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辩论赛引进历史课堂

时间:2022-10-14 08:08:54

把辩论赛引进历史课堂

摘 要:把辩论赛引进课堂,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而尝试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初步尝试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从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逐步提高,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历史课堂; 辩论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31-002

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智慧、涵养、推理与口才。大凡有人群的地方总少不了“辩”。中国自古就有推崇辩论的传统。“辩”,是为了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则是为了诠释和捍卫观点。辩论的目的是辩真伪、论是非、究事理。从春秋战国的术士游说到东汉的清议,从新文化浪潮到真理大辩论,从竞选演说中的辩与论到学术问题的商榷与争鸣,从论文答辩、法庭辩护到走东串西、讨价还价,“辩而论之”,既是人们言语表达的一种本能,又是客观现实的一种需要。思维是智慧的晶核,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①

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所尝试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初步尝试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从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逐步提高,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教学思路

1.基础――课外活动举行的辩论赛

我曾组织“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专题辩论赛,效果很好,也很受学生的欢迎。

2.条件――教改实验的三阶段

在教改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走过了“问题课型――讨论课型――辩论课型”三个阶段,问题课型的关键是教师巧设问题。

提问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答来学习课文中心内容。讨论课型则是由教师提出可议性问题,如评价洋务运动、新航路开辟的意义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勇气。如果说问题课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导”,那么,讨论课型中教师的功夫则在于“收”,也就是把学生讨论中零碎的片段加以归纳整理,进行全面总结,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从问题课型到讨论课型的过渡,为辩论课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面谈一谈辩论课实施的情况。

二、课堂辩论赛的重头戏――辩题的选取与总结陈词

1.辩题的设计与选取

辩题的设计与选取是辩论课型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且课堂辩论不同于一般辩论,它是在一节课的范围内进行辩题的设定,具有选择余地小,设计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因此,辩题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1.1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最佳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之外,还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

1.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富有新意的、学生感兴趣的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好历史的信心。

1.3选择中性的辩题。就辩题的内容而言,要使学生双方在辩论赛中辩得起来、辩得下去、辩得公平,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但作为历史课中的辩题,难以做到这一点,因为既成事实,成为历史的东西,一般已有定论。这就给历史辩题的选择增加了一定难度。鉴于上述因素,我们考虑在辩题文字上下功夫。例如,《中英鸦片战争》一课设计的辩题是“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否可以避免”,因为鸦片战争已打起来,不可避免,因此无从辩起,我们就在“失败”两个字上做文章。通过文字修饰使辩题趋于中性。这样,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辩得轰轰烈烈,精彩纷呈。

1.4难度不宜过大。对学生来说,难度过大的辩题,他们辨不起来。从尝试的几节课的情况进行比较:感到“岳飞班师回朝该不该”的辩论赛,学生反应敏捷、表现机智、对答如流。但在讨论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的辩论赛中,学生表现不太理想。因为前者主要从人物身上去发挥,而后者却要考虑到整个社会大背景,对高中生来讲,难度明显较大。因此,辩题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难度适中的辩题。

1.5尽可能简要明了。辩题的设计应提倡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过于拖沓的辩题,让辩手觉得拗口,听众觉得难受。因此,辩题应观点鲜明、简明扼要,起画龙点睛之功效。

2.辩论赛的总结陈词

课堂辩赛的总结陈词与一般辩赛略有不同,它除了由正反方各自进行本局部的总结外,主要的是作为主席的教师所担任的全局性的总结陈词,它既不代表一方的观点,也不单是分析赛情、点评赛况,而应该代表一节课的小结。因此,它在课堂辩赛中起着导向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节辩赛课“收”得怎样,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总结陈词的效果。

三、辩论课的程序安排与注意事项

1.前提:首先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了给辩赛留一点时间,前面的课程一定要精讲。

2.时间:辩赛时间的掌握在15分钟-20分钟,其中含教师总结陈词的3分钟-5分钟。

3.评委:公开课可请听课教师做评委,如一般课可请学生做评委。

4.注意问题:当辩赛中间出现停顿,教师可灵活处理,把问题抛给观众学生回答,既可缓解辩手的紧张情绪,又可扩大参与面。 四、教学效果

辩论课的开展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重视。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1.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进行一场成功的辩论赛,首先准备大量的必备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了证明一个论点,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学生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

2.突出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学生在短兵相接的辩赛中,表现出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态度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这点也是教师在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之后,颇感欣慰的。

辩论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进步、拓展和迁移。因为辩论过程包括辩题类型分析、辩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证词等与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的思维活动。对中学生辩论而言,辩论需要处理各种论据:有利的、不利的和两可的,主要的、次要的和附加的,等等。学生们要考虑证据是否清楚、真实,是否可证实,论据是否充实新颖,证据是否为评委所接受、理解等。这恰恰是对辩手的批判性思维提出了严峻挑战。

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辩手辩论要出彩,往往还需要创造性思维去搜集、占用新材料、采用新途径和新方法、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表达方式上运用新策略和新词汇,从而使立论有新意、论辩有新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辩手和队友们善于自由联想、横向过渡、跨越移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断超越,注重在辩论中创新。优秀的辩手和辩论队为我们的学生、课堂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例如,学生在“岳飞班师回朝该不该”的问题上,正方学生阐述岳飞在大敌当前顾全大局,避免了内战引起的外患,牺牲个人,保全国家,是他精忠报国的一贯体现;反方则指出岳飞是报国不是报君,一个昏庸的君主只能阻碍国家进步、历史的发展,如取而代之,将得到人民的拥护,顺应历史潮流。在“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否可以避免”的辩论赛中,正方列举史实,证明我们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而更多地强调了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悠久历史以及人民力量的伟大。而反方则是从清王朝政治的腐败、经济的“闭关”、军备的废弛等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特别强调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以此来证明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从一堂堂小小的辩论赛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从分析事件、人物,阐述观点到思想升华,有了明显的进步。

综上所述,把辩论赛引进课堂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辩手来说,受益匪浅;对于学生听众,新颖的课型使他们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有的甚至跃跃欲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总而言之,“把辩论赛引进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于培养21世纪的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第56页

上一篇:怎样提高职校英语课堂效率 下一篇:技师学院化学实践性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