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清与弘仁画黄山比较

时间:2022-10-14 01:20:32

梅清与弘仁画黄山比较

【摘 要】艺术家用自己的内心去师法造化,但是面对同样的造化,不同的心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山水画最妙在于造境,一种心态有一种意境。梅清,弘仁同为明末清初人,都钟爱画黄山,此二人的画面意境在差别中有相似。

【关键词】梅清;弘仁;《黄山图册》;《黄山松石图》

梅清,字渊公,因长期居住在敬亭山,山上多瞿硎石室,所以常用瞿山,瞿硎,老瞿,敬亭画逸等号。弘仁,原名江韬,出家后法名弘仁,他与髡残,石涛,山人共称为“四僧”。梅清与弘仁都是明末的遗民画家,又都喜以黄山为绘画题材。

一、梅清与弘仁绘画作品的比较

梅清画黄山,尤其爱画云海。《黄山图卷》,《黄山十九景图册》,《炼丹台图轴》,《黄山图册》等都有大量的云海。尤其以《黄山图册》中云门峰一画为代表。画面中云海以z字形穿梭于松林山石之间,从右下角开始盘旋向上,画的最高处山石形状和势态与云海走向相呼应,使得画面在奇险中有平稳感。大片的松林只见或隐或现的松针,茂密浓厚,枝干完全淹没于云海之中。一老翁身穿白衣,手持拐杖,行走于两山之间古道之中。王士贞赞他“画山水入妙品,松入神品”,又说“梅渊公画松天下第一”。松树与老翁,白衣与白雾,相互衬托,这老翁像是作者自己,在历经沧桑之后,蹬上山峰之巅,出入云海中,绝境无人烟,仿佛是仙境。此画不似范宽《溪山行旅》那样全景式构图,气势宏伟,山体壮大,也不似马远《踏歌图》那样一山半角,尖利的斧劈皴,当当做响,但是观者却能从画中感受到云门峰的高耸奇绝,浑厚中带有秀美。仿佛画外还有无限的云海莹莹绕绕遮住了这座雄奇的山峰。整张画面浓郁而轻松,旋转且灵动,轻盈不失厚重,水润不乏苍劲。从他的画里能感受到一种情趣,纯真,似孩童般的感受,这种趣味中带有一些飘渺,不食人间烟火之感,所画乃是“而无车马喧”之境。

弘仁亦爱黄山,他作黄山不以云海突出,而爱画半壁山石,倒挂古松。《黄山松石图》就是其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座大的山体紧贴纸的左边,即无顶又无底,只取山腰一段。右边两座小的山峰,几棵古松从山石中间斜出。山体坚硬刚强,巍峨陡立,峭石参天。古松姿态奇异,松针稀疏,偃骞盘空,方折瘦骨。画面空灵松秀,丘壑严整奇崛,给人以空逸冷静,静穆幽寂之感。弘仁所画山石与梅清相比都是“世外山”,不食人间烟火,但不同的是,他的画明显带有画家的遗民意识,画面失去了梅清那种轻松浑厚的笔调,少了一份纯真的情趣,多了一份坚毅的冷峻。他身在清朝心怀明朝,怀念故国,他不像梅清那样释怀,明朝是他的国家,是他的牵挂,也是他的坚持。他身体力行的试图清朝统治,赶走异族侵略。从画中能让观者感受到画家孤独幽愤,简约含蓄,深沉凄楚之情。

梅清的《黄山图册》(云门峰)尺幅虽小境界却十分开阔,画云海中远近的松林和矗立的山峰。云层线条飘逸流畅,轻舞飞扬,粗细变化之中力透纸背,且与山体松树相接的地方用淡墨,花青晕染,更加突出云厚而湿润的质感。山石转角处偶点几笔焦墨小圆点,再勾上几根细小植被,既点醒画面,又倍感生动。梅清用枯笔勾山石和云层结构线,山石多用方折之笔且方中代圆,凸显其结构又不失浑厚敦实之感。与弘仁的《黄海松石图》相比其用笔比较拙朴,书写性强,更有文人画的气息。仔细观察弘仁的用笔便可发现其用笔相对规整,洗练冷毅,瘦劲严谨而简洁。从松针的勾法中观察,梅清的松针有大量的渲染,润泽又柔软,而弘仁的松针,勾得更加有力度,几乎没有渲染。弘仁的松树生长在山崖之间,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松针少而尖细。由此可见,二人在表现手法上相差很大。

二、梅清与弘仁绘画风格相似和差异的原因

梅清生于明末的书香世家,生活富足优越,生长阀阅。明亡以后,梅清并未以武力抗清,又或是像其他文人那样剃度为僧,他的生活没有从前富裕但是可以正常生活。他曾一度想考取功名,可惜只是过了乡试中了举人,三次进京赶考,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均未能如愿。郁郁不得志,只得感叹。他认识到改朝换代后,自己所处的地位不再是贵族后裔,已沦为无力反抗的书生。人生不再似从前得意,只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寻求安慰。归隐之后他即作诗又画画,一气呵成,气韵生动。施闰章曾评价他的诗是“年壮气盛,叱咤成篇”,又评价他的画是“间作墨画,下笔盘多奇气”。弘仁也感慨人生寄情山水,但是他们的心态大相径庭。对于弘仁来说国破后即家亡,他并非生于显赫家族但是他文人气节十分浓重。其少年贫困,性情孤僻可是为人及其孝顺,他照顾母亲无微不至,以孝子著称。弘仁是明末的秀才,他与梅清不同,他不肯顺应时代的发展,坚决不向清朝低头,顽强抵抗,曾经亲上战场浴血奋战。可惜大势所趋,抵抗也不过只是徒劳,如此的现实与不肯屈服的内心相互矛盾,唯有在笔墨纸砚中寻求解脱。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的不同,才使得二人的画面意境有如此大的差别。

但是细细品味,二人的画面基调又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有苍茫凄清的意味。无论梅清如何洒脱,他的画总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玄而又玄,漂在半空中,没有着落迷茫的感觉而弘仁的画更是世外之境,又冷又倔强。可能同是明朝遗民,同样经历了国破,某些心态相同。再加上,清朝的统治者封建保守,在文化上禁锢文人思想。虽然有康乾盛世,但是那也只不过是封建统治的回光返照。社会表面一派安详,但是实际内里却如死水般沉寂。即便是满人,皇室贵胄也觉得哀怨沉痛“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捣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睡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世代荣华的贵族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画家文人。

每一个时代的都有很多画家被黄山的美所吸引,它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惹来文人画家对它不断探索研究。然而一千个人读山有一千种感受。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幅图画。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2]薛永年,罗世平.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卢辅圣主编,黄剑撰文.中国山水画通鉴:搜尽奇峰[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上一篇:有一代皇帝去百姓家偷白萝卜城 下一篇:浅议高等学校资产管理责任制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