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时间:2022-10-14 01:32:48

浅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 要 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够正确的指导我国社会良性的向前发展,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这充分证明了既然历史选择了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那么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的执政党所选择的发展经济的方式必然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范畴。随着世界经济体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在经济领域竞争日益加剧。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化观 中国经济

中图分类号:G004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观,从世界范围来看它是当下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充满了对追求真理的理性思考。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最突出的特点是对于客观真理的追求。而其对中国经济最具体的影响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今的实际相结合,这是一条被证明的有利于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真理。马克思强调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强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思路是吻合的,我国经济需要发展,但是如何发展、怎么发展就在于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当下经济发展的规律,尊重这种发展规律并运用到我们的生产实践中去。认为中国社会有自己的特色,外来的理论经验必须要回归中国的现实需要来办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发展,这都体现了鲜明的科学、理性色彩。人们越是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掌握了真理,就越有条件从被动的“必然王国”走向马克思所说的主动的“自由王国”,因此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我国社会的发展是伴随着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而稳步提升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经济的发展程度,同时也在一定层面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建立市场经济,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已基本上摆脱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平均主义阴影,把人们从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解脱出来,把人们从长期占据人们头脑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农抑商的传统农耕思想中解放。使国人逐渐从接触到认识逐步过渡到参与,慢慢地融入到商品经济中去。合理赚钱、在有限的岗位中,不断的发掘出自我价值而使之升华、把自己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与把经济生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摒弃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回到实际生活中去,努力地为整个社会的前进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恩格斯曾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并且明确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意识的能动性反映在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于社会发展所需要牵扯的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投入。而经济建设最终的发展则是为整个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资基础,而文化建设则为经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人才储备。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实践中总是具体化为一系列的文化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标下的实际操作。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大致可以概括如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中国文化建设指明发展的道路与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党又是一个极富开拓与创新精神的政党。党的当下的历史使命就在于不断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将这种生产力转化为社会急需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要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物资文明建设;这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充分突出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同志在1991年纪念建党70周年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一起,共同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通过这种双轨战略,有力地为中国自改革开放起的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与智力支持。

文化起着导向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理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导航。这种理性的精神支撑就是社会先进的文化,这种先进的文化反映现代工业文明精神,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思想文化素质,同时也提升人们的价值观念。我国的市场经济呼唤新的经济伦理观。“合法致富”应成为我们新经济伦理观的核心。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条例公正原则。它既是判定市场经济能否存在的标准,也是从道德上维系市场中各利益关系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其次,在市场机制下,贯彻公正原则,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公正原则既保证生产者得其应得,又拒绝官员的,将个人所得与其对社会的实际贡献相对应,做到奖勤罚懒,端掉“大锅饭”。另外,公正原则所体现出的优惠弱者思想,对于缩小目前已趋临界的贫富分化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公正更是治疗“红眼病”的有效药剂。

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体系中,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对高水平人力资源的倚重就显得更为突出。我国的改革开放被称之为第三世界经济的“奇迹”,尽管“奇迹”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中国建国之初就确立了“教育立国”、“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并在改革开放伊始就将这一发展战略作为一项既定的国策长期坚持下来,建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良性结构,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文化力”。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国内的发展历程,也会发现这一指导策略是符合我们当下的客观实际的,在我们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在历史上就有很深的文化根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通过积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的得到繁荣与发展,而这种“文化力”也形成了一种向心力,不断的吸引着人才、资源等合理的流向这一聚集区,也通过不断的总结与提升,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中国文化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求实与创新并带来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并不断淘汰落后的文化避免其成为社会变革的阻力,阻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这种重要性,使马克思主义文化是自己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也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又一有效手段。从目的角度来说,文化是经济社会所反应的一个窗口,经济的转型与发展理所当然带来文化的改变,文化的发展要适应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一种具有现代气质的新文化是时代的要求,中华民族新型的现代文明需要新文化的不断积累。从手段的角度来说,经济的创新与发展需要文化要为这种发展提供价值支持和精神动力也就是说提供智力支持与理论依据。“实践出真知”,如果说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是一次大胆而又创新的实践的话,而每一步都需要总结提取正确的经验,并成功的指导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比如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发展到现今的“科学发展观”,他们之间既有传承又反映在当下我们党在总结现有发展历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下一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今天,文化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普遍文化认同在减少和克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贸易冲突和经济摩擦方面,以及在适应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方面,都具有其他系统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能够起到其他系统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马克思主义观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在各种经济生活中所表现的现实作用,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对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探索还具有更加深远的理论意义。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优势的竞争,更是文化优势的竞争,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如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展现自己的发展优势与上升空间,这就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发展,并将其成果转化到经济发展中去,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的发展模式。

(作者:硕士研究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浅谈《庄子•内篇》中的教育思想 下一篇:浅谈数字异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