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色建筑的规划与施工技术的研究

时间:2022-10-14 12:54:57

关于绿色建筑的规划与施工技术的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介绍了我国目前对于绿色建筑的施工技术以及绿色建筑规划的最新研究重点。

关键词: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研究;发展

1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的研究

1. 1 绿色社区的街道空间研究

当前,绿色城市的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大趋势,绿色社区是建设绿色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街道空间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是使用任何空间的前提。它作为社区的骨架,决定着绿色社区的基本结构。国外对于绿色社区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并有大量的建成作品。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 2 绿色居住区环境营造及技术措施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居住区绿色环境营造和环境舒适度要求日益提高。对绿色居住区环境的营造及技术措施研究,提出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是提高绿色居住区景观环境品质的关键,也是目前景观设计研发工作的重点。

结合公司的地产开发项目,主要研究与环境适宜的植物配置标准化体系,绿色居住区环境设计标准,包括硬景、软景、水景比例关系标准,活动场地配置标准,硬景用料标准,乔木、灌木不同档次品种、规格比例要求等; 绿色居住区环境营造技术措施,包括概念方案设计指南,施工图审查指南,景观现场施工技术要求,绿色居住区环境植物配置指南等; 研究绿色居住区环境营造苗木保障体系,包括苗圃规划研究,苗木全冠移植技术研究。

1. 3 住宅室内微环境设计研究

目前对住宅室内微环境研究,主要是研究住宅室内各单元的人体工程学; 住宅室内声环境的影响因素,人居要求与评价标准,声环境设计要点; 住宅室内光环境的影响因素,人居光环境的要求与评价标准,光环境设计要点; 住宅室内热工环境影响因素,人居热工环境要求与评价标准,热工环境设计要点; 住宅室内空气环境影响因素,人居室内空气要求与评价标准,空气环境设计要点; 住宅室内心理“场”环境的影响因素,室内心理“场”环境评价标准,心理“场”环境设计要点。

通过研究,从住宅室内人体工程学、声、光、热等建筑物理学、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编制住宅室内微环境装修设计指引,指导住宅的精装修设计,为进一步推动住宅的结构与装修的一体化建设做好技术上的指导保障,提高我国住宅室内居住品质,创建绿色居住环境。

1. 4太阳能相变蓄热技术及毛细管网低温辐射采暖研究

毛细管网低温辐射采暖技术是借鉴辐射供冷技术和地板采暖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采暖方式,其采暖末端采用用于夏季辐射供冷的明敷或暗敷塑胶毛细管网,依靠毛细管网较大的辐射换热面积和温度均匀的辐射表面,提供无吹风感的舒适采暖方式。毛细管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中供暖介质流速较低,流体进出口的温差较小,一般只有2 ~4℃。按照我国采暖设计标准,冬季室内供暖温度为18 ~ 20℃,毛细管网内供暖介质的温度可以控制在30 ~ 35℃,甚至到30℃以内,这样大大降低了对供暖介质的温度要求,为低品位热能的利用提供了可能。

近期主要开展蓄热材料的比对和选取研究; 太阳能集热过程、相变蓄热过程、相变释热过程的热力学模拟和试验研究; 毛细管网低温辐射供热方案设计及试验验证研究; 太阳能相变蓄热采暖技术与毛细管网低温辐射采暖系统运行试验和优化研究。

通过研究以达到以下目的: 解决制约太阳能相变蓄热采暖技术的低温相变材料及其蓄热、释热过程的技术难点,为太阳能相变蓄热采暖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获取多组相变温度低、相变蓄热热量高的蓄热材料系列的热力学性能及其性能试验数据; 根据末端毛细管网低温辐射供暖性能特点,探索将其作为既有建筑采暖节能改造的新方式; 与家用太阳能生活热水配套,提供“免费”供暖; 对太阳能相变蓄热技术与毛细管网低温辐射采暖结合的系统方案进行综合性能分析及应用推广的前期试验,评估节能减排综合效果。

2 绿色施工技术研究

绿色施工的产生和发展可划分为3 个阶段,第1 阶段是环境的末端治理和法规尊崇; 第2 阶段是施工过程资源的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和再生利用(3R) 及环境保护,主要在直接生产核心过程之外的附属生产领域采取3R 和环境保护措施,如节约材料、废弃物的再利用、提高设备的机械性能等; 第3阶段是对施工过程的直接生产工序、工艺、技术、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形成新的直接生产过程的绿色施工技术、工艺和设备。目前在推行绿色施工过程中,第1,2阶段相对来说重视程度较高,所取得的成果也较多,但对于第3 阶段的研究和成果还较为薄弱,难度也较大。目前对绿色施工技术研究主要着重于第3 阶段的层次。

2. 1 传统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的绿色化研究

对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工艺中一些影响“四节一环保”的因素进行识别,对传统的非绿色施工技术进行绿色化改造,进而开发新的工艺技术,突破现有施工工艺,实现绿色建筑施工环节的技术进步。研究方向将覆盖大部分的建筑施工分部工程,具体有: ①地基基础工程绿色施工工艺研究,包括桩基础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基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地下防水工程绿色施工技术; ②建筑主体结构工程绿色施工工艺研究,包括砌体结构工程绿色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工程绿色施工技术,钢结构工程绿色施工技术; ③绿色装饰装修施工工艺研究,包括抹灰工程绿色施工技术,饰面板(砖) 工程绿色施工技术,涂饰工程绿色施工技术; ④民用建筑安装工程绿色施工工艺研究,包括给排水工程绿色施工技术,采暖通风与空调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电气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等。

2. 2 现浇轻质微孔混凝土外墙保温体系

目前国内房屋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外墙保温系统是聚苯保温板加纤维网布增强,外饰采取喷涂料方式。由于表面抗冲击性差,不防火,使用寿命只有10 ~ 20 年,而建筑物的服务年限一般都在50 年以上,因而研发新的更耐久的节能体系势在必行。

研究的现浇轻质微孔混凝土外墙保温体系,是以现浇轻质微孔混凝土为基本隔热层,可以与基底混凝土( 混凝土墙体) 表面很好地黏结,而现浇轻质微孔混凝土的表面可以使用各种饰面材料。该体系克服了目前聚苯板节能体系易燃,与表面饰面材料黏结困难( 需加网布、胶浆等) 以及使用寿命短等弱点。

研究成果的示范工程表明,本体系保温效果好,强度高,与基底材料的黏结性牢固; 施工便利且成本低,是外墙保温体系的一项新技术,有巨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2. 3 节材型模架体系的开发研究

我国建筑施工应用中的模架产品亟待提高。以碗扣式脚手架为例,且不以国际标准衡量,仅以已经颁布的国家标准来检验,几乎大都为不合格产品,造成恶性安全事故频发和材料的浪费。建筑模板仍有大量的散装散拆的木模板,一般周转次数在4 ~ 6 次,再利用率低,形成大量的建筑废弃物。普通钢模板也存在较多问题,产品质量大,钢材投入量多,模板表面容易锈蚀,影响周转使用。开发研究适合我国建筑工程的节材型模架体系,对于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结束语

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有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建材、部品等方面技术和产品的支持,需要建筑开发商和业主的具体实施。本文重点介绍了在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绿色施工技术的最新研究重点,望与同行参考借鉴。

上一篇:浅谈防排烟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下一篇:浅析银杏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