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地到场所”——城市语境下建筑现象学的运用策略

时间:2022-10-14 01:41:59

“从场地到场所”——城市语境下建筑现象学的运用策略

【摘 要】建筑师对待场地的态度及处理手法往往决定了建筑最终所呈现的性格特点,强势的介入和谦虚的融入是两种普遍存在且对比明显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对话方式。在当代城市追求高密度,高效率的建设背景下,大多数城市建筑选择以第一种方式对话场地。目前,讲究功能高效而单调枯燥、缺乏人性化空间尺度已逐渐成为城市建筑需要共同面对的一大问题。尽管大多设计师都修饰性的试图通过对建筑四周场地景观的布置和优化来提升环境形象并能得到一定改善,但其并没有从深层的角度正面的回应空间与场地之间是否具一种良好的,有机地,更加人性化的关系。建筑现象学提出“建筑的存在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地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的观点运用在当代城市语境下,可以为构建具有场所感的人性化空间提供一定设计策略。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地景策略与材料语言的运用。强调建筑界面与场地界面的软接,融建筑底层、台面、或屋顶与外环境于一体,注重建筑材料的运用与环境气氛的融合,挖掘其表现空间与场所质感和肌理的潜力。

其次,地域文化与自然元素的介入。持有“此时此地”的设计态度,注重建筑形态,空间尺度,细部设计是否能唤起使用者对场所自觉的认同感,将“山、水、院、廊、桥、亭”等自然元素从景观的层面提升至重塑建筑与场所精神的核心要素的层面。

最后,旧时场所的存留与新建筑的融合。关注特定历史空间场所感够唤起人们的认同感和共鸣的特质,通过功能置换,适当融入现代元素等陌生化和新旧对比的处理方式创造当代建筑,尤其是开放性较强的文化类建筑等对场所内容普遍具有较高期待的功能设施。

【关键词】城市语境;建筑与场所;地景策略;地域文脉

下面分别以上述三个方面为出发点,结合成都地区近年来的一些建筑作品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建筑形态与场所语境的结合

建筑的形态直观的表达其性格特征,建筑与环境的积极互动通常以开敞中庭,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形式表现,从而使观者自觉的对建筑物产生亲切,美好的憧憬。

首先以成都天府软件园交流中心为例。天府软件园中心位于成南高新经济开发区,在周围的软件园建筑密集的背景下,以低调而安静的姿态出现。建筑由地面向两侧升起的V字形态作为入口中轴空间,提供了轻松的由地面到达屋顶的连续场所体验。屋顶花园近似成都平原的“坝子”,在形态和公共开放性上都是外场所至建筑的延续,模糊了内外空间的概念,是地景策略最有力的表达。虽然是单体建筑,但整个建筑体量却化整为零,以聚落形态出现,与周围单调而强势的城市肌理形成对比,使更加人性化,诗意化的建筑形态语言成为塑造场所内容的核心要素。在材料的运用上,建筑师保持了“材料就是颜色,颜色就是材料”的原则,终究以质朴为原则,选择黑色花岗石,木百叶和玻璃的搭配,打造出建筑含蓄,轻快,现代的气质形象。

二、场所语境的山水意象式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始终有着对自然的眷恋和崇拜,成都地区向来也都对山水田园式生活情有独钟,建筑环境与空间场所的塑造往往都有着向“山水院廊桥亭”等元素靠拢的情节。

以下以成都来福士广场为例。成都来福士广场位于成都市主干道——人民南路与一环路交汇处,作为集办公、公寓、零售店、饭店、咖啡馆和餐馆等功能与一身的城市综合体。设计师提出“切割泡沫块”的概念,根据功能和流线的将其切成5座大厦,彼此以桥连接。大厦之间的空隙以及大厦围成的院落则承载了空间场所的灵魂,公共空间中三座巨大的池塘来源于杜甫的诗句“三峡楼台淹日月”,同时它们也成为了下部6层购物中心中庭空间的天窗,为室内空间创造了宛如海底般的采光体验,并且在对角自动扶梯的切割下构成了三座“楼中楼”,建筑外立面架空处分别是三位知名设计师设计的历史亭、高科技亭和杜甫亭。各种公共活动空间以嵌入的方式为场所填空,四处跨越与横穿的公共桥廊,在调动人们对空间审美的兴趣的同时,也诠释了建筑与场地之建立的一种诗意化的关联。为了表现建筑文雅的气质,建筑立面采用“方孔”和“网络”的元素,以排列组合的形式无限重复形成“匀质语境”特有的细腻和宁静的界面感受,为这座繁华都市中巨大的建筑院落带来特有的安静气息。

三、场所语境的地域文脉表达

旧空间场所由于时间的作用普遍留下强烈的能够唤起人们共鸣的痕迹,当新建筑怀着向场地致敬的态度时,通过选择性的保留沉淀了情感记忆的场所与建筑遗迹,和适度的新旧对比策略,往往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通常表现为人们对此类陌生化的场所的普遍表现出新鲜感和认同感。

以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为例。东区音乐公园位于二环路东二段外侧,属于旧工业厂房改造项目。规划包括能容纳2000 人左右的室内“演艺中心”,以及用建筑围合的能容纳4000 余人的室外演出空间“成都舞台”。其他包括与“无线音乐基地”相关的产业业态,和与音乐有关的商业业态,如餐饮、酒吧、演出剧场、琴行、创意商店等。遵循“保留、融合、对比、细节”的规划设计原则,通过保留工业文明的历史遗迹,以及新鲜时尚元素的融入,使得场所焕发生机。承载了历史记忆的红砖厂房和讲究效率的多层厂房都尽量以原本的形态呈现,新建建筑也以谦虚的姿态从立面、材质肌理上与旧建筑渗透融合,在不影响整体形象的前提下,建筑局部也有现代时尚元素的加入,以对比的手法夸大了具有时代差异性的建筑语言在同一场景中的“表情”效果。同时,建筑物利用原有架空管廊敷设水、电等新设管道,利用原水塔成为高位消防水箱,利用提升塔成为酒吧区的特色空间并成为园区导向元素,利用烟囱成为园区标志性照明。另外,一些桁车、钢大门、钢传送带、钢烟囱、钢轨、枕木、钢罐等工业文明的痕迹也改造为景观要素。加上厂区内高大的桉树和枝繁叶茂的梧桐形成的生态环境,成功的使得旧工业厂区华丽地转身为音乐创意产业基地,而留存的历史语境则成为建筑与场所的“无名之质”。

四、结语

本文试图以建筑现象学的角度,从建筑形态,自然元素,地域文脉三个方面分别以实例阐述其对建筑与场所语境表达的策略性作用。尤其是在当代城市更新较快而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建筑师将承担更具挑战的社会责任,上述三方面的策略仅仅提供方向性的启示作用,空间场所的探讨和实践还是一个长期任务,对于场所的关注最终还应落实到以人为本的思考上,最终形成的空间功能效率与场所人文情怀合理并存的城市建筑语言。

参考文献

[1]诺伯舒兹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M]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

[3]王蔚,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交流中心评述[J],时代建筑,2011(5)

[4]杨鹰,成都东区音乐公园设计[J],建筑学报,2012(1)

上一篇:浅谈如何确定主体工程的施工方案 下一篇:对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