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及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14 05:42:15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及教学策略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寻找解决对策。

一、高一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困难是造成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

(一)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

(二)教法的原因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且课时较充足。因而课容量小,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但高中数学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课时少,新课标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高中教学中往往会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现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渡过学习数学“困难期”的对策

(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

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

2.摸清底数,规划教学

在教学实际中,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1.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高一数学教学中,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数学知识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拓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

3.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处理教学内容时多举实例,增强教材趣味性、直观性;多用教具演示,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加强定义、概念之间的类比,逐步提高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深刻性;对易混淆的概念(定理)对比学习;对公式、定理各字母的含义、适用范围、特例等作补充说明等来帮助学习,这些学习方法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亲身实践后,才能成为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于知识的结构性、整体性和问题的归类方法的选用要为学生作好充分的引导。

2.是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加之教师适时点拔,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

3.课堂教学的导言,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一开头,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五)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导入“似懂非全懂”、“似会非全会”、“想知而未全知”的情境,避免让学生简单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去学习过分困难的东西,让学生学有所得,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2.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在高一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学生学不好数学,少责怪学生,要多找自己的原因。要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学困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给他们多讲数学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开展心理咨询,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上一篇:古诗教学的几点策略 下一篇: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