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不堪言,也妙不可言

时间:2022-10-14 03:04:41

金融危机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来说,会妙不可言,而对中小企业来说,则会苦不堪言。企业规模某种程度上与安全性成正比,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化解危机的途径就是如何使自己不再是“中小企业”。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不同的企业来说,有多种不同的影响:

极少数国际化水平高、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对这些极少数企业来说,危机只有利没有弊。个别幸运企业,或有妙不可言的商机。它们先可抄底企业股权,后可抄底资源物资,国内国外皆有机会,成为这次危机的极少数幸运儿。但大有大的难处,日本一些企业在美抄底的教训应当汲取。

可以通过合纵连横才能形成综合竞争力的企业。它们有一定扩张力,但实力有限,靠联盟才能形成合力。但在纵横捭阖中变数亦很多。

靠收缩战线才能苟活的企业。中小企业多病缠身,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也难生存。但一些企业可以断尾、断腕而自保,把原来的四面出击变成集中优势兵力应对。

靠改变生存方式而存活的企业。有的行业可以生存,但这个行业的弱势企业无法生存,勉强支撑会耗尽元气。有适当机会,可以转行。

可以不改行,且可以坚持一段再决定方向的企业。这类可采取“冬眠”而不必候迁的方式熬过危机,压缩规模,坚守待变。

实在坚持不下去,被人兼并收购、安乐歇业的企业。企业家不一定总要有企业,企业消失前要合法打发利益关系人和员工,合法停业,自己抽身休息学习、到跨国公司和大企业就业,部分或全部接收他人并购,也是很好的过渡。

此次经济危机也将使中国企业面临更加残酷的国际化竞争。2009年中国多数企业不仅发展困难,且国际贸易摩擦会不断增加,中国制造的产品在这次危机的后续贸易战中将举步维艰。我对企业转危为机的对策有如下“五本”看法:

“质本”。以质为本,不给竞争对手以技术壁垒的口实,不仅是竞争的需要,也是安全的需要。当今国际市场上一流企业卖质量标准,我国企业海尔、远大等均有卖质量标准经验。可是,我国许多企业并无质量意识、认证意识和国际化质量战略。每年大量的被退货的产品使很多中小企业极为艰难。三C标准、国际公共标准、专业标准、公平竞争标准、社会责任标准等应是企业常抓不懈的工作。

“形本”,即商标、宣传、广告、知名度和信誉度战略。首先要有国际化的商标标识,如有必要需到境外注册,不可迟疑。到目前为止,境外非法注册我使用在先的商标不下十万,通过司法诉讼讨要回来的不过十个!商标国际化应注意几点:一是不可简单用汉语拼音;二是不能伤害他国民族尊严和宗教禁忌;三是要多咨询国际人士的意见;四是不能触及知识产权保护的红线;五是不必哗众取宠、故作奇形怪状。

“资本”,即扩大规模。企业扩张有专业化扩张和多元化扩张等。规模在多数情况下与企业安全成正比。这次金融危机使得外国资本对中国市场增加了投资信心。资本的“嫌贫爱富”和喜欢逃避风险的“天性”可能会使外资对中国的“四万亿”效应增加“搭便车”兴趣。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开放和这场危机使中国企业利用外资的可能性加大。企业国际融资的渠道也会扩大。中国受危机打击的程度相对较少也会有利于外资来华和中国企业海外融资。一些中小企业的出路之一是尽量把自己变为不再是“中小企业”。

“知本”。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一要看好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二要量力而行地合理创新。

“人本”。多哈谈判近期可能重启。如果顺利结束,其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的新规则会对我国中小企业提出严重挑战。所以,“以人为本”不能只是企业口号,而要落实到企业对员工权利、尊严和劳动报酬等具体的制度当中,长期指望劳动法、环保法的不严格执行而苟活的企业终究是要吃亏的。

此外,此次危机对中国利用外资有利。金融危机对各国、各行业、各社会群体的影响是不同的。环视当今世界,哪个经济体有中国市场稳定?有几个市场比中国市场投资回报率高?资本是“嫌贫爱富”的,中国国家投资4万亿,地方政府会追加十几万亿,企业和民间追加十几万亿,外国资本会“趋炎附势”,反抄中国市场。中国按照入世承诺开放金融服务市场,也有利于外资进入中国,所以,中国投资热、外资热在今后几年不会减退。中国企业可以抓紧机会利用外资壮大自己再走出去。

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有条件的企业早已经行动了,没有条件的你赶它出去,它也不会走出去。金融危机前,对中国资本的歧视比比皆是:买技术不行,买矿石也不行,持股也不行,并购更不行!要不是危机,这类有违自由贸易规则的双重标准和对华恶意歧视还不知要延续多久!在某种意义上看,中国企业是在危机中获得了部分真正的“国民待遇”。

上一篇:双城记 第5期 下一篇:希望与失望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