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术后

时间:2022-10-14 03:30:29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术后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抗炎作用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ACS、PCI术后患者,依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分为观察组60 mg/d和对照组10 mg/d,每组调脂治疗6个月。分别于PCI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末检测炎症因子、血管内皮功能及肝功能,同时观察不良反应。 结果 PCI术后,CRP降低,对照组增高更明显;两组NO均有升高,观察组增高更加明显。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炎症反应;内皮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41.4;R9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4-001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ages of atorvastatin and their effects o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in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Methods Patients with ACS after PCI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in Hebi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assign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60 mg/d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10 mg/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osages of atorvastatin, and each group was given lipid lowering therapy for 6 months.Inflammatory factors,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liver function were tested before PCI and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PCI,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PCI, CRP was reduced,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 NO in both groups was increased,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 The differences within groups and between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torvastat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flammatory reactions; Endothelial function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急诊科及心脏内科常见急危重症,多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而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管管腔部分或完全闭塞所致的一种急性临床综合征[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可开通病变血管、恢复心肌血供、缩小梗死面积,进而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2]。但临床中发现,PCI过程中可造成斑块破裂,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管内炎症反应,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3]。很多研究已证实阿托伐他汀除可调控血脂外,尚具有稳定斑块、抗炎、抗氧化、内皮保护等多种药理作用[4,5]。阿托伐他汀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应用不同剂量产生的疗效差异,尚在继续探索中。本研究意在了解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PCI术后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48例,均符合ACS诊断标准[6]且行PCI治疗,并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及代谢性疾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4例。观察组男62例,女12例,年龄44~79岁,平均(60.1±1.2)岁;对照组男60例,女14例,年龄43~77岁,平均(58.2±3.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桡动脉或股动脉入路Judkins法行冠脉造影及PCI治疗,术前均嚼服氯吡格雷(进口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产自Actavis Group PTC ehf,注册证号H20140 965)600 mg与肠溶阿司匹林(商品名:拜阿司匹灵,产自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300 mg,术后常规予抗凝、β受体阻滞剂、ACEI等,低分子肝素持续皮下注射1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当天加服阿托伐他汀(商品名:阿乐,北京嘉林药业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8),对照组10 mg/d,观察组60 mg/d,均在晚餐后顿服。

1.3 评价指标

①血脂(TC测定方法是酶法、LDL-C测定方法是匀相测定法、HDL-C测定方法是匀相测定法)、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方法是双抗体夹心ELISA法),血浆一氧化氮(NO测定方法是简易比色法),肝功能(AST、ALT测定方法是酶法)。②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间降脂疗效及CRP、NO变化比较

两组PCI术后3个月、6个月末的TC、LDL-C、CRP降低,HDL-C、NO升高与同组PCI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间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3例(4.05%),ALT、AST增高≤正常值的3倍;观察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2例(2.70%),ALT、AST增高≤正常值的3倍;两组均未出现肌肉酸痛症状,均无胆红素增高现象,均予以常规保肝药物后复查正常。两组患者肝功能异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70,P=0.649)。两组患者转氨酶比较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往在发达国家多发的ACS,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日益增高[7],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在临床中PCI是治疗早期ACS的有效手段之一[8],但在PCI术中,支架植入、导丝进出、球囊扩张等操作中均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影响预后,同时随着对本病的认识日益加深,逐渐认识到炎症反应亦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并可进一步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致内皮功能失调[9]。

CRP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是反应人体非特异性炎症的最敏感指标之一,其含量增高多提示炎症活动活跃[10]。而血管内皮舒张收缩功能紊乱,可进一步减少冠脉血供,加重心肌缺血表现。NO作为一种脂溶性气体分子[11],可促进鸟苷酸环化酶的释放,促进钙离子向细胞内流动,提高钙离子浓度,从而促进Na+-K+离子泵的交换作用,改善细胞生物活动,故其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血管舒张因子之一和细胞保护物质。研究[12]已证实其可松弛血管平滑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进而减少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的生成,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延缓冠脉病变进程。阿托伐他汀为常用的第三代降血脂药,属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并可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血清含量,近年研究[13]证实他汀类药物除具降脂作用外,兼有抑制炎症因子和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国内陈洪涛等[14]研究发现,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PCI术后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含量,同时能显著改善冠脉血供。石金河等[15]研究证实,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PCI术后的血管内皮炎症反应,并可使凝血-抗凝系统再稳定。本研究亦证实,两组PCI术后3个月、6个月末的TC、LDL-C、CRP降低,HDL-C、NO升高与同组PCI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PCI术后的TC、LDL-C、CRP降低,HDL-C、NO升高与对照组PCI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尚有研究[16]证实,ACS患者接受PCI治疗后如果中断服用他汀类药物则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临床再发生率。

综上所述,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及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更加明显,可显著改善ACS患者PCI术后的血脂、CRP及NO指标,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17-20]。但是本次研究样本数仍然较少,期待更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苏位贤,尹咏梅,于安寿.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204-206.

[2]冯俊,李胜友,钱福东,等.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安徽医药,2013,17(2):293-295.

[3]张立萍,高秉仁.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系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60-65.

[4]陈洪涛,侯文华,苗永国,等.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术后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7):1992-1995.

[5]张晓娟,李保,王敬萍,等.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脉介入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7):791-792.

[6]吴涛,邱健,晓华,等.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炎症及凝血因子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11,32(23):3051-3053.

[7]王向明,武保华,寇传玉. 马来酸依那普利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对于降低H型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急性冠脉综合症发病率相关性研究[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 9(S1):59-60.

[8]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5):380-393.

[9]王艳,安雅臣,赵晓晶,等. 炎性标记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1):44-46.

[10]尹喜娟.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的作用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12-13.

[11]沈云峰,胡远贵,张洪波,等.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清胱抑素、一氧化氮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5,30(1):82-84.

[12]方小丽,王圣,马建林,等. 血浆NO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 海南医学,2012,23(18):18-19.

[13]孙津津,张海涛,张颖,等. 早期他汀序贯治疗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11(3):196-200.

[14]陈洪涛,苗永国,侯文华,等. 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对ACS行PCI治疗患者心肌灌注、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安徽医药,2014,18(12):2375-2377.

[15]石金河,陈希妍,任芳,等. 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对炎症和凝血因子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510-511.

[16]王金艳,张庆华,亢瑞娜,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PCI治疗后中断他汀对预后的影响[J]. 重庆医学,2014,43(8):2938-2940.

[17]陈曦,林文海.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炎症及凝血因子的影响分析[J]. 当代医学,2015,22(11):117-118.

[18]陈玉怡. 强化阿托伐他汀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造影剂肾病的作用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8):114-118.

[19]徐崇泽,何军,石磊,等.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疗效和血清因子表达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9-12.

[20]李现立.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5):45-47.

(收稿日期:2016-03-06)

上一篇:早期肠内营养在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治疗中的临床... 下一篇:人参皂苷Rg1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修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