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经》“隐姓埋名”与成书缘由新论

时间:2022-10-14 05:24:33

摘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忍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典籍中包含了丰富的忍文化言论。《忍经》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忍”的书,从《忍经》可以窥见中华忍文化之一斑,因而对于《忍经》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是人们对于《忍经》还很陌生,本文从各角度对《忍经》的“隐形埋名”与成书缘由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忍经》忍文化“隐姓埋名”成书缘由

《忍经》“隐姓埋名”久矣。提及《忍经》,国人第一反应多是摇头,不知所云,从没有听过或是看过这本书,或是听过但没有看过。“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可厚非。《忍经》以“忍”为核心,是中国第一本以“忍”命名的书,全书以“忍”为线索,从《忍经》可以窥见中国忍文化之一斑。读之,必先探其源流,追溯起因。《忍经》“隐姓埋名”与其本身密切相关,其成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主要分析《忍经》“隐姓埋名”与成书缘由。

一、《忍经》缘何“隐姓埋名”

由于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积淀,中华文化典籍汗牛充栋,被奉为经典者亦不在少数。历代学者毕其一生致力于研究这些经典――学术的宝藏,这也体现了学者在价值观方面的取向。

虽然,“忍”亦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中华忍文化的代表作《忍经》却不被学界公认为经典,甚至不为世人所知,蒙上厚重的历史尘埃。相比之下,笔者认为有以下方面原因。

(一)《忍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写作

《忍经》全书一万多字,分门别类编排,“会集群书中格言大训,以为一编”。与传统意义上的写作不同,《忍经》不是真正被创作出来的,而是从众书中摘录有关“忍”的言论事迹汇编而成。如:

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论语》)

《忍经》序中说:“愚因暇类集经史语句,名曰《忍经》。”作者为此书命名为《忍经》。《永乐大典》列“吴亮忍经”,《四库全书总目》也列“忍经一卷”。然而,有时《忍经》又被称为《忍书》,如明朝高儒《百川书志》列“忍书一卷”,明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列“吴亮忍书一卷”,清朝钱大昕撰《补元史艺文志》也列“吴亮忍书一卷”。至于《忍经》为何被称为《忍书》,则付之阙如,以待方家考证。以下凡是《忍书》处,皆是《忍经》,不再一一注出。

(二)《忍经》作者非名人

《忍经》序末尾写道:“大德十年丙午闰月朔,古杭蟾心吴亮序。”《千顷堂书目》云:“吴亮忍书一卷,字明卿,号蟾心,杭州人。”以上可知,《忍经》作者乃元朝浙江杭州人,叫吴亮,字明卿,号蟾心。他当过官,《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至元癸巳解海运元幕之任”,但他虽“精于经术吏事”,却不能算作真正的大文学家,查《元史》无传,生平事迹记载寥寥无几。

由此看来,吴亮所编这本小书当然不会引起重视,易被忽略。

二、《忍经》成书缘由新论

据《忍经》序,《忍经》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1306年)。有史以来,从先秦至汉唐宋元,为何直到元朝才出现《忍经》?是哪些原因促成了它的成书?本节从作者角度和历史文化传承角度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作者角度来解读

1.充裕的时间提供了编写的可能

《忍经》序中说:“余因暇,类集群书中格言大训,名曰《忍经》。”《忍经》中的材料出处涉及经、史、子、集各大部类,可以列出洋洋可观的书目:《周易》、《尚书》、《左转》、《论语》、《孟子》、《老子》、《宋史》,以及唐宋诗歌。要从中类集有关“忍”的言论和事迹,必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如果没有充裕的时间保证,必定心有余而力不足。

2.性格和生平经历的因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吴亮“恬淡自居”,并且“思其平生行己惟一‘忍’字”。虽然吴亮的生平事迹少之又少,但是通过上面两句话可以看出,他与“忍”有不解之缘。他的性格和行为体现了“忍”。很难想象一个脾气暴躁、做事冲动之人会言“忍”。

3.特殊时代要求“忍”

有元一代,为蒙古族异族统治。元代政府按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把被征服的臣民详细划分为十个等级。元朝统治者是骑在马背上的征服者,异常敌视知识分子,儒被列在娼妓之后,可见其地位多么低下。作为元朝的知识分子,应该怎样生存?生活在这个时代必须忍。

当时,元杂剧有《忍字记》,作者郑廷玉,该篇杂剧以佛教忍辱思想为核心。“(偈云)忍之一字岂非常,一生忍过却清凉。常将忍字思量到,忍是长生不老方。”(第三折)作者借《忍字记》表现出这个时代被压迫人民的生存心态。吴亮,作为汉族知识分子,必定怀有相似情愫。在时代的特殊洪流中寻找精神寄托,寻找释放点。笼罩在心头的压迫感挥之不去,只能在别处找寻宣泄与突破口。吴亮“思其平生行己惟一‘忍’字”,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因而生活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吴亮据自身经历编写《忍经》不足为奇,且是顺理成章。

(二)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解读

1.各类书籍的积淀

我国古代自《周易》起就有关于“忍”的言论,正如《忍经》开篇:

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

中国古代对于“忍”的认同由来已久,体现在书面上,在历朝历代各书籍中散见。《忍经》成书正是集中、整理的过程。宋朝儒生李邦献写《省心杂言》,书中以“省心子”之名大谈所谓“忍”的道理,这是首次较集中地谈论“忍”。在《忍经》中有两处引用:

省心子曰:屈已能处众。

省心子曰: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在《忍经》中对《省心杂言》有所引用,必定受其影响。可以说,《忍经》成书是建立在各朝书籍基础之上的,没有各文本积淀,就如无源之水。

2.各家思想的碰撞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儒、道、墨、法等各家思想“百家争鸣”。儒家以孔子“仁”为典型,道家以老子“无为”为代表,构建了各自的思想大厦。虽然儒道两家以“仁”和“无为”为中心,但对其他范畴也有所涉及。

在儒家孔子思想中,忍也是题中之义。如在《论语》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又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由以上,孔子指出了“小忍”与“大谋”之间的微妙关系,小忍一时为的是成就大业。换句话说,忍是手段而非目的,通过忍,来实现预期目标,是一种策略。反之,如若忍不住,为一时之气大动干戈,以致成为“大惑”,则损人又不利己,目光不够长远,是犯迷糊了,是不明智的表现。孔子思想中有“忍”之一面,对忍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

除了儒家,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思想还有道家。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清净无为,有辩证法因素为其主要特征。在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笔下,还充斥了关于“不争”的言论,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同样,这里的不争也可以是对“忍”的一种理解。当然以上提到的儒家的不争和这里道家的不争有相通之处,但是本质是不同的,不能混同。

凡大智慧必定有大道理,毋庸置疑。一种理念承载了数千年而长盛不衰,不能不说它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以儒家为正统,而随后在历史发展的长廊中又多了佛教。由以上提到的《忍字记》看出,佛教忍辱思想也有很深的影响。不同思想流派中都有“忍”的影子。

以上诸多因素促成了《忍经》的成书。《忍经》如中华民族一巨大宝藏,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

参考文献:

[1][元]吴亮.忍经.南京图书馆藏明正统十年(1445)刻本.

[2][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56.

[3]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明]高儒.百川书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清]钱大昕撰.补元史艺文志.中华书局,1985.

[7][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王弼撰.老子道德经.中华书局,1985.

[9][宋]朱熹注.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

上一篇:高考作文,过好三道关 下一篇: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