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VS水货

时间:2022-10-14 07:53:44

净空法师是一个说话非常慢的人,但无论是跑到美国、新加坡,还是澳大利亚,到哪里讲课都非常受欢迎。这和国内的演讲家、培训师大不一样。有些人擅长在中小学演讲,我中考之前,校长专门请外地一个名师到学校做动员,但这样的人一离了小县城,到省里开会,就不能侃侃而谈了。有的培训师在东北讲课很火,到广东就不行了,二人转里的段子用不上了。

因此我就专门听了净空的演讲。和我想象中的“辩才无碍”大异其趣。我才知道自己对辩才无碍的理解是有问题的。他的演讲如果用今天世俗流行的标准来说,就四个字――干货很少。我们总是以为一样东西要全是干货才受欢迎,其实错了,真正能普遍受欢迎的东西恰恰在于它没有干货。比如,《周易》有干货吗,《老子》有干货吗,都没有。《本草纲目》有干货,但显然不如《周易》《老子》流行。说《周易》没干货,这是朱熹的观点,说它悬空说理,正因为它比较高蹈,许多事情可以附会、发挥,对谁都可以起作用,但《本草纲目》只对搞医方的起作用。就像一篇演讲再流行也不如一首歌曲流行,因为歌曲不是干货。

我们今天最喜欢谈的一个词叫“干货”。写一篇报告,领导要求报告里边全是干货;做个PPT,也要求全是干货。从来不考虑写报告的人是个水货,乃至开“两会”了,朋友圈马上流传“干货!关于‘两会’你不能不知道的99个常识”“干货!总理报告可能改变你生活的八个细节”,等等。

干货干在哪儿呢?干在数字。有资深编辑总结出来一套规律,改新闻标题的时候加上一些数字就会让文章显得“干货”一点。数据、图表,也都会给人很“干货”的感觉。

大家都喜欢干货的时代是个很有问题的时代。因为无论是哪个时代,都没有那么多干货,多的是水货。光吃干货,也不好消化。国人喜欢干货,是因为国人到今天都还存在的心理。

我大学的时候,微积分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们叫作“数学一”,一共三本,摞在一起只有大拇指那么厚。后来我见美国大学的微积分教材,仅仅相当于国内一册的内容,就用了超出国内三册的篇幅。有了这样的教材,根本不用听老师讲了,其中选取的例题都是最典型的,比在国内听老师讲都好。如果按照干货的标准来讲,国内的教材可谓是干货。干得不能再干了,挖掉一块都会伤筋动骨。

光吃干货的人是会营养不良的。压缩饼干既不好吃,又没营养。如果只是为了补充能量才吃东西,吃就毫无乐趣可言。因此,这个时代需要一点水货。什么叫水货呢,比方说相声就是水货。你坐那儿听一下午相声,喝了两壶茶,上了三趟厕所,发现一句干货都没说到。相声慢,讲个故事,中间一处有五个包袱,每抖一次,都要把故事从头来一遍。不来行吗?不行。那样包袱就不好看了。木心的《从前慢》今天能流行就说明一个问题:我们从心底开始厌恶干货了。我们正在被时代风干成一片片干货。

上一篇:从小事看中美文化差异 下一篇: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管理的改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