会到过度强调语文工具性恶果的今天,教育家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并将其运用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来。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曾说过:“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 一言以蔽之, 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正因为如此,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 着重强调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一面。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是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语文教师要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高度来组织教学, 尊重个体, 巧妙引导, 有机诱发, 灵活拓展。让语文教学沐浴在灿烂的人文阳光中。现根据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 谈谈其在学习方式上的要求。语文的人文性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学习的独立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一、要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意识,学会自主学习

首先,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倡语文学习活动化, 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识世界和情感世界。其次, 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 自觉参与教学过程, 提倡自主学习。事实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 有学生与作者( 文本) 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与作者的对话, 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 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因此,必须强调并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 自行建构起来的, 要让学生自己阅读, 自己学会阅读。第三,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 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

二、提倡在活动中合作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富有人文意味的心路历程。因此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 要让学生充分“活动”, 要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 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 讨论、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拿到一篇作品, 要让学生在读中悟, 在议中悟, 在研中悟, 在动中悟。让学生自主、活动、合作、开放、积极地发现、探究、感悟作品中的意境和神韵, 让学生带着协商或挑剔的眼光去审视作品, 以获得一种审美悟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 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能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 有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目的, 侧重于学习过程, 在于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探索和合作, 打下今后发展的基础。

总之, 语文来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程充满了人生的积淀、人品的精华、人情的意蕴、人世的阅历和人间的沧桑, 处处闪耀着人文的光彩。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尊重个体,创造语文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 发掘和运用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点, 让人文雨露浸润到灵魂的至深处, 为学生所吸纳、内化, 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和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2)

[2]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3]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

[5]《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

上一篇: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之我见 下一篇:生物学教学与我们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