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每节语文课

时间:2022-10-14 08:07:39

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每节语文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多种文化相互融合与交流。在这种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就突显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著名教师于漪说:“课程改革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因为教师是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转化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尤为重要。

新课标明确了以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教师是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在明确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

初中新课程方案,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达到初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通过课程的设计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尽可能的的空间。它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个性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不求所有学生在形式发展上的同一,而求学生内在品质的提高和丰富,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追求,提供尽可能多的途径。因而这也就意味着,在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培养进行人生规划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

二、要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

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也就意味着,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增强“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生活,并能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三、要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

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我们需要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人的教育。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决不能以单一的知识、技能甚至所谓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训,来遮蔽对学生进行人格培育的光芒。

四、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过去的课堂常常被教师所主宰,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的机会,因而无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理念下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我们现在当然不能等到学生想学的时候再去教他,可是,足可以从孔子的话中看出他对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的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来源于学习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我开学的第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语文”,从含义丰富的汉字构造开始,讲了许多有趣的语文知识,从学生的表情,我看到了他们的惊奇,课下了,我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学生“真好玩”的感触。平时我也很注意积累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影音资料,一方面丰富课堂,提高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得到感官认识,便于授课。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很重视每一课的预习。预习就是学生对课文初步理解与质疑的过程,是在教师授课前对课文的提前思考和个性化认识。不预习而直接听课,就使对课文的主动探究减少了一半。所以,我很强调通过预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设计预习思考题也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使题目激发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往往一篇课文我要花费很多时间来构思设计思考题目。一段时间坚持练下来,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也使获得了进步的喜悦与自信,体会到发挥学习主动性的乐趣。

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保持有效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体现了教学相长的理念。这就需要把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室”变成以学生“学”为主的“学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指导者,不是广播者和传声筒,假如课堂是一场球赛,教师就是教练,静观、静思、指导、指要;学生就是球员,跑来跑去,大汗淋漓,所以,要学生“学”得“满头大汗”,而不是要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因而,师生互动而学生多动。

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表现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材料互补与思维互补。对于争议比较大的问题可分正反几个方面搜集材料,通过有效的辩论明确思考,也可朝着问题的一个方面搜集资料,达到思考的互补。合作性学习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也避免了单独回答问题的羞怯心理,又增强了自信心。

三、使学生获得学习的经验与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的著名理论。作为一名教师,不要把学生的脑袋当做填充知识的器皿,而应将它作为点燃的火种。学习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知道多少,而在于如何充分利用自己所知道的。正所谓是“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曾经说过,“5道题,每题20分,按照答案、书本上死记硬背,答对全部的题,最高也只能给60分,只答对了两道题,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新的思路,最少给60分。”这这个例子说明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看到,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积累有效的经验。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做到终身学习的前提,就是要求学习者具备自己学习的能力。要从烟海般的读物以及瞬息万变的信息之中,迅速获取和运用所需信息,继承和发展前人科研成果,关键之一也就是要“会学习”。从积极意义来说,课堂“教学”正是为了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备好课和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引导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的前提。

上一篇:马铃薯真菌病防治方法 下一篇:Man不Man与钻石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