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航行 8期

时间:2022-10-14 01:12:47

移动医疗在中国的普及现状如同燎原之火。各方在其中谋求机会的同时,也需看清一个事实:不是任何业务都可以移动化。在医疗行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医疗机构和行业解决方案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供需矛盾。医疗行业是深海,深海中有机会的同时,也有风险。

最近到上海华山医院就诊的患者,发现这里有了很多新改变:护士们手上多了一个手持机器,医生们手里的写字板换成了平板电脑。因为启用了移动医疗设备,上海华山医院北院的日常医疗护理工作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现在,华山医院北院已经开始进行半小时一次的护理巡视,医院信息科的朱震评价说:“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使用了移动医疗。”

应用空间巨大

据朱震介绍,华山医院北院在手持机上了之后,护士的工作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首先是文字输入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其次在身份核对和药品匹配上,因为使用条形码自动识别,速度也加快了。

移动医疗带来的改变让人对其产生巨大的期待。事实上,多年以来,医疗行业对移动医疗的应用要求一直没有断过,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当年在给北京肿瘤医院2009年开发的移动医护的应用,其中就有关于全院PACS在移动终端的应用。只是碍于当时的无线网络环境,实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公司医疗行业部总经理杨靖说:“医院移动医护类业务应用不仅仅只是护士执行医嘱,还包括医护病床前查询电子病历、无线心电监护、PACS影像调用、视频传输等等,对于无线网络的要求非常高,当时的无线网络技术标准还停留在802.11B的水平,处理那些业务在速度上还不如纸笔记录。加上当时无线网络的基础设备也存在问题,比如传统的无线AP设备是安装在病区的走廊,通过无线信号覆盖两侧的病房。但是因为病房的墙体厚,信号穿不过去,导致医护人员在病房内信号差,移动终端设备速度慢,甚至无法开展工作。过去某些终端设备的性能和响应时间不够,也影响了进一步的落地应用。”

在2009年9月11日,802.11n标准正式通过IEEE认可之后,国内的无线理论带宽达到了300M,在网络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改善,用户的体验也因此得到很大提升,给移动应用获得巨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内在2010年开始大力推广电子病历,加上诸如英特尔等上游硬件厂商在移动技术和高密度计算优化的性能和响应技术上有了更好的表现,使得终端设备在加载时间、系统稳定性、兼容性和使用体验等方面都满足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在不同场景下的部署需求,促进了移动医疗在国内应用中的蓬勃发展。

杨靖说:“在2011年开始,国内的三甲医院几乎都在规划或实施移动应用,有的是全线都上,有的是一部分业务上。现在的移动医疗正处于一个业务应用的推广期,大多数项目都处于建设初期 ,整个建设的周期也比较长,大约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落地应用的东西少。但是整个行业的应用需求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包括二甲医院都开始提出这方面的需求。个人预计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内,会有更多的机会出来。”

上海京颐信息科技公司执行副总裁邵华钢认为行业对移动医疗的认识度已经很高,只是“普及率还不是很高。”他用了一组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在我接触过的全国三甲医院里,部署好了移动医疗的约在30%左右,部署的情况不一:有的医院涉及的业务范围广一些,有的就少一些。总的来说,移动系统参与的业务比例大概能占全院业务的20至70%之间吧。”

升腾资讯有限公司瘦客户机事业部营销总监张烨平认为,所谓三成左右的普及率,仅仅限于“在硬件建设上,国内的三甲医院的确是有这个普及率。”他表示自己强调的是基于软硬件系统整合的移动应用,并坦承“我所接触到的医院在移动医疗的应用上并不多,比较普及的是移动查房,及社区医护人员外出就诊所携带的移动医疗设备。和国外相比,国内对移动医疗设备的应用偏向于医院内部的物流环节上。打个比方,在从药房派药到病房这个过程中,以往护士使用的手推车仅完成了运输工作,现在她们会使用带着药箱控制模式的移动护理车分发药物,并现场完成病患数据实时录入工作,效率明显提升,这种应用在国内刚刚起步。

张烨平算了一笔账:以工作站为例,若要全面普及基于CIS系统上的移动应用,一个护士工作站至少要准备两台带上述管控模式的手推车及其它移动医疗终端,这将带动该系列IT产品市场的高速增长。但从移动部署环节角度考虑,无论是平板电脑的运用还是Wi-Fi的部署,目前来看国内的情况都不是很完善,还大有空间可为,所以“移动医疗提供给我们方案商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可谓巨大。”

谈及移动医疗的普及现状,英特尔行业合作与解决方案部数字医疗中国区经理黄庆春用了一个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比喻: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黄庆春的评价依据有两个:一个是他在广州生活工作过不短时间,很早就发现当地不少医院的医生护士在巡查工作中使用平板电脑;另一个是基于近年来手持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虽然从去年开始,PC的销售是在下降,但是智能化的设备却是在提升,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率很高,在某些层面上几乎可说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每年的销售增长在20%左右,平板电脑的增长率也达到了两位数。IT市场的成长重点已经开始向移动设备偏移,这是一个应用变革的基础。

黄庆春认为:“国内移动医疗的需求正在成长,预计在未来这个市场会有超过4亿美金的规模。”

朱震认为移动医疗市场包含广义的移动医疗和医院内部的移动医疗两个市场。“医院内部的移动医疗,通常是指在院内WiFi环境下的移动应用,典型的有移动护理、移动查房和移动输液,主要使用者是医生和护士。中国的三甲医院就是那么1000多家,这个市场是可以预估的,目前看是有限的,未来发展主要的潜力是在运维和更新换代上。”但是朱震也认为随着医用垃圾处理、移动配餐、院内工程派单等应用的推广,使用人群也会有所扩大,院内移动医疗市场也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至于医院外的移动医疗部分,其所涵盖的范围和市场发展空间就更加宽广了,比如针对居民个人健康的移动采集和管理系统,像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经常携带的移动设备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甚至在我们华山医院还有国家级移动紧急医疗救援车队,这也是移动医疗一种整体化高端解决方案。”

移动不是万金油

移动医疗的出现毫无疑问是一个不可逆的潮流,但移动不是万金油,不是任何业务都可以被移动化。

朱震介绍说:“在华山医院北院,移动这一块目前主要用于护理工作。护士这一群体用的终端是手持机,同时配发移动推车。因为手持机的屏幕太小,无法满足医生在业务上的需求,所以在医生移动查房方案里配备的是平板电脑加移动推车。护理推车主要用于分药,医用推车用于查房,功能不同。” 他也承认,尽管移动医疗带来了效率提升,但是在医生这一块,除了获取患者的资料方便了,其它方面的改变并不突出。朱震认为“这与医生的工作性质有关,医生的主要工作是诊断,移动设备对医生的诊断帮助并不是那么明显。”由此可见,移动医疗在医院内的使用也是需要有选择性与针对性的。

邵华钢认为,不是医院里的所有业务都适合移动医疗,像门诊输液、医生查房、护理作业等业务内容比较适合移动。他说:“移动医疗主要是为了医院内的移动作业和临床作业方便,因此绝大部分移动业务也都是结合固定业务一起配合使用的,纯粹靠移动来做的很少。移动医疗目前能够在医院里发挥最大价值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移动应用优化医院的作业流程。这块贡献最大、做起来也最困难,因为需要改变医院平常的业务流程和操作习惯;一个是提升医院业务的便捷性方面,移动总比固定的便捷很多。”

目前移动医疗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医生和护士。但是医疗护理的过程并不仅仅只由这两部分群体完成,如果厂商与医院保持良好沟通,深入挖掘的话,会发现在其它领域、其它群体上还会有很多可移动的业务与空间。比如医院中还存在着第三个群体: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人员,即医院内部除医护人员以外的后勤人员,他们作为辅助医疗的主要构成群体,也是将来业务移动化的主要机会之一。现在,他们在医院的医疗护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工作,比如配送生化标本、领取消毒手术包等,都由他们一起参与来完成,对这一群体的信息化支持也很重要。

邵华钢说:“如果能够给护工们提供一个手持终端设备,在领取消毒手术包的时候,就可以借助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设备完成领取和交接工作,提高效率和准确率。”

杨靖认为目前发展最快最成熟的应用主要是医院内部的移动医护,“此外大有可为的是基于传感器的物联网技术以及个人健康护理这一业务,但是这领域目前无论是在产品上还是在应用方案上均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亟需跨越的三道坎

谈及移动医疗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受访者均认为在医疗行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医疗机构和行业解决方案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供需矛盾。这些矛盾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归根到底一句话:医疗行业是深海,深海中有机会的同时,也有风险。

张烨平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医院时发现,国内医院里专业性强的业务部门往往具有很强的话语权,而信息科的行政话语权则比较弱。他认为这与信息科领导有无业务背景无关,因为“虽然不同医院的信息部门领导有不同的背景,有的是从业务部门转过来的,也有的是直接从IT领域里招聘过来的,但是他们普遍在医院里的行政话语权都不大。方案商关于应用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往往只能传递到他们这里,最终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形成从上到下的推行,无法在细节上落实,最终影响部署效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推动医院信息化进程一方面需要IT部门尽早参与到CIS(临床信息系统)应用架构的设定中,避免日后拓展整合时出现后劲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求方案商加强与医院业务人员的沟通调研,了解医院的业务方向,有重点地协助IT部门完成医院信息化建设。”

在推进方案的过程中,与医院方的决策层保持有效必要的沟通很关键。邵华钢认为:“在移动医疗方案的推行普及过程当中涉及的一些问题,比如一家医院要上马这个移动医疗方案,肯定要对原有的工作流程有所触及与改变,这一变动关系到多年形成的工作习惯,需要上层领导的决策支持。但是一般情况下,方案商往往很难与医院的上层领导形成紧密有效的沟通。”

杨靖说:“目前移动医疗在产品技术上并不存在很大的障碍,从医生护士的角度上讲,他们对移动医疗的接受还是比较主动的。因为这只是对他们的工作习惯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其中大多数只是在业务操作习惯上有一些调整,并不涉及专业知识的改变。但如果沟通不及时,就会使得方案中的一些内容无法在医护人员那里获得理解。毕竟医疗无小事,医护人员拒绝陌生的、不理解的应用也是正常的。主要是和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沟通效率还有待提升。”

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有一个笑话:一个三甲医院的大夫去了社区医院后发现自己无法办公,因为他所携带的所有移动设备均无法接入社区医院的后台系统:他们之间的系统不兼容。这个笑话背后,是移动医疗需要跨越的第二道坎:标准问题。杨靖说:“其实在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本身就有标准化的问题,比如电子病历和应用平台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每个人用的移动终端所使用的操作系统都不一样,这些操作系统彼此之间又是不兼容的,所以给无线网络的接入上增加了很多的技术难度。”

虽然卫生部出台了相关法规提及了医疗信息化的标准化问题,但张烨平认为这个法规所指的内容仅仅是针对业务上以及被认为与业务有关的设备器材上的统一和标准化。具体到各地医疗系统在IT上的统一和标准化,问题依然还很严重。甚至在传统医疗系统内,依然还没有把IT看作可以影响医疗业务水平和效率的技术设备,仅仅是把IT当作是基础设备的一部分。

张烨平认为,标准问题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跨越的坎。“国内做医疗应用的企业现在也是刚刚起步阶段,无论是医院还是方案商面对的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大家都处在摸索阶段,谈不上统一和标准化。与相当依赖,甚至说离不开IT的金融行业比较,目前的国内医疗行业还没有把IT看作是一个可以影响业务提升效率的手段。在推进上有时缺乏从全院移动医疗系统部署大局考虑的意识。比如说现在他们虽然也推广平板电脑,但都只是为了服务某个子业务应用时才会有此类采购,且多数会选择娱乐类产品,对设备缺乏标准化专业性要求,对系统的兼容性考虑有欠周全,这给未来的应用造成了障碍。”

随着近年来云技术已经有了一个大的跨越式的发展,自带终端接入移动医疗系统也将成为一个不再遥远的可能。但因为医疗机构的数据敏感,除了手持终端的应用环境不统一外,安全则是方案商和医疗系统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跨越的第三个坎。

对此,邵华钢认为,目前已经有一些比较好的应对办法可以确保移动医疗中的信息安全,比如“现在有些医院内部是专用网络,手持设备一进入医院就切换到了专用网络环境下,只支持在这个环境下操作,可以确保安全。同时,还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远程操控医院的程序和服务,中间传输的并不是业务数据,只是一些图形和操作,也可比较好地保证数据的安全。”

上一篇:基于Matlab的孤立逆变源的设计与仿真 下一篇:云计算正在逐步获得企业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