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而不伤 喜而不狂

时间:2022-10-14 10:55:24

周报评点

他的语言朴实流畅,哀而不伤,喜而不狂,谑而不俗,情感表达充分而不过份,体现了他注重“和谐”、“中庸”的审美理念。

“和之乐”音乐会是为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唐朴林从艺60周年而举办,全称是“唐朴林甲子伎中华音乐会――和之乐”,5月30日晚在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由本院民乐队演出,张列指挥。

音乐开场是民族交响叙事曲《垓下大战》,是1980年的作品。用唐先生的话来说,表达的是中华一统之大“和”。只听鼓声起,唢呐响,楚汉大战开始。全曲分“升帐”、“出师”、“大战”、“楚歌”、“别姬”、“舞”、“追逐”、“回师”七个乐章。所谓之“大和”,体现于最后一章的大汉一统,天下和平。

接下来的琵琶独奏《海峡相思》表现的是大陆、台湾两岸之“和”。也是鼓声先起,阮弹琵琶响,加上低音提琴和箫,一共用了5件乐器,是一首抒情动听的室内乐小品。再下面的笛子三重奏《分与和》用了梆笛、曲笛、大笛三位演奏者,各方而来,分站演奏,最后越来越靠拢,音乐时分时和,有重奏有齐奏,有主调有复调,表达的是中华人思维之道。

第四首作品是打击乐合奏《金革叫响――精气神》,作于2002年。四位演奏员持钹开奏,展示的是这门乐器的各种演奏法;随后是鼓的演奏,后面是各种锣的演奏,三种乐器展示的精气神也是三门乐器的各种演奏效果,传达的是一种精气神之和。

下半场开台的是古龠独奏《诗经・甘棠》(1997年),特邀上海师大的刘正国教授担任独奏。刘先生的绝活是当场用节目单卷出个纸筒,就吹了起来,一溜泛音和弦。他对古龠有很深的研究,是这门乐器演奏的专家,他的表演舒缓从容,古龠的音色近乎箫笛之间,有箫的幽深,也有笛的气声,可以说别有一番韵味。接下来他用两只无音孔的竹筒演奏了一首乐曲,完整的音阶加上转调,让人不太相信是用两根竹筒完成的音乐。这是一首创作、演奏都很精彩的作品,唐朴林解释这首两件乐器完成的乐曲表达的是臣民之和。

下面的二胡独奏《齐鲁风》(1991年)由卢璐独奏,杨红古筝伴奏。曲调源于山东民歌《包楞调》,独奏与伴奏都很有韵味,唐朴林以为乐曲表达的是姐妹之和。第七首乐曲是古琴与长笛《格来》(2004年),乐器一中一西,自然是中西合璧之和。

音乐会压轴的是为埙、古琴和打击乐而作的《黄帝陵》(1980年)。这是一首民乐大乐队加合唱队的大型作品。弓弦长音中埙声旷远哀怨,编钟敲击,是咏经颂祖之声。古琴吟诵主题,男声闭口哼鸣,女高音飘出,音乐充满意境,有高潮,有起伏。这首作品人声使用不多,没有歌词,但很出效果,展示出作曲家驾驭民乐交响合唱的实力。表达的是华人世界之和。

唐朴林作品注重旋律,抒情写景与形象勾勒主要依赖于旋律的变化,音乐较好地发挥了传统乐器的表演性能。他的织体写作清晰、简明而不单薄,以主调为主则多用支声复调,充分尊重了民乐的表达习惯,与他民乐演奏出身熟悉各种民乐性能有一定关系。他的创作探索主要体现在各种类型民乐组合写作,远古乐器写作与歌乐合一方面,是一位不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作曲家。

唐朴林教授从艺60年,创作民乐作品300余部,撰写中国音乐著述与教材不少,同时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可谓创作、研究、教学三出成果,是民乐界作品、著述等身的杰出人物。■

上一篇:李云迪对手风琴一见钟情 下一篇:谭盾歌剧《茶》融入有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