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材中老子道家思想的解读

时间:2022-10-14 02:57:35

大学英语教材中老子道家思想的解读

摘要:外语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精髓,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外语界的广泛认同。本文运用老子的道家思想,从道法自然的心灵体验、圣人不仁的平等思想和生死自然的达观态度三个方面,对现行大学英语教材相关主题内容进行解读和阐释,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平等交流意识,培养高素质人才,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大学英语主题;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62-03

综合教程是大学英语的主干课程,采用每一单元安排一个主题的形式,主题的选材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主,通过主题教学,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他们所学目的语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但是我们认为任何交流都应该是双向的,学生在吸收学习和借鉴目的语文化的同时,更要掌握和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轴心时代”诸如儒、道、法、墨以及后来的佛教文化,因为“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会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老子的思想是轴心文化时代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的哲学思想同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我们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核心。教师和学生只有深刻认知了核心文化,才能从深层次上认知文化的内涵,理解目的语文化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异同,提高文化鉴别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除了语言教学之外,更应该承担起传播中国核心文化的责任,因此,笔者认为,与中国轴心文化相结合的外语教学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特色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分析、理解课文,并运用核心文化的相关内容对其进行阐述和说明。目前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想法已经得到外语界的普遍认同,但如何通过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了的内容,以达成传播核心文化的目标,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中的相关主题进行解读,发现本教材中的不同单元都蕴含了老子丰富的道家思想,在此,我们尝试对其中的三个主题进行阐述。

一、道法自然的心灵体验

“道”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和核心概念,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老子就提出了“道”的概念,在书中也反复出现。“道”主要有三种意思:一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即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二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和运动的规律;三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准则和标准。作为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无法感觉和知觉的,但是世界万物的发展变化都要尊“道”而行,人类的行为方式也是一样,以“道”为标准,在“道”的范围内活动,那就是符合道的本性的,因为“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对“道”的自然本性是这样描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纯任自然”这一层层递进的方式凸显了“自然”为“道”这一本性。书中有五处直接言及“自然”,而且每一处“自然”的内涵都是统一的: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17章)

“希言自然”(《道德经》第23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

“道至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第51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64章)

本册书开篇第一单元的主题为“Changes in the way we live”正是“道”法自然的体现,其中第一篇课文“Mr.Doherty Builds His Dream Life”讲述了Doherty一家如何通过选择亲近自然的简朴的生活来获得心灵的最大满足,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作者在文中说:“我们不是为了钱而移居乡村,我们来这里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当我看到Emily(作者的儿子)傍晚去收鸡蛋,和Jim(作者的女儿)一起在河上钓鱼,或和全家人一起在果园里享用老式的野餐,我知道,我们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求的生活方式。”作者和家人曾经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但是都市繁忙而富裕的物质生活并没有让作者感受到心灵的快乐和满足,当他们选择与天、地相互融合的生活方式并过上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时,他们的生命是真实而有力的。

Doherty一家的生活可以说是自然的,与“道”相应的,因为当我们把老子所说的“自然”二字分开来讲时,我们会发现“自”就是“自在”的意思,“然”是“就这样”的意思,因此Doherty一家的生活方式是尊“道”而行的,在“道”的范围内活动的,是符合“道”的本性的,因为“道法自然”就是说“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宇宙间有天、地、人,而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思想揭示了“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因此道法是自然的,道在自然而言地造化出包括人在内的大千世界时,也赋予人以己相契合的生命本相和本然之性,人要取法于地,地要取法于天,天要取法为道,道的本性是自然的,因此人的本性也应该是自然的,这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本身的和谐。

那人类怎样运用“道”的原则和规律呢?怎样才能通过“人法自然”进入老子所推崇的这种生存状态,从而实现心灵的回归呢?老子指出了一条最便捷的道路,那便是“致虚极,守静笃”,意思为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静”,“静”叫做回归,在这里,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想根除人心灵上的蔽障必须通过“致虚”才能做到,“致虚”则要求人们必须返静,“静”才能使人类自身得到归根和复归(黄市群)。

怎样达到“静”,使“静”达到心灵的回归呢?“去奢”(29章)不失为一种良方。抛弃自身过度的欲望,净化自身的心灵,使思想观念回到毫无瑕疵的状态,才能回归纯净的本性,简单地说,就是修身养性。在生活方式上,老子主张:“圣人为腹不为目”,“腹”的要求是简单的,而“目”的需求是复杂而难以满足的。人们如果对“目”过度追求,则会丧失本真。因为过度复杂的人为需求并不是获得幸福快乐的充分必要条件,感官的刺激、财富的占有、虚荣的满足也去可以给人带来短暂的欢愉,但这种短暂的愉悦很快便成为人们新的不满和烦恼的根源。因此老子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返璞归真的重要方式。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Doherty一家通过“致虚守静”和“抱朴寡欲”的途径,遵循了“道法自然”的准则,使思想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使心灵回归到至纯至净的本然之性。

通过对本篇课文中老子思想的解读,让学生明白人类通向幸福之路都是相通的,人的内心应该有促成生命境界的超越和提升的无限潜能。

二、圣人不仁的平等思想

本册书第二单元的主题也很具有代表性:民权英雄。课文讲述了“The Freedom Givers”的故事。在美国早期的民权斗争中,有无数的无名英雄,为了帮助黑奴获得自由,他们共同建造一条由逃跑路线和安全人家组成的秘密网络,在1820至1860之间,大约有十万名黑奴经由此路走向了自由。这些提供帮助的人,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怀着“The Creator intended all men to be created equal”的信念,在克服偏见和歧视的争取自由和民利的旅程中不断地抗争着。

这篇文章让我们再次体会到西方文明的一个基本特点:有很强的平等的观念,尊重个人自由,尊重生命,这与老子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老子全书都在谈天说地,为的是阐明“道”这一最高实体,而论玄论道实际上是为了确立“自然”这一最高价值,即人本身的一种状态或者样子。人与道、天、地一样,都应该是自然的,更是平等的,老子称之为宇宙间的“四大”,第25章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那圣人如何对待与道齐、天齐、地齐的人呢?《道德经》第5章有明确的说明: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仁”的意思与儒家的“仁”不同,它表示“私爱,偏爱”,就是说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实际上是视百姓若神灵,敬重、保护和服务百姓。“‘天地不仁’是万物平等的思想,‘圣人不仁’是人人平等的思想”,人类社会中无论贫富贵贱,都要平等对待,万物都是由“道”创造出来的,“道”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公平。

道家的另一位创始人,庄子,不仅继承了老子的万物平等的思想,更是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概念,在《齐物论》中论述了宇宙万物平等,没有差别,人自翊为“万物之灵”,生命值得尊重的思想,而对于个人的自由、个体的超越,他超越老子而主张“绝对的自由”,“主张绝对自由者,必主张绝对的平等,盖若承认人与人,物与物间,有若何彼善于此,或此善于彼者,则善者应改造不善者使归于善,而即亦不能主张凡物皆应有绝对的自由矣。” 可见庄子认为人与我万物不仅仅是平等的,更应该是绝对自由的。

“The Freedom Givers”这篇文章为我们了解老子思想中“重人贵生”的平等思想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它,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道家文化中所反映出来的人人平等的思想。

三、生死自然的达观态度

本册书中有两个单元出现了与死亡有关的主题,一个是第六单元“The last leaf”中讲述的一位老画家为了拯救一位因患肺炎而丧失求生欲望的女孩,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另一个是第八单元,“Human Cloning:A Scientist's Story”.课文是第一位克隆自己的塞缪尔・伍德博士写的,讲述了自己创建干细胞研究公司和研究克隆技术的原因。他与母亲无比亲密,但是母亲却不幸患上了糖尿病并离开了人世。他说,“我是为母亲而做这个研究的,我想,母亲只要能多活几年,我们或许就能利用这一技术挽救她。”

道家哲学是自然哲学,侧重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探讨生与死的问题。在人类解决生死问题的种种智慧中,老子和庄子所提供的生死智慧无疑是最深刻的、最奇特的、最能给人以精神武装的。王泽应说道家“实际上给与世人一种可资借鉴的生活方式,为人们好好生活和好好地死亡提供了一条内在超越的途径,亦即为人们解除生之痛苦、死之恐惧提供了心理宣泄和自我解放的途径。”

老子主张“死而不亡者寿”,肉体虽死精神犹在是真正的永恒。人死后唯一能够延续的,就是人们对他的怀念,不朽不是灵魂不死,是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不朽的人生。

四、结束语

综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很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播中国经典文化,这不仅利于加深学生对本国和目的与文化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文化鉴别能力,刚有利于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提高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整个国家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龙毛忠.中国文化概览[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陈荣杰.中国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老子.图解老子[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4]戴敬业.老子现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黄市群.心灵的回归――论《老子》的自然与道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7).

[6]老子.图解老子[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7]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彭书雄.老子智慧与当代大学生心理调适[J].文学教育,2009,(01).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5-176.

[10]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吴承钧,苗族,硕士,讲师,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教学,跨文化教育;施镜蔚,汉族,硕士,讲师,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教学。

上一篇:根管预备与充填方法对牙根抗力性能的影响探析 下一篇: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0例的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