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画跌了也别心疼

时间:2022-10-13 11:17:39

在2006年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陈可的一幅一米见方的画《小F・刺》最终在38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上落槌,这个价格远远超过了陈可当时在画廊两三万一张画的价格。跟许多中国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一样,陈可一“拍”成名。

这一年正好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狂飙突进的一年,在各大拍卖行,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屡屡拍出“天价”。许多艺术家甚至没有经过太多展览的洗礼,便被推至一个高不可攀的价格。陈可认为这是一个中国特色:“其实艺术家也并不想这样,但很多收藏家不去画廊买作品,只去拍卖会买。因此想要让这些人了解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只能把它们推向拍卖会。”另一方面,当时国内对年轻艺术家并不重视,年轻艺术家很难遇到展览的机会,这种现象直到2007年才有所改观。

当陈可这张画拍出“天价”以后,她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更多的是质疑。作为所谓“卡通一代”的一员。陈可的作品中所运用的卡通等流行文化的元素,与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了割裂,人们一时间还不能接受卡通这样看似“浅薄”的形式登上艺术殿堂。而十倍于画廊价的拍卖价格也让画廊有些迷惑:不知道该怎么卖画了。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热让投机客虎视眈眈,如果还是按照原来两三万的价格卖出去,这张画很可能会立刻出现在下一季度的拍卖会上。经过一番考虑,画廊索性暂时停止售画,等待市场自身做出一番调整之后。能出现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

在这股中国当代艺术的热潮中,陈可庆幸自己做出了冷静的选择:“市场有时候会成就艺术表面上的繁荣,但是如果没有别的东西支撑的话,对尚未成型的体系,它也可能导致致命性的打击。”很多艺术家在那几年里,为了能短期内卖掉大量作品,透支自己的工作甚至艺术生命。陈可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诱惑,当时很多人找到她,问她能不能照着拍出天价的作品再画一张。陈可虽然明白这样做能够在短期内赚足够的钱,而且复制也是一种最快的方式,但她连这点时间也不想浪费,而是宁愿做更多的艺术尝试。现在回过头看,陈可认为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破灭以后,那些选择复制自己的艺术家的做法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他们透支了大家的信任,必然遭致质疑。如今市场进入一段平静期,许多短期逐利的投机商因为看不到回报而撤出艺术市场。画廊的心态也在大起大落中变得更加稳健,“现在能留下来的。大多数还是对艺术有理想的人。画廊也会反思,究竟是把艺术作为几年的生意,还是几十年的事业。这次泡沫的诞生和破灭给了大家一个教训。”

2007年,陈可做了自己的第一个个展。做完个展以后,陈可才觉得自己的艺术水平得到了大家真正的认可――从一个所谓的“市场明星”蜕化成一个被大家真正了解的艺术家。陈可与星空间画廊的配合也更加默契。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绘画材料和语言的研究上。这种良好状态一直持续到2010年,陈可做了自己的第二个个展――“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在这次展览后,陈可对当下所做的事产生了一种新的质疑。因为她发现也许是学生时代自己对艺术的想法太过乌托邦或理想主义。等变成真正的职业艺术家后,发现真实的艺术世界与自己想的不太一样。陈可怀疑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接下来该怎么走,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想好,她就没有继续画下去的动力。

于是从2010年到2011年秋天,陈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来回望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把它们写成文字,画咸水彩小画,最终出版了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绘本《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陈可停掉手上的油画。在文字中寻找答案。当做完这件事以后,她觉得很多事情如同拨云见日一般,变得清晰起来,内心也沉静了许多。哪些东西是暂时的,哪些东西是更重要、更能支撑自己的,她认为自己看得更明白了。

陈可目前一边准备自己创作的下一个阶段,一边补课。因为她发现自己过去没什么兴趣的中国传统艺术,反而对自己越来越重要,所以她急需补充中国传统知识。“大学时我彻底迷西方当代艺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觉得这是老古董,跟我没什么关系。但等我后来出国去看展览,渐渐发现反倒是一些传统的东西现在能够看得进去。”在陈可眼中,这也是许多中国当代年轻艺术家所面临的共同困惑。

陈可对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期望是少坐一些过山车,能够理性有序地发展。她觉得促进艺术品买卖的不是投机,而是真正的喜欢。“收藏艺术品最重要的是你喜欢这个艺术品,这样就算它的价格跌了,你也不会心疼。”

上一篇:在胡同里耍“死飞” 下一篇:孙连刚:玩儿出来的草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