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虞世南书法地位的确立

时间:2022-10-14 07:11:25

论虞世南书法地位的确立

摘要:欧阳询和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大家,但是对二人书法地位的评价却有着高下之别,“君子藏器,以虞为优。”这种抑欧扬虞现象,不仅和中国传统的儒家中和审美思想密切相关,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初唐社会的南朝化背景下,唐太宗李世民对南朝文化的偏爱,因此使出身于南方世家大族的虞世南成为“君之友”,其地位超越于欧阳询之上,从而独步书坛。

关键词:南朝化倾向;唐太宗;虞世南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B

欧阳询、虞世南同为初唐时期的著名书家,欧阳询仅仅大虞世南一岁,两人同时经陈入隋,又同时从窦建德的东夏王朝归降李世民,并且一道参加太宗时期设立的弘文馆任书学教师。在李世民麾下二人既是同僚,又是好友。

然而,尽管欧阳询“比肩智永,雄峙一时”,最终其名逊于虞世南。尤其是张怀如下评论:

“欧之于虞,可谓智均力敌,亦犹韩卢之追东郭也。论其成体,则虞所不逮。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②

一语成定论,以此为由,朱长文曰:“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故其为书,气秀色润,意和笔调,然人合含刚特,谨守法度,柔而莫渎,如其为人;虽欧、虞同称,德义乃出询右也。”③

梁t曰:“……欧阳询险劲遒刻,锋骨凛凛,特辟门径,独步一时,然无永师之韵,永兴之和,又其次也。”④

这些言语则更为尖刻,在他们的影响下,“抑欧扬虞”的观点遂成为时风之所向。生活在相同时代环境下的两位书家,他们的书法地位却迥然不同。虞世南之所以独在贞观年间琅琅成名,不仅其书法“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 影响其地位差异的原因与初唐时期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乃至帝王的喜好、审美情趣甚至封建君臣之间的私人关系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初唐社会南朝化倾向

唐代上承隋、北周、西魏等北朝王朝系统,唐初的统治核心也是属于前当权者宇文泰主导下所形成的所谓“关陇集团”(陈寅恪语),而唐代的变化却具有“南朝化”倾向。

唐长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中有这样的观点:“……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乃至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但是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的最主要的部分,乃是东晋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⑤。

实际上在隋唐两朝建立之初,制度文化中的南朝因素已经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不过随着唐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南朝化的倾向愈加明显而已。

从文学艺术方面看,早自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江左文风即为北方所崇尚。魏、齐间最负盛名的魏收、邢邵,即分别模仿梁朝的任P、沈约。西魏破江陵后,以梁末徐陵、庾信为代表的南方文体,风靡北方文坛,史称从“朝廷之人”到“闾阎之士”,竞相效仿。入隋后,流行的依然是被指斥为“轻薄”、“浮华”的南朝后期文体。颜师古《大业拾遗记》称,隋废后梁、平陈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这些北迁的文士中,不少人受到隋唐两朝君王的优遇。唐前期,“文章承徐、庾遗风,天下祖尚”,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正是“江左余风”的代表人物,他们以模仿南朝文体而蜚声文坛,也因为“轻薄为文”而受到后人的批评。

初唐社会的南朝化倾向,突出表现在文化艺术之上,唐太宗李世民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看作是初唐南朝化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仰慕

王羲之书法代表了南朝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太宗对南朝文化的仰慕,进而酷爱王羲之书法,也就毫不奇怪了。

首先太宗对王羲之的墨迹尽力搜求,“备集王书,圣鉴旁启”。太宗尝谓:“学书者,先须知有王右军绝妙得意处。真书,乐毅论;行书,兰亭;草书,十七帖。”⑥然后意会王羲之书法精髓,达到神形兼备。其次,亲自为王羲之撰写传论,并最终确立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这在封建帝王中是十分罕见的。

汉末至魏晋,今体书法迅速发展,群贤备出,南朝书论力倡魏晋以来新字体(楷、行、草),逐步确立了钟、张、二王新体“四贤”的突出地位,虞和重子敬,梁武帝尊钟繇,谁为至尊,并无定论。唐初论前人书必定绕不开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唐太宗《王羲之传论》论及张芝、师宜官、钟繇、二王,兼及萧子云等书家,除了王羲之以外的其余书家,皆有所不足,即使钟繇,亦是“论其尽善,或有所憾”,“尽善尽美”唯有王羲之一人,确立了王羲之书法至尊的地位。

而虞世南作为王羲之七世孙的嫡传,自然是深得王羲之书法精髓,关于虞书的师承,见于史料记载的主要是智永,

《宣和书谱》记载:“释智永善书,得王羲之法,世南往师焉,于是专心不懈,妙得其体,晚年正书,遂与王羲之相先后”。

《旧唐书・本传》:“世南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

正是说明了自唐以后,确立了王羲之书法的正统地位,而虞世南得智永真传,自然受太宗推崇。

虞世南入唐之后,笔力虽然渐加遒劲雅正,然而,仅从书作来看,相比欧阳询乃是王书积习深久,未见改易,所“恭守无舍”者仍然是智永制度。

虞世南的楷书,笔圆而体方,外柔内刚,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无一点雕饰与火气,风神潇洒,自开面貌,尽得右军笔法。太宗以虞世南为书法老师,君臣二人在书法理论上相互唱和,也就是很自然的了。事实正是如此,史载虞世南碑文书成进呈墨本后,太宗特赐王羲之所佩“右军将军会稽内史”黄银印,以示褒奖。世南死后太宗“尝叹无与论书”,也很好的说明太宗对虞世南的推崇。

三、唐太宗与虞世南“为君友”之君臣关系

虞世南受知于李世民,起初为秦王府参军事,后转为六品记室。是时,李世民“乃锐意经籍,于秦府开文学馆,广引文学之士,下召以府属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给五品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①“每军国务静,参谒归休,即便引见,讨论坟籍,商略前载。”②文学馆初置,虞世南以记室充任学士,成为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他“笃行扬声,雕文绝世,网罗百世,并包六艺”③的文才更受到李世民的器重。从此君臣一体,成为一代名臣。“虞永兴之从建德……盖大渴不能择泉而饮,大暑不能择阴而息耳,非不识其饮憩之所。及文皇帝揭三辰而烛天下,群贤雾集,人知所奉,方得跃鳞天池,擅价春山,为一代之至宝,则所托之势异也”。④

前文提到,李世民独尊王羲之,使王书盛极一时,确立了王羲之“书圣”、“书法至尊”的崇高地位。诚可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而作为王羲之书法的嫡传虞世南,也因此与太宗的关系更加亲密。

《贞观政要》载:“贞观初,太宗引虞世南为上客,因开文学馆,馆中号为多士,咸推世南为文学之宗,授记室。与房玄龄对掌文翰。……累拜秘书监,太宗重其博物,每机务之隙,独引世南与之谈论,共观史籍。一尝临朝称世南一人遂兼五绝;一曰博闻,二曰德行,三曰书翰,四曰词藻,五曰忠直。有一于此,足谓名臣也,而世南兼之,宁非绝类也。寻卒。太宗悼之,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丧事官给,赐以东园秘器,手敕魏王泰曰:‘世南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也,吾有小善,必顺而成之,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之。今云其亡,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邪?’未几,太宗为诗一篇,追思往古治乱之道.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朕之此篇,将何所示?’因令起居郎褚遂良,诣其灵帐,读讫而焚之。其见重也如此。”⑤

虞世南辞世后,太宗痛心地说:“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不仅如此,他还更把他和虞世南之间的关系比作俞伯牙和钟子期。伯牙死,钟子期不复鼓琴,世南死,太宗诗作无复有人能解,虞世南是唐太宗身边的良臣,又被太宗视为文学知音。自古臣与帝王的关系以“为君友”为最难,而虞世南和唐太宗之间的关系则达到了这一点,这不是其他人所能比的。

四、结论

虞世南“常祖述徐陵,陵亦言世南得已之愈,又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⑥他在初唐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和当时的文化大背景及唐太宗的个人因素是分不开的。从虞世南的南方文化大族出身及其为学渊源来看,将他视为南方文学甚至南方文化的代表人并不为过。在进入北方文化占据统治上层地位的隋唐王朝后,他依然受到时人的推崇。对唐代及后世书法史而言,虞世南生前备及荣耀,一字千金,历代书评家都对虞体竭力褒扬,经久不衰。他的书法地位的确立一方面除了自身书法水平的因素外,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与唐太宗对南朝书法风格的喜爱、以及对他的宠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上一篇:中韩影视文化互为传播状况及成因调查 下一篇:抢救遗产,延续绝技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