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治污启示录

时间:2022-10-13 10:19:29

辽宁省委、省政府把治理、保护好辽河和恢复辽河生态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重大民生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1996年起,辽河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后,辽河治理不断取得新突破。2009年实现了干流水质COD消灭劣V类的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十一五”治理目标;2012年实现辽河从重度污染向轻度污染的转变,摘去“重污染”的帽子,提前三年实现治理目标。其主要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国家大力支持、地方高度重视是制胜关键

2012年,国家财政部、发改委、环保部与辽宁省政府签署《加快推进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协议》,国家在2012~2015年安排辽河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6亿元,国家发改委另外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5亿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中,针对辽河治理设立多个课题,为辽河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辽宁省委、省政府把治理、保护好辽河和恢复辽河生态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重大民生工程。由省长亲自抓,三位副省长分三个片区具体抓;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治理责任书,省府办公厅等9个部门分市对口督导。各部门按职责通力合作,各市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担任辖区的“河长”、“段长”,有力推动了整治任务的落实。省人大连续3年专门听取省政府关于辽河治理的专项报告,并作出专门决议;辽河流域中部7市人大主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现辽河治理“一盘棋”。

实施“三大工程”、发动“三大战役”,破解难点问题

第一阶段(2008年~2010年),实施“三大工程”,目标是实现辽河干流化学需氧量全部消除劣V类。一是以造纸企业整治为核心的工业点源治理工程,通过“上大、压小、提标、进园”的总体部署,对全省417家造纸企业实施全部停产治理,其中彻底关闭294家。二是以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目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在2008年~2009年两年间,投资100亿元,新建污水处理厂99座、日处理能力315万吨,这是辽宁过去12年日处理能力总和的两倍,实现全省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三是以支流河整治为抓手的综合整治,实行“乔、灌、草、水面”结合的生态治理,流域内重点湿地得到有效恢复,干流城市段全面建成沿河景观带。

第二阶段(从2011年开始),发动“三大战役”,实现辽河流域摘掉重度污染帽子的目标。一是以水质改善为核心,实现控源、截污与生态治理三位一体,使辽河治理与生态带、城镇带、旅游带的建设充分融合、互相促进辽河治理的攻坚战。二是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理念,通过水污染治理带动城市布局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生态同城、环境同治,实现水环境、景观环境、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环境等“四个环境”提升的“大浑太”(即大辽河、浑河、太子河)治理歼灭战。三是针对辽西地区缺水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采取以恢复和保护为主的策略,对生态脆弱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对河道进行封育的凌河治理保卫战。

创新机制体制,提供治污持久动力

创新管理体制。为改变“九龙治水”的工作格局,辽宁省政府成立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环境保护厅,为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编制12人,统一协调组织全省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2010年,辽宁省划定辽河保护区,实行划区设局,设立辽河保护区管理局(省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在保护区范围内依法统一行使环保、水利、国土资源、交通、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等部门监督管理的权利、履行行政执法及建设职责,使辽河治理和保护工作由过去的多龙治水、分段管理、条块分割向统筹规划、集中治理、全面保护转变。这一系列举措使辽河保护区管理局成为了国内成立的第一个以保持流域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健康为宗旨的流域综合管理省直属行政机构,在国内河流管理和保护方面开创了先河,体现了国际上先进的流域综合管理理念。

另外,辽宁还专门成立了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正厅级),主任由省环境保护厅1名副厅长兼任,专门监督、协调、管理与大伙房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设立大伙房水源保护区公安局,加挂辽宁省环境安全保卫总队的牌子,这是辽宁省首支专业环保警察队伍;组建辽宁省大伙房水源环境监察局。

创新管理制度。2008年10月,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辽宁省跨行政区域河流出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暂行办法》,建立断面水质目标考核和补偿制度。由省环境保护厅确定108个跨市入海河口和支流入干流河口断面的水质控制目标,断面化学需氧量指标超标时由省财政扣缴补偿资金,扣缴资金用于补偿下游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自2009年实施以来,已累计扣缴资金2.32亿元。

创新长效保障机制。出台《辽宁省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辽宁省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政府规章。构建辽河流域“数据感知-动态监控-职能预警”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为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数据、业务应用和辅助决策支撑。

创新工作机制。实行精细化管理,制定一河一策。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实行厅领导包片、处长包市的政策,主要支流设置督导员,建立定期督导、通报制度。实施辽河干流航空遥感调查评估,获取了辽河流域600多平方公里的遥感影像,并对部分支流进行无人机遥感。

建设生态文明,创新治污理念

坚持生态治理。辽河治理之初,就启动了“乔、灌、草、水面”相结合的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了一批湿地,在河道内大面积种植蒲草、芦苇等,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在河滩地种植灌木,在两岸植树,进行绿化美化。从2011年开始,辽宁每年投入2亿多元,从沿河农民手中回收、回租河道内河侧河滩58万亩,实行退耕还河、自然封育。目前,辽河河滩地植被覆盖率提高了50%,生物多样性得以快速恢复。

坚持综合治理。整合环保、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资源,统筹实施自然封育、河道清障、城市段景观建设、科学调度水资源等工作;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形成系统的叠加效应。实施湖库生态环境保护战,对全省5平方公里以上的55个湖库,规划建设368个项目,总投资约68亿元,逐步恢复湖库自然生态系统。

坚持成果惠民。从2008年开始,辽宁就开展沿河城市段景观化建设,在治理水质的同时对辽河两岸规划景观公园、沈阳等7市建成沿河景观带,20多条支流相继变成景观河。

坚持优化发展。辽宁省在一举关停全省417家造纸企业的基础上,按照“上大压小、提标进园”的思路,推动造纸行业向“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目前,辽宁省8个造纸产业园区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是2008年的20多倍,同时减排化学需氧量5万多吨。营口沿海产业基地,44平方公里起步区内未设置一个入海排污口。沈阳、铁岭、本溪、铁岭等市打造生态新城,推动环境优化向纵深发展,实现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培育环境文化,凝聚治污力量

辽宁省在辽河治理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文化,两个精神”,即通过实施辽河治理,辽宁的环境文化得到了巨大发展,组建了环境艺术团。特别是形成了辽河的环境文化,创作了一系列辽河文化的剧目,使得辽河治理在全省深入人心,推动全民参与、监督辽河治理。在辽河治理的伟大实践当中形成了两种“辽河治污”精神,一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精神;二是“三铁治污”精神,即“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石心肠”,在这两种精神的指引下,全省上下全身心投入到辽河治理当中。

辽宁省在辽河治理中的经验,对于当前广东省深入推进新一轮治水工作,大力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加快重点流域污染整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创新管理体制。选择某重点污染流域作为试点,参照辽宁省的做法划区设局,设立保护区,成立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范围内依法统一行使环保、水利、国土资源、交通、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等部门监督管理的权利、履行行政执法及建设职责,实现流域统筹规划、集中治理、全面保护的目标。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在全省重污染流域全面推行“河长制”和“一河一策”,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实现对重污染流域的精细化管理。三是创新长效保障机制。修订地方法规,通过立法固化相关政策措施。

建立奖惩机制。充分发挥《广东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条例》作用,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由省环境保护厅确定各有关断面水质控制目标,各市每年按断面向省财政上缴一定的保证金。水质超标时按超标倍数由省财政扣缴保证金,水质达标时相关断面保证金自动滚存至下一年度,扣缴资金用于补偿下游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奖惩制度,促使水污染防治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推动跨市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多方筹集资金。大力争取国家支持,加大省财政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多方位投融资制度,将流域污染整治和沿河土地整备、建设开发利用相结合,沿河两岸的土地开发利用收益作为流域污染整治投融资的资金来源。(本文为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陈光荣率调研组实地调研辽河污染治理报告,略作编辑。)

上一篇:美国大刀削火电,能源结构或重组 下一篇:尊重孩子“胡编乱造”的权利