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关于我国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中的配置结构研究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2-10-14 09:30:37

近三十年来关于我国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中的配置结构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 要] 文章回顾了近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中配置结构的研究,归纳梳理了教育经费配置结构的研究内容、度量指标、国际比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 教育经费;各级教育;配置结构

[中图分类号] G40—054 G5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3—0054—05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教育经费支出总量也不断增长,但相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而言,教育经费支出不仅在总量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配置结构上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效益”,“认真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宏观结构,通过科学安排增量,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可见,在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教育经费配置结构的合理性,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已是当务之急。

一般来讲,教育经费配置结构研究可以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结构;第二是教育经费在区域间的分配结构;第三是教育经费在学校间的分配结构。本研究只对第一种情况进行探讨,即研究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间进行分配并形成的一种比例关系。

教育经费配置问题是属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传入我国,此后,教育经费配置结构问题的研究便不断发展,本文将依据时间顺序对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

一、20世纪80年代

1984年中国经济学会成立,1985年《教育与经济》杂志创刊,这是教育经济学界的两件大事,标志着教育经济学在我国的形成。厉以宁、王善迈、杨葆焜、邱渊等学者相继出版了教育经济学教材,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中的配置结构问题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内容之一,各位学者在教材中都进行了相关阐述,因此而开创了教育经费配置结构研究的先河。这一时期以王善迈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

王善迈、崔玉萍在《50个国家三级教育投资结构变动分析》中,运用时间序列与横截面分组比较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50个国家在1960—1984年政府支出的教育事业费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之间的分配比例的变动,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世界各国三级教育投资分配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其一,任何国家在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最初阶段,三级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受其教育结构的影响,呈“金字塔”型;其二,教育投资分配结构随着教育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中等和高等教育学生比例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分配比例与相应的学生比例基本上是对等的;第三,随着人均GNP水平的不断提高,三级教育投资比例间的差距在缩小。例如:以初等教育生均经费为1,将按照人均GNP高低分成四组的国家进行三级教育生均经费比分析,结果发现,1980年人均GNP为500美元以下国家三级教育生均经费比是1:2.2:28,人均GNP500—2000美元的国家三级教育生均经费比是1:2.5:9.9,人均GNP为2000—5000美元国家三级教育生均经费比是1:1.7:5.7,而人均GNP为5000美元以上的国家三级教育生均经费比是1:0.8:1.7,可见,随着人均GNP的提高,三级教育生均经费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1]。

在《中国教育经费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王善迈认为,评价三级教育经费比例不能简单地以总量比进行衡量,因为各级教育规模不同、学生人数不同。最能体现三级教育经费比例的应是三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比,如以此指标衡量,在我国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条件下,高教经费比重偏高。以1984年数据为例,如果年生均教育经费当量计算小学生为1,我国中学生为2.79,大学生为59.7。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高教生均经费与普教生均经费差别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二者差别越小。但我国三级生均教育经费差别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也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中小学、尤其小学办学条件恶化,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2]。

二、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时期中国教育资源配置政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掀起了教育界关于教育体制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学术界关于“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市场化”的讨论十分热烈。此期间关于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中配置结构的研究成果显著减少。

甘行琼在《中国公共教育支出分析》一文中,对“八五”期间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物价上涨指数,得出结论:由于物价上涨幅度大,有时甚至超过生均事业费的增长速度,使得生均事业费的实际增长不多,有时甚至是负增长,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及增长速度的需要。在研究我国预算内教育支出的教育级别构成情况时发现:我国“八五”期间预算内教育支出构成变化不大,高等教育支出比例下降了近二个百分点,中等教育支出比例上升了近三个百分点,初等教育支出比例基本稳定,甘行琼认为,这是“八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行收费制度以及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增加职业教育投入的结果。甘行琼在分析教育经费配置结构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社会和私人教育收益率测算法对不同国家三级教育的收益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政府支出用于初等教育的效益要大于用于中、高等教育的效益,因而得出结论:初等教育应成为政府教育开支的优先对象[3]。

三、世纪之交的10年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教育财政制度的改革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间的配置也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变化,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李玲在《我国教育经费支出效益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分析了1997年我国各级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经费总额最多的是小学,其余依次为中学、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但是由于我国小学在校学生数量是高等学校学生的21.7倍,是中学的2.2倍,而小学教育经费总数只是高等学校的1.91倍,是中学的1.14倍,比例明显不搭配[4]。

上一篇:古代少有“豆腐渣”工程 下一篇:菏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四种模式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