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五十载 壮丽事业奏华章

时间:2022-10-14 02:38:58

薪火相传五十载 壮丽事业奏华章

常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取得未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后勤保障是生命线,是防护墙,是百万雄狮的坚强后盾。

在后勤保障中,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

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陆海空三军将士威武的戎装,出自他们的精心设计;“跨越-2009”军事演习,官兵们携行的餐谱化、热食化野战自加热食品。凝聚着他们的不懈追求;抗震救灾中,被百姓称作“及时雨”的野战炊事车、被服洗涤车,饱含着他们的爱心和奉献……

他们就是――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这是我军唯一从事军需装备研究的科研机构,肩负着全军通用被服装具、单兵防护与救生装备、野战饮食装备和军用食品研究、试制、试验的任务,承担着引领军需保障科技进步的重要职责。

军需所主要研究“吃、穿、防”问题,所有科研项目都与部队官兵密切相关。可以说,军需装备关系到部队官兵的生活与生存,更关系到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和保障力。

然而,人们对军需研究领域知之甚少。许多人充满好奇。军需所所长金友发大校的翔实介绍,为人们揭开了神秘面纱,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鲜为人知的壮丽画卷!

开拓奋进铸就辉煌

2010年6月1日,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建所50周年。在半个世纪的如歌岁月中,一代代军需所人,以提高部队后勤保障能力为己任,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追赶世界先进到跻身世界前列的蜕变。如今,军需所已经在军界享有很高声誉,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军需所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倾注了军需所人的拼搏和挚爱;是一部改革奋进的创新史,凝聚着军需所人的智慧和情怀;是一部我军军需装备科研的发展史,一代代军需所人呕心沥血,铸就了今天的辉煌。

50年来,军需所人攻克了一道道军需装备尖端课题,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部分科研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完成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课题46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5项。不少成果填补了我国科技领域的空白。

军需所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姓军为兵”的科研宗旨,面向部队、面向战场;服务官兵、服务基层。在骄阳似火、高温酷暑的南疆海岛,在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北国边陲,在潮湿闷热、难见天日的热带雨林,在氧气稀薄,人称“生命”的雪域高原,都留下了军需所科研人员的足迹。研制的系列军服,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精神风貌,特别是07式军服。赢得了举世瞩目,标志着我军军服制作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研制的饮食装备,被服洗涤装备,军用食品等,在历次抢险救灾及边境自卫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受到了军委和总部首长的赞扬;研制的新型防弹头盔、防弹背心、救生衣等单兵防护与救生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部队遂行作战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汉麻综合利用,废旧军服回收利用,高效节能炉灶等利国利军利民的科研项目研究,受到了中央、军委、总部首长的高度重视。在历次首都国庆阅兵式上,军需所研发的军需装备,承载着军需科研人员的爱军情怀,一次次地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充分彰显了军需科研的亮丽风采。

现任所长金友发是山东省文登人,1973年参加工作,1976年2月入伍,多年来他秉承了军需所一脉相传的精神,为军需所的发展不懈努力。正是一代代如金友发般的领导者,带领着军需所默默奉献,用无言的爱与责任筑起了保卫人民幸福生活的坚实后盾。

军需科研不断创新

穿上又轻又暖的防寒服装执勤巡逻,曾是守卫在高原、寒区的部队官兵多年的梦想。但是,透气、透湿、保暖性能好的防寒材料,属于世界材料科学的前沿技术,发达国家对我国长期的技术封锁,使我们实现梦想之路变得异常曲折。

军需所科技人员下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们从零起步,刻苦攻关,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从制膜、层压、复合到服装加工技术的全面突破,自行设计、建造了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条层压织物生产线,并且制造出了防风透湿保暖的全新型防寒材料。运用这种被称作“全天候人造皮肤”的新型防寒材料,他们研制出新型高原山地作战防寒服装,防风透湿、保暖性能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队的一位领导动容地对他们说:“你们为部队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军需所政委赵桂林曾深有感触地说:“国外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出再多的钱人家也不会给你。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攀上高新技术的塔尖。”

寻求环保、优质的新型纤维资源,是世界纺织业关注的前沿课题。军需所副所长张建春带领课题组潜心研究10余年,终于寻找到理想的新型纤维――汉麻。他们先后完成了汉麻改良、种植、加工的专项技术,研制成功了机械脱胶软麻设备、闪爆加工设备、生物脱胶、高温蒸煮设备、分纤漂洗、液氨整理设备和纤维分级梳理设备及相关的工艺技术,不仅为军用被服材料研究开辟了新领域,也为国家构建新型产业链提供了强劲支持。

我军每年发新收旧和退役收旧的军服数以万吨。研究废旧军服回收再利用,既有助于贯彻新军服管理法规,又能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军需所联合军地科研力量,先后突破了多个技术“瓶颈”,建成了中试生产线,此举为我国废旧纺织品的再利用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军用食品是军队给养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贮存期长、营养全面、功能性强、包装可靠、携带使用方便等显著特点,是唯一可以全员使用、全程使用、最直接有效的战场饮食保障手段。

提起军用食品,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压缩干粮和罐头,实际上,军用食品有很多种类和产品。目前,我军军用食品包括三大类、二十多个产品,涵盖了民用食品领域的罐头类、脱水食品类、中等水分食品类、功能食品类等多个领域。

1949年以前,我军没有制式军用食品。解放后开始军用食品研制,从最初的两种压缩干粮、马口铁罐头到现在的几十个高水平产品以及多种先进食品机械装备的研发成功,开创了军用食品领域的新局面。

特别是1995年以来,我军开展了高能野战口粮、渡海登陆作战食品、高原山地野战食品和以主食、副食和汤饮料三大系列为基础的新一代野战食品的研究。不久前,主食系列、副食系列、汤饮料系列和米粥罐头四个项目通过了总后的技术鉴定,推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产品,有的项目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开展的自加热野战食品研究,实现了系列化、餐谱化、热食化,大大提升了我军野战食品的综合保障能力。

现代战场,快速机动、长途奔袭已演化为战争常态,对遂行后勤保障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官兵在高强度的战斗中吃饱吃好,是攸关战斗力建设的大问题。

围绕现代战争保障需求,军需所科技人员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成功研制出野战炊事挂车、野战主食加工车、自行炊事车、野战面包加工方舱等大型骨干装备,以及班排连野战炊具、热食前送器具等便携式装备,构建起集饮食加工、制作、贮存和前送一体化的饮食保障系统,彻底结束了我军“埋锅造饭”的历史。

军需所的科技人员瞄准未来战场,成功突破了防弹机理、防弹材料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先后研制成功了防弹头盔、防弹背心和军用救生衣等系列产品,使我军单兵防护装备跻身世界前列。

试验现场,身着各型防弹背心的“假人”,接受弹击试验。“啪!啪!”两声枪响,军需所提供的防弹背心,“假人”毫发未损。之后。该防弹背心很快成为武警、公安、银行等行业的抢手货。

广纳贤才,铸就人才方队

总后军需所始终把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作为单位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方队。

近三年来,军需所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一个仅百来人的研究所,何以屡创佳绩昵?这一切,都源于新一届所党委开放建所,“大科研”战略的实施。

军需所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三高”目标,采取借人才、借平台、借资源的“三借”科研方式,突出重点学科、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的“三重”建设思路,以创新的发展模式引领军需科技进步。

“三借”――创新科研资源利用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军需所制定了《借人才、借平台、借资源工作实施方案》,聘请16位知名院士为科研顾问,直接参与军需科研工作;与多个高校和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联合攻关;与20多家国家重点试验室、技术中心进行科研合作,借用先进平台开展科学研究。

“三重”――创新科研平台建设机制。他们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重点试验室建设、重点项目建设为着力点,构建新型科研平台。先后设立了15个专业学科,聘任了8名学科带头人。加大投资力度,先后建成了单兵装备人机工程实验室等多个设施配套、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室,为提升科研手段创造了条件。

“黄金累千,不抵一贤”。所党委广纳群贤,全力推进人才强所战略。他们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对引进人才给项目、给经费、给空间,选送年轻科研骨干出国深造,为特招人才建立优秀人才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如今,军需所初步形成了一个学历高、能力强、后劲足的高素质人才方队: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被评为全军领军人才,2人被评为拔尖人才,18人次获得总后科技金星、银星和新星。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为军需所的腾飞插上了坚实的翅膀。

上一篇:新三板挂牌方式与流程 下一篇:褚君浩:半导体科研绽光辉 胸怀宇内心忧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