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飞:DV是一管自来水笔

时间:2022-10-13 11:27:49

我很高兴来参加《DV@时代》杂志和iFilm一起组织的第五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获奖影片赏析活动。今天我选了几部获奖影片来这里播放,这都是第五届的获奖影片。我们每年从年初就开始针对在校生收集参赛作品。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比较成型的历史悠久的训练电影人才的学校大概有二三百个,咱们国内的影视教育现在比较强大,经常能收到七八十个学校的各种各样的学生作业。今年收到五百多部作品,选了八十多部出来放映,放一周时间。然后由老师和同学投票。

《暗夜》这部片子在剧情片里是得票最多的一部,作者是用35mm拍的,今天放的是用DVD转出来的,所以就差一些。这部影片除了技术上的成熟以外,取胜点还在于它的内容。一会儿我们还要看的这部叫《西岸故事》的影片,出自美国南加州大学。它是一部歌舞片,制作也非常成熟。几届电影节办下来,电影学院的师生一致认为欧美的专业训练非常到家。他们三年四年训练以后拿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各个方面都很成熟的作品r就像一个正经“大片”的片段一样。而我们的学生,到毕业时候的作品都还很幼稚,光不像光,剧作不像剧作等等。所以说影视制作它还是一门科学,也不见得就非要在学校里面学,它要求你要去拍去看去实践。再有就是人文的问题,《暗夜》的作者五岁时候跟随父母从俄罗斯移民到以色列,所以他就会说俄文。这部作品就把矛头指向了种族矛盾这种比较大的主题。还有我们要放给大家看的《西岸故事》,它的题材也是中东战争矛盾,但是它是用好莱坞的歌舞片的样式来表现的,也非常精彩。所以每年这个电影节结束之后,我们都会选出二十几部好的作品出DVD,让大家观看,通过观看可以了解到全世界范围内你们同龄的学影视的人,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是怎样去表达的,他们的专业能力到什么程度等等,

我对《DV@时代》杂志和iFilm搞这个活动感到非常高兴,数字技术从出现到今天越来越证明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给百年老电影以新的生命,过去的电影只是在电影院放的那一周有生命力以后就再也看不见了,只能去关于电影史的书中去寻找。自从DVD和数字电影的出现,乃至未来的蓝光DVD的出现,我们可以以非常高的视听质量去观看一百年以来的经典作品。电影终于像其他艺术一样可以插在每个人的书柜里,想欣赏就欣赏,以前都没有这种可能。我上学那会儿就想,我怎么选择了学这么一个可悲的艺术呢,放完一遍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了,再也看不到了。而现在就是可以反复观赏。目前很多国家都在下很大工夫用数字修复老片子,而我们国家好象还没有这方面的举措。我们国家现在花三个亿修一个电影博物馆,地点远,里面也没什么东西。我最近去香港,买了一些邵氏重做好的DVD。因为一结束,我看了李翰祥导演的影片《倾国倾城》,当时电影界都很震惊,说人家拍一个清宫戏怎么拍的这么漂亮。我这次买到它的新版DVD,后面的说明写着邵氏公司从2001年开始花巨资修复电影,他们有70个专业人员日夜工作,把他们公司七百多部电影全部数码化,修复色彩,修复斑痕,声音也重新滤干净。所以现在邵氏公司有700多部电影都可以以高质量的画面重新与观众见面。

咱们现在电视台里播的《早春二月》是没有颜色的。那天我看于蓝老师的一个节目,说以前电影频道播的《革命家庭》都是黑白的,导演水华老师生前经常跟她说,我那个电影是彩色的,怎么现在放都放成黑白的了。后来了解到就是工作人员只找到一个黑白拷贝,然后把它数字化就开始播出了。最后在于蓝老师的督促下,电影频道的记者跑到北影片库,终于从一大堆锈盒里找到一个《革命家庭》的彩色拷贝。才得以让影片以彩色播出,但上面的划道已经是一塌糊涂,就没人去做这件事。其实现在全世界都在做这件事情,就是把百年来的经典电影进行数字化的修复,使它获得第二次生命。

还有,数字技术使影像越来越平民化,因为它方便,便宜。所以我现在经常散布一个观点个人的视听自来水笔时代到来了。拍电影再也不只是专业人员能做的了,影视创作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商业演出而进行了。DV就像笔一样,可以记录人生,表达感情。因为它现在便宜了,虽然中国电影现在处于低谷,但是电影产量却越来越高,因为拍摄成本越来越低。大家知道《疯狂的石头》是高清拍摄的,《三峡好人》是用高清HDV拍摄的,贾樟柯说《三峡好人》的拍摄加影片纪录片的拍摄再加上整体宣传,一共才八百万人民币。最近,应亮拍的《背鸭子的男孩》,演遍世界五十多个电影节。我到印度电影节碰到一群影评家,他们刚从莫斯科回来。他们就跟我说他们看了应亮这部数字电影,觉得特别好。接着应亮就又拍了一个高清HDV的电影叫《另一半》,在东京刚得了奖。这部电影的拍摄才花了六万元,而且它是一部可以在电影院播放在电视台播放的正正经经的电影。电视电影和影院电影我觉得这是没有什么原则区别的。这就证明我的观点,你完全可以不是为了商业发行去拍摄影片。所以我现在也经常在提倡个人DV作品。你自己可以拍自己,可以拍你的父母、聚会,只要你会拍会剪,它都可以成为一篇视听散文或者视听日记,再过不了多久,网络带宽增加了,博客里就全是个人录影,而不光是照片了。这个时代会发展的非常快,传统的影院放映和影视制作反而可能要迅速的萎缩直到将来的消失。相信以后大家会在网络上看到无数多人都在拍电影,都在用视听的手段表达自我。所以,我觉得现在对此感兴趣的人:一是你要勇敢地拿起DV去拍,另一个你还是要做一些必要的学习。再举一个例子,用DV拍摄一些纪录片,这个比较容易。前年电影学院出了一个片子,一个文学系的小姑娘。她父母是做皮具生意的,所以她就拍了一个纪录片,名字就叫《牛皮》。110分钟的片子,全在他们家的室内拍摄,打着比较昏暗的灯。我和另外一个年纪大的老师,我们俩比较保守,看了三十分钟就受不了了,觉得很沉闷。没过半年,这个片子在柏林影展上得了两个大奖,后来又在全世界很多影节上获奖。不过我觉得这个片子确实也算是一部作品,而且它的成本几乎为零,但是就是这样的作品,它也会在电影史上划一横。说明这一切都得意于数字技术,得意于DV的出现。所以未来DV这管自来水笔会交给所有的人。过去唱戏的票友,未来影视创作也会有专业票友出现,你完全可以达到专业水平,但你不以影视为生。所以我觉得大家应该好好利用《DV@时代》和iFilm这个平台,多进行一些交流,做出好的作品。

上一篇:佳能XLH1:我的高清青藏行 下一篇:《老铁匠家的夏天》录音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