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蔡正祥皮影戏班的考查

时间:2022-10-13 10:25:04

桐柏县蔡正祥皮影戏班的考查

摘 要:皮影戏已成功申报世界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桐柏地区皮影前人鲜有研究。笔者多次入访桐柏,对蔡正祥班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与记录。本文以桐柏地区的皮影戏班蔡正祥班为个案,从其戏班组织、戏班经济运营、戏班演出剧目、戏班音乐、戏班习俗、戏班传承、戏班前景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调查统计,旨在发现皮影戏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传承和延续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桐柏县;蔡正祥;皮影戏班;考查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721(2012)02-0101-07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为豫鄂两省交界处,桐柏山腹地、淮河之源头,秀美的山水也造就了厚重的文化积淀,文化即发祥于此。作为传统文化之苑的一枝奇葩——桐柏皮影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今,桐柏皮影戏已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桐柏地区皮影戏的研究,前人鲜有对桐柏地区皮影戏班社本体构成及其与地域生态文化系统的考查。笔者多次入访桐柏,与桐柏蔡正祥皮影戏班同吃同住同演,对蔡正祥班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与记录,以期从中总结出对皮影戏未来发展之有利因素,提出对传承有利之措施,从而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做贡献。

一、蔡正祥皮影戏班共生文化述略

蔡正祥为桐柏县月河镇大李庄村民。大李庄村位于桐柏县东部,坐落于桐柏山腹中,全村500多人,以李姓为主,相传李自成起义时就有此村。这里的相关的民俗很多。正月十五玩龙灯、竹马(类似旱船)、舞狮子、扭秧歌(只扭不唱)、唱皮影戏等,这些习惯建国前后一直都有。期间内容多以歌颂、歌颂伟大领袖为主流。插秧时(种稻谷)要唱山歌,这些山歌在1979年之前唱,是集体劳动是唱的,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不在一起劳动了,这些山歌就逐渐不再唱了,仅有个别村民和皮影班的成员还能唱上一、两首。山歌的特点是五句歌词,一人唱多人对。山歌内容十分丰富,有唱古人的,有唱神仙的、有唱生活情趣的。现在舞龙灯几乎没有了,因为年轻人为了挣钱外出打工,年老的人又舞不动。舞狮也很少,一般请南阳武校的人来舞。皮影戏班一般在一些小型庙会上出现。

桐柏皮影戏起源于南宋,清末民初为最盛时期,桐柏皮影戏属于豫南皮影的西路派。根据皮影戏的传统及行内的规矩,戏班的名称通常以班主的姓名命名,蔡正祥皮影戏班是大李庄唯一的同时亦是整个月河镇唯一的皮影戏班社,自南宋时传入后代代相传,现任班主蔡正祥自2004年先师唐兴运去世后正式接班。在期间,皮影戏作为“四旧”被废除,很多都被烧掉。改革开放后,桐柏皮影戏如枯木逢春,重新焕发生机。由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冲击,皮影戏渐渐出现没落的趋势,活动空间也慢慢缩小,从业人数也越来越少。

二、戏班组织

蔡正祥影戏班前身是其师父唐兴运于上世纪创办并亲任班主,2004年唐兴运去世之后,蔡正祥先生正式掌签。蔡正祥,男,1964年出生于桐柏县月河镇李庙村大李庄,14岁从艺,师从已故大师唐兴运先生,主攻影戏,担任掌签(操作皮影兼主唱)。戏班人员多为班主的兄弟,本村的有蔡正华与蔡正军、蔡正伟,蔡正伟后来迁居县城。现剧团人员详情请见表1。

戏班没有专职演员,第一职业多为种田,也有个别做生意,农忙时大家都忙地里的活,农闲时大家一起演出。当收入不景气的时候,家人也都不希望再干皮影了,如原邓运良班的邓大成和原彭大义皮影戏班的李光红,都已外出打工了。还能坚持演皮影戏的,除了收入还能维持家用外,也源于对行业执著的感情,不忍心让传统的东西失传,班主蔡正祥更是如此。村里人依然保留传统的习俗,凡婚丧嫁娶、生子、升学、乔迁新居,都会请皮影戏班。戏班平时不进行排练,遇有演出,班主电话通知各演员到班主家里,备好演出的道具和必需设备后一起出发。在对外关系方面,竞争是在所难免的,大家都信奉一个信条:用实力说话。据笔者了解到,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各戏班之间关系相处得很融洽,各班内的成员可相互调用,如果有需要,两个班主还可以同台演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各行各业从业者大有茫然、无所适从之感,桐柏影人的质朴风格及和谐行为不失为良好的借鉴。

三、戏班经济运营

民俗文化对于民间艺术来说如同一种生态环境,如果我们在观照民间艺术而不把它放置于或还原于民众生活和民俗活动的动态结构中去,在更广泛的领域里探寻其艺术精神及其与生活的本质的功能关系,就必然会失去那些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生动活跃的整体的生活内涵。民间戏班作为民间戏曲的载体和演出实体,其自身即具草根性,其生发与民俗生活和信仰相互结合。乡村社区无论是庙会或各种俗神祭祀还是春节、元宵等岁时节日或婚、丧、寿等人生仪礼都要聚众演戏,构成了族群文化认同的重要表征。

蔡正祥班在月河镇十里八乡都很有名,其所依存的生存空间主要还是那些民众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礼俗。遇事都由东家来叫,没有写戏人,也不须自己去联系台口。固定台口一般就是逢三月三、六月六在祖师顶上举行祭演,其他的都在东家院子里演。另外还有青苗会,当祈雨成功了,村民们会集体兑钱请戏班演出。在笔者和蔡先生努力下,收集到了今年正月份的演出记录,详情见附表2。

演出的合同都是口头合同,一场300元,如遇结婚的场合,东家有要求的情况下,由客人来到时,以示主人的欢迎,唢呐要吹一段,另加100元。一般来说,生日的场合多一些。收入一般不记账,班主会简略记一下。演出结束后,东家就会把戏资给班主,班主分发给各位演员。戏资的分发是有规定的,这要看参演人数而定。三人组时,戏资分为4份,司鼓(兼打小锣)1份,箱帐(也就是设备使用费)0.25份,剩余的2.75份,掌签人和唢呐演员平分;四人组时,多了一个副唢呐,戏资分5份,司鼓(兼打小锣)仍然是1份,箱帐仍是0.25份,掌签人、主唢呐、副唢呐(兼打大锣)每人1.25份;五人组时,又多了一个搞后勤的(行内话叫杂工),戏资分6份,杂工得一份,其他5份的分法同四人组相同。每年的正月初四开台,腊月初八封箱。农忙为淡季,农闲为旺季,每年的演出次数在200场左右,但不是每次演出全体演员都去。演出时没有开场剧目,只在正式演出前有请神戏(下午唱),每次演一个完整的小本戏或者连本戏里的一个完整唱段,时间一般为两个小时,如果遇到有人另外点戏还要加演,但不再加钱。过去有压轴戏,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习惯了。

四、戏班演出剧目

从美学角度来看剧目内容,可反观出该剧种在文化变迁中所做出的调适及地域民众对审美选择之变迁。桐柏皮影剧目绝大多数出自下层文人或民间艺人之手,传承方式靠口传心授或艺人抄本,流传于戏班内部,较少刊出。皮影戏剧目类型多为传统历史剧,武戏为主,现代剧目很少。随着年代的久远,一些传统剧目已经失传了,新生的剧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部门支持下由蔡正祥先生编剧的《凤还巢》,演绎了一个倡导计划生育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目前桐柏地区皮影戏的镇台之宝是《小八义》,也仅有蔡正祥班能演这个剧目。关于上演剧目的统计详见表3。

上述剧目中涉及诸如樊梨花、岳飞、秦琼、姜子牙、观音菩萨等历史、神话及宗教中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及其所蕴涵的文化表征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具有广泛的意义。同时剧目本身对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播及传承,所发挥的功能是毋庸质疑的。尽管一些口头传承的历史文化知识值得商榷,有些依据文献可证之虚构的,但是在当地民众意识里,这些知识变成了“信史”。这些剧本故事能够流传下来,一定程度上代表或反应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和人们对于历史文化某些层面的认同及共同认知。

五、戏班音乐

(一)音乐来源

蔡正祥皮影戏班音乐中声腔来源,一是源自地方戏曲,由于影戏和地方戏有着共同的观赏对象、文化空间,因此尽管二者属于不同戏剧形式,但在演出实践中常常彼此借鉴对方成熟的艺术经验。二是俚曲小调、歌舞音乐、佛道音乐、说唱音乐等。三是自己编创的曲调,新作的曲调均属曲牌体,其渊源来自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如蔡正祥戏班编创的现代小本戏《凤还巢》。

(二)音乐组合

蔡正祥皮影戏班乐队常见的演出组合有四人组、六人组两种,其中四人组合较常用,一般性场合均可采用,六人组合常用于正式场合。其主要区别是四人组合一人掌签唱戏,三人伴奏。六人组合是两人掌签唱戏,四人伴奏。四人组合大家比较忙碌,六人组合声部呼应搭配、层次感强,音响效果丰满,气氛更加热闹喧嚷,具有强烈的民间喜庆色彩。

(三)打击音乐

蔡正祥皮影戏班演出一般是先打闹台,然后请神、演正戏,正戏演出之后送神。由于戏班演出多在乡间野台,开演前戏班演奏唢呐和锣鼓,借以招揽观众,这个过程通称“打闹台”。闹台以打击乐为主,主要以锣鼓曲牌为主要素材,把锣鼓牌子连缀成一个整体。常用的曲牌有凤凰三点头、“八哥洗澡”、“满山跑”、“双叠翠”、“上流水”、“下流水”、“牛搔痒”、 “老鳖围窝”等。闹台只有曲子,没有歌词,可长可短,可以只打一两个曲子,也可以打七、八个或更多。所用乐器主要有大镲、小镲、大锣、小锣、堂鼓、板鼓。正戏演出中打击乐多用于唱腔的起板、散板唱腔、间奏及伴奏身段表演。

(四)唢呐音乐

蔡正祥皮影戏班用来伴奏的乐器包括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吹奏乐器主要是唢呐,降B调,为主奏乐器,担任每场戏的起腔定调。桐柏皮影戏流传的唢呐曲牌一百六十多个,常用的只三十余种,红喜事用的有:“石榴花”、 “烂馒头”、 “三调弯”、 “五流河”、 “万年欢”、 “青调”、 “改板”;做生日祝寿用的有:“浪淘沙”、 “长留影”、 “长一调”。 “六枝子”、 “十里花”、 “一调”、 “宫调”等;白喜事用的有“大开门”、 “小开门”、 “大开门慢板”、 “大开门急板”、“大宫调”等,一般的有:“满山跑”、 “双叠翠”、 “旱东山”、 “报喜台”等。

(五)唱腔音乐

蔡正祥皮影戏班影戏角色共有十个行当,叫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巧、八妇、九贴、十杂十个行当的。各行当均由男性演员演唱,一人多角,旦角、生角用假嗓;老生、老旦和净角用本腔。基本唱腔有:请神调、平腔、小腔、大腔、老生调、老婆婆调、悲调、丑调,其中悲调和老声调已经失传。每个角色行当有固定的唱腔,唱腔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板式多为一板一眼,速度有快、中、慢三种,调式多位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和徵调式。调门属豫南“西路派”,现为“明山派”,亦叫“西路调”、 “风流调”或“淮源调”。调门基本上是从桐柏山歌、淮源大鼓、花鼓戏演变而来,首起两句与二簧腔相近,有真腔、假腔、虚腔、用依、嗯、托腔控制音量高低,速度快慢。掌签师父为主演,边演边唱,十分忙碌,在演出时有较大的即兴发挥自由。有时掌签师父领唱,乐手接腔,一唱一和,气氛十分活跃,其唱腔高亢、明亮、秀丽、委婉悠扬,体现山区人民粗犷豪放的风格特征。

六、戏班习俗

各行各业都要有自己行规,蔡正祥皮影戏班也不例外。一、戏班的名字以班主的名字命名;二、班主不调,伙计(班主以外的演员)可调,新调来的伙计每到一个戏班都至少要干一季(一年分两季,正月初四到四月初八为一季,六月六到腊月初八为一季);三、演员不管到哪演出都要做到身稳、手稳、嘴稳,即到东家不能随便往人家屋里进,不能乱拿东西,不能乱说话;四、演出中不能交头接耳,要投入到戏中。另外若正在演时影人的头掉了就要停下来,安好之后再演;五、要有团队精神,不管开场前演员之间关系如何,是否发生口角或争执等矛盾,一旦开场,每个人要积极配合,不应把情绪带到演出中。演员们都很赞成行规,据班主的透露和笔者的切身感受,演员们对行规的实际遵守程度较好。

在搭台和演出中还有一些禁忌。一、搭台时戏台不能朝正南搭建,如果实在避免不了的话,则把火星爷挂在大首(面向戏台的右手边),因为南方属火,朝南搭建据说会引起火灾,所以就挂火星爷的神位祈求保佑。二、搭戏台时不要把树搭在戏台里面,如果不能避免,则用镢头(当地叫挖锄)将树砍一下,传说中如果不砍的话树将枯萎而死。三、演出中有些词是禁说的,如果要说的话就需要用其他词来替代,比如说龙不能说龙,用溜子代替,虎不能说虎用欻把子代替。还有牙(材料子),鬼(提拉子),庙(谷子),梦(南柯),磨(活扇子),长虫也叫蛇(钱串子)等。

开箱与封箱也是有规矩的。开箱时,按剧中角色的尊卑依次请出。先起出活盘。第一把线是大首,包括蟒袍、花衫子、官衣;第二把线是銬子,包括马褂、马甲、龙剑;第三把线是跨裤,包括豹衣、缭子、喽啰兵、侠客、探马(侦察兵);第四把线称小首,主要是女角;第五把线叫底场,包括龙、虎、狗、云彩等道具类的。封箱的时候倒过来,第五把线先放进去,然后依次放入。道具箱的内盖上供奉的有戏神的牌位(桐柏皮影供奉的是唐王李世民),逢初一或十五要祭神,如果当天有演出则在演出前祭,每次唱请神戏烧纸的时候,都要留下一捏纸(三张),待到逢祭神的时候一起烧,烧的时候不烧完还是留下三张等下一次烧,以示源源不断。如果逢祭神的日子没演出则在班主家里祭,祭的时候只用香,拜的时候要三头三揖。戏班的这些习俗由来已久,一直被传承着。

七、戏班传承

蔡正祥皮影戏班的传承状况堪忧,目前已没有人愿意学皮影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皮影比较难学。学习皮影的时间较长,按蔡老师的话讲,即使资质聪慧的人学起来也最起码要三年,在这三年中间是一分钱都挣不到的;二、农村教育的普及,使得年轻人大多数选择求学。按村里人的话讲,学皮影戏没前途,不如上学,学业有成可以光宗耀祖;三、经济制约。个别想学的人,学会之后还会因为收入微薄而选择外出打工。四、缺少观众。现在的皮影戏一般情况下只有年长的人愿意欣赏了。主要因素是现代影视艺术对其的冲击。年轻人包括孩子对皮影戏的兴趣都远不如影视。加之如今的农村,大部分人口都流向了城市,仅留下了部分老人和儿童。

八、戏班前景

在中国戏剧研究领域,甚至在有关戏剧的文献方面,民间事实上大量存在的戏班一直是被忽视的,无论是讨论戏剧创作演出的成就还是讨论它的缺失,人们采访中当谈到将来怎么办的时候,蔡先生表现出了悲观的情绪,认为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其他演员们也大都持此观点。据演员蔡正华说,当地电视台上倒是有政府关于皮影戏的专项拨款的新闻,但艺人们却没有得到一分钱的专项拨款。村只看到几千个国办剧团,而很少关注到存在于民间构成中国当代戏剧发展重要一翼的民间戏班。民们对戏班倒也很支持,表示一定会多多支持戏班的演出,希望此传统能够延续下去。总之,大家都是希望皮影戏能够得到传承,希望政府支持。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具体的措施。因此,笔者在这里呼吁:一、政府媒体加强对皮影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皮影戏;二、对戏班进行体制改革,让戏班走出去,扩大影响力;三、在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中,举行专场皮影戏,让当代大学生关注皮影戏;四、政府财政的支持,实行专款专用,切实解决艺人生活困难的问题;五、文化部门根据艺人的水平给予等级评定;六、教育部门在高校里开设普及皮影戏文化的课程,甚至在一些艺术院系里把皮影戏作为一门专业来对待;七、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对艺人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利于更好地传承;八、艺人自己也要敬业,要与时俱进,创作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新剧目。我相信,如果能做到上述,蔡正祥皮影班一定会更好,作为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桐柏皮影戏一定会更好。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冲击,如果我们的关注和支持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话,桐柏皮影戏势必会逐步走向消亡。

桐柏县蔡正祥皮影戏实例

时间:2010年11月14日

地点:河南省桐柏县月河镇仓王庄

事主:王满仓

背景:喜得贵子,满月还愿

所用曲牌:西路调

戏班及人员组成(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戏中职务):

现场环境:分为两个地点:主人正屋、正屋左边空场子。

主人正屋室内布置大致如下:中央的位置摆放一张大方木桌,桌上供奉神仙牌位。牌位前摆放香炉一个,燃香三柱,白酒两瓶,还摆放五样贡品,包括猪肉、豆腐各一块、点心三盘。牌位两侧点红蜡烛两根。

姓名 身份 性别 出生年 职务 户籍地 文化程度

蔡正祥 班主 男 1964年 掌签 桐柏县月河镇大李庄组 初中

蔡正华 班主堂弟 男 1966年 司鼓、小锣 桐柏县月河镇大李庄组 初中

罗正胜 彭大义戏班临时调过来 男 1938年 唢呐 鼓 高中

室外空场子是一块大约500平方米左右的平地,靠近主人正屋方向搭建皮影戏戏台。戏台前方空地供群众观看使用。戏台布置如下:

皮影帐子:白色布幔,供皮影投影使用。

一把线:悬挂官衣、蟒袍、仙衣、衫子等。

二把线:悬挂龙剑、马褂、马甲等。

三把线:悬挂缭子、喽啰兵、豹衣、飞人等。

四把线:悬挂旦角和放大把子(存放各种兵器和道具的袋子)。

五把线:悬挂龙、虎、狗、云彩等。

过程: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部分:请神、正戏、送神。

下午五点二十八分,请神仪式开始。

请神分为两个地点进行。主人家在正屋室内做请神活动。主人家三代从老到少依次到神仙牌位前跪拜祈愿,烧纸、敬酒、叩首。

室外,主人燃放鞭炮,戏班奏锣鼓乐,班主蔡正祥开箱请出戏中所用喜神影人,在幕后悬挂于线上(如上表),在唢呐和锣鼓的闹台声中,掌签师傅开始主持进行请神。所请神包括各方神圣,如西方三圣、菩萨、夜游神、地藏王等,甚至包括阎王。整个请神程序包括演唱、烧纸、上香、敬酒,持续大约一小时。

晚上七点半,皮影戏演出正式开始。观众不多,三十多人。大部分是事主的亲戚。老人居多,儿童有几个,可能是因为第二天周一要上学的原因。掌签将所用影人装挂好,正戏就算正式开始了。所唱剧目为《五虎平西》。在演出过程中,还穿插几段山歌或是戏班自编的小段子,以此活跃气氛,增添喜庆的色彩。正戏大约持续一小时四十分钟。

送神分为两个部分:室内,主人跪拜各路神仙牌位,烧纸、敬酒,以表达谢意。去下各种许愿的符箓投入火中,请求神仙带走。室外,班主蔡正祥将各路神仙一一送走,影人归箱,取下平安符投入火中,请求神仙带走。整个过程全部结束。观众离去,事主设宴款待戏班及亲朋好友。

从上述可以看出,桐柏县蔡正祥皮影戏与当地民俗关系密切。桐柏皮影造型工艺考究、华贵唯美,展演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虚有实生,实仗虚行,情景交辉,美轮美奂。如今,在影视的冲击下,全国各地的皮影戏多处于消亡或濒临消亡的状态,而桐柏地区的皮影戏毅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淮河源头这片沃土上绽放着蓬勃的生机,这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

作者说明: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民营戏曲剧团产业化发展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BYS003。

上一篇:民间音响的有关品质 下一篇:人民币升值对美国对华反倾销影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